分享

日本占领中国的14年间,从什么时候就已经觉察无法战胜中国了

 where5 2023-03-10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领土上无恶不作,大肆地掠夺、抢占中国劳动人民的财富。为了维持高压统治,甚至不惜制造一系列惨案,让中国大地上到处充满了泪水与伤痛。面对凶神恶煞的敌人,无数仁人志士抱着必死的决心同敌人作斗争,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最终取得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这14年的抗日战争中,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本侵略者就觉察无法战胜中国了。

为何战争初期国军一败再败

在战争初期阶段,日本侵略者对国民政府不屑一顾,甚至主战派陆军大臣杉山元向天皇保证,要在三个月内的时间里占领中国,可见日本人当时是何等猖狂。

为何日本人如此猖狂,甚至没有把国民政府放在眼里呢?当时中国还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国民政府尚未完成全国一统。重工业、轻工业在常年的战乱中损失殆尽,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由于连年的干旱、涝灾导致大量良田颗粒无收,数百万人因为食不果腹不得不卖儿卖女,各地军阀为了扩大财路,更是下令去粮种鸦片,加深了社会危机的裂痕。

当时中国约有200万常规军队,这些人基本上是从军阀混战中走出的老兵,人数虽然众多却缺乏保家卫国的坚定思想,多数人本着“当兵吃粮,吃粮当兵”的目的来当兵,根本无法胜任军人的职责。

图片

我们不难看出,除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时还能和日军硬碰硬,可一系列败仗下来导致大面积的国土沦丧,国民政府失去工业重镇,抗日战争也来到了相持阶段。

从工业实力上来讲,日本工业实力远在中国之上,又加上中国大量的工业重镇相继被日军占领,大量军工企业源源不断地为日军提供武器。在战场上,中国军队极度缺乏飞机、大炮、掷弹筒、坦克,甚至最基本的步枪也做不到人均一支。根据相关资料披露,在抗战时期日本军人在战役前人均能领近120发子弹,而中国抗日战士能领取的子弹数量一般在5发左右,可想武器装备巨大的差异使得战争打的异常艰难。为了弥补装备上的差异,抗日战士不得不下狠功夫练就刺刀、大刀拼刺砍杀技术。

除了武器装备上的差异,两国士兵之间的单兵素质也有着天壤之别。日军士兵基本上都完成了基础的义务教育,多数军官接受过大学教育。而中国士兵基本是底层农民组成,大部分人没有上过学。日本从1900年开始施行6年义务教育,无论家庭是何种背景,适龄儿童都要从小读书,到了1904年时日本小学入学率高达97%,远远高于彼时的西方列强。从教育程度上来讲,日本军官、士兵的军事素养要远远高于中国军队。

在物资运输方面,日本军队除了用摩托车、军用卡车外,飞机也是他们常用的工具之一。而中国由于工业基础的孱弱,能够提供给军队的卡车数量非常有限,多数的时候需要徒步行军,物资运送更是离不开马和骡子,甚至很多时候是依靠人力完成的。

最终,两国之间整体实力上的巨大差距,造成了战争初期抗日战士被动挨打的局面。在缺少武器弹药的正面战场上,难以顶住日军的狂轰蓝湛,面对气势汹汹的侵略者,国民政府不得不收缩战线,改变战略方针。

日本从何时感觉无法战胜中国

由于中日两国在国力上的巨大差距,日本政府先是集中优势兵力占领北平、武汉、上海、广州、南京,本想占领中国主要大城市后,国民政府就会妥协、投降。令日本没有想到的是,国民政府压根儿就没有投降的意思,反而下定决心抵抗到底,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就此拉开序章。

图片

1937年7月29日,日军占领北平,第二天天津沦陷。如果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日军可能会采取从南到北占领中国的战略。当时国民政府为了迟滞日军的主攻方向,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方针,主动在上海发起反击,于是“淞沪会战”爆发。

国民政府发动会战的目的主要是改变日军的进攻方向,将日本人拖入一个死局。会战中,中日双方共投入一百多万兵力,双方在上海鏖战了三个月,虽然日本人取得了胜利,却就此打破了“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狂言。

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党宣布迁都重庆,直接浇灭了日本政府想消灭中国政权的幻想,这一招实在是“妙极了”。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古以来重庆就是易守难攻之地,政府的搬迁避免了日军俘获中国总部的危险,只要党政机关在,中国的抵抗就会一直存在。

其实国民政府失去南京都是意料之中的事,1937年年底的时候,日军占领南京。日军占领南京的时候,举国一片欢腾,还以为打败中国已经指日可待,毕竟中国的首都已经被占领,可是随后的徐州会战让日军当即吃了一瘪。

在徐州会战中,中国政府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投入60万部队,以付出6.5万人伤亡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2.5万人,最大程度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仅仅一个台儿庄战役,国军就毙敌一万多人,号称精锐的日军第10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

日本政府心想只要再拿下武汉,就会逼迫中国政权屈服。于是从1938年6月到10月,中日双方围绕武汉展开了一场大决战,在武汉会战中国投入兵力100余万人,日本投入40万兵力。在长达4个月的激烈战斗中,中日双方共打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最终日军以付出25.6万人伤亡的代价占领武汉。虽然从表面上讲武汉已经失手了,可是日本离占领中国还有十万八千里。这场战争不仅让日军损兵折将不少,还削弱了敌人的进攻气势。

图片

武汉会战结束后,凭借日本国内有限的国力和财力,已经无法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战役,借看裕仁天皇与已经是参谋总长的杉木元对话中,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1940年9月28日,随着中国战场规模的扩大,裕仁天皇觉得战争如此长久下去恐怕对日本不利,于是召见参谋总长杉木元谈话。刚开始裕仁天皇严厉的斥责:“当初你说3个月解决中国事变,现在3年已经过去了,那你现在告诉我还需要多久”。

听完裕仁天皇的斥责后,杉木元陷入了久久的沉默,他不知如何作出回答。

后来裕仁又问:“你觉得我们现在有几成把握打败中国”。

杉木元:“很难”。

裕仁知道无法战胜中国后,对杉木元讲:“既然拿不下中国,那我们撤兵吧。不然的话我们将投入更多的物资和钱财,国家会吃不消的”。

杉木元:“如果我们现在选择撤兵的话,那么外界就会认为日本战败了。话说回来,现在我们并没有失败,如果让前线士兵撤回来的话,他们也不愿意”。

听完杉木元讲话后,裕仁天皇气的暴跳如雷。

图片

日本政府自知无法战胜中国后,开始改变策略。首先是与一些政权积极展开谈判,诱导我们投降,并大力扶植汪精卫的伪政府。为了达到殖化中国的目的,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近卫文明”,提出所谓“中日友好睦邻”、“经济合作”原则,开始实施积极诱降的措施。

当然,不管日本人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套路、政策,我们态度就一个“要么你们完全占领我们、打败我们,要么就继续打到底”。

为了把战争抵抗到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提出“论持久战”。“论持久战”详细分析了中日双方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剖析了日本有限的国力根本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阐明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道理,为中国人民抗争到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