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振东 || 胜败对错,王寇谁何?——说说辽宋那些事(下)

 倚月临风 2023-03-10 发布于河北

在统一南北的进程中,宋太祖受后周的影响,采用的也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江南物阜人丰,借武力攻伐的手段,宋廷可取得对外统一战争的物质基础。和平赎买是宋太祖收复燕云之地的首选方案,赎买不成再动之武力。他曾对身边近臣说:“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遗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自建隆三年(962)始,朝廷就在中央设封桩库,每岁即将年终用度之余封存以备后用,名为“封桩”,随后各地方也纷纷仿效。多年之后,财富尽管累积不少,但却因宋太祖的晏驾而使和平赎买的愿望落空。

继宋太祖而起的太宗皇帝赵光义更为野心勃勃,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政权北汉(大致在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被宋所灭,宋辽形成南北直接对峙。双方对峙线大体东起泥姑口(天津大沽口),西沿白沟河流域的信安军(河北霸州东)、霸州、容城(河北定兴东南),然后折向西北至飞狐(河北涞源北)及灵丘(山西灵丘)以南,直达代州雁门(山西代县北)。六月,在没有周密部署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宋太宗仓促率大军由太原移师河北,接连攻下辽易州、涿州等地,直抵幽州城下。幽州守将韩德让据城固守,宋军久攻不克。在日益焦灼之际,辽国的援军赶到。先是耶律斜轸领兵伏击宋军,取得小胜;然后,耶律休哥派五千弱卒引诱宋军主力,暗中再选三万精骑绕至宋军之南,两面夹击,在高粱河(今北京市海淀区山后寨口和周家巷一带)展开激战,大败宋军。宋太宗身中两箭,仓惶逃遁,在涿州偷乘驴车而归。辽军拾获兵器、符印、粮草、货币,不计其数。本次战役,是大宋实现夺回幽州夙愿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太平兴国七年(983),辽景宗耶律贤崩逝,年仅十二岁的耶律降绪嗣位,成为大辽第七位皇帝,即辽圣宗。因其尚幼,时年三十二岁的母后萧绰临朝摄政。“母寡子弱”,宋太宗以为有机可乘,于雍熙三年(986)再派大军分三路北上,争夺燕云之地。东路曹彬、米信军出雄州,攻袭涿州、新城、固安;中路田重进出定州,兵进飞狐(今河北涞源)、灵丘等地;西路潘美、杨业军出雁门,攻打云、应、寰、朔等州,最后三路军会师共取幽州。开始宋军各路连连告捷,合围之势渐成。危急关头,萧太后携子亲赴前线督战指挥,局势稍缓。因为补给困难,曹彬军战斗力极度下降,被辽将耶律休哥等率兵围击,大败于涿州西南的岐沟关,死伤数万,作为主力的东路军溃败。见合围幽州的意图难以实现,宋太宗下令全线撤退。西路军未采纳杨业诱辽军向东的建议,而逼其出雁门直趋朔州出战,致使杨业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北)兵败被俘,后绝食而死,损失亦大。只有中路军田重进不辱使命,全军而返,并带回部分收复地区百姓。本次兵败,使宋朝错失收复燕云的最好时机,统治者恐辽之心增深,被迫转攻为守,把谋求与辽和平共处作为图安之策。

然而,被胜利鼓舞的辽兵,并未就此止步。宋端拱二年(989)正月,易州被辽攻取。至道三年(997),宋太宗第三子赵恒继位,史称“宋真宗”。辽廷以为有机可乘,加紧进攻。自咸平二年(999)到咸平六年(1003),辽军大规模的进犯先后有三四次,令边境地区的百姓备受涂炭和煎熬。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已经长大成熟的辽圣宗与萧太后亲率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南犯。接连攻破遂城(今河北徐水)、定州(今河北定州),俘获守城主将。十一月,辽军又克德清(今河南清丰),对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形成三面包围之势,直接进逼大宋都城开封。朝野上下震动,纷纷主张迁都。宰相寇准坚决反对,并力促宋真宗北上亲征。当皇帝身现澶州北城门楼之时,“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而兵临城下的辽军,却因统军萧挞凛在城下巡视被意外射杀士气低落。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宋于十二月(1005年1月)间签订盟约,主要内容为: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旧界,以白沟为界河;辽宋两朝为兄弟之邦,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辽宋分据中国的南北半边,共存165年。辽(916—1125)崛起于北方草原,统一了中国北部;北宋(960—1127)结束了中原的割据状态,统一了中国南部,两方并峙,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后南北朝时期。以澶渊之盟的签订为分界线,辽宋呈现出前后不同的双边关系,以前战多和少,以后则基本在和平状态。

澶州之战,是宋辽战争史上最高规格的一次战争,双方都是“御驾亲征”,都是倾全国之力;同时,这也是一场史上最难说输赢,对最终结果评价争议最纷繁一次。整体来看,签订“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之间的百年之好,为两地人民提供了一个和平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更具体地来说,对辽而言,虽没有将后周世宗柴荣收复的失地夺回,但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掌握了先机,得到了战场厮杀得不到的东西,或许略胜一筹。对宋而言,一方面,澶渊之盟是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而最终不但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还要向辽连年大量输金纳绢,因而多有屈辱之感;另一方面大宋经济为同时代诸国之冠,岁入高达一亿两,与辽国征战每年军费就要消耗一半,被辽军劫掠的资财也远不止三十万之数。所以,哪怕是连年大量向辽输金纳绢,也是极为“划算”的。更何况由于宋对辽的贸易是绝对的“顺差”,每年的岁币基本上又流回宋人手里。国家每年财政收入数千万两,三十万银绢与之相比,连百分之一都不到。曾有宋人测算,“虽每岁赠送,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曾有人称:“太祖开万世之基,太宗定四海之难,而和戎戢兵以致太平者真宗也。”将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的功绩视为与宋太祖、宋太宗开国打天下一样。但同时也不能看到,以金绢赎买的方式,虽然换取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却也使宋不再居安思危、武备渐废,最终引来更大的灾难和屈辱,为后起的女真政权金所灭。

“女真”之名最早见于唐初,是当时靺鞨部落中的一支,即生活于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黑水靺鞨”。1115年,部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随后,便以辽五京为目标兵分两路攻辽,在四五年间先后占领东京辽阳府、上京临潢府,使辽朝失去一半的土地。面对这样的形势,宋朝君臣以为有机可乘,收复燕云之心再起,并采纳燕人马植的建议拟与金联手夹击。重和元年(1118),宋徽宗派人从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与金取得联系。宣和二年(1120),双方正式达成协议:宋金夹攻辽朝,金军攻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军攻取辽南京析津府;灭辽后,燕云汉地归宋所有,宋将原给辽之五十万岁币转与金朝。这就是为后世所称的“海上之盟”。

1122年4月,宋徽宗宠臣童贯、蔡攸二人统兵十五万至高阳关,分东西两路北进,在白沟(今河北省雄县北)、范村(今河北省涿州西南)与辽展开激战,均遭残败,“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镇、定一带,死尸相枕籍,不可胜计”。两月之后,童贯、蔡攸重整二百万大军再度北上,辽守将高凤、郭药师投降,轻取涿、易二州;随后,郭药师等率六千兵偷袭燕京城未果,接应部队烧营而遁,自相践踏堕崖落涧者无数,辽军直追至涿水而还。经此又败,自宋神宗以来所积蓄的国防储备被毁之殆尽,再难支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无力收复燕京。在童贯暗中使人以金求乞之下,阿骨打派兵从居庸关攻入,于十二月初六占领辽南京——燕京。

以宋不能如约夹攻为由,本来最初金主拒绝将燕云十六州给宋。但因要追击辽天祚帝和贪于五十万银绢岁币,在宋承诺每年再给一百万贯货物的代税钱,作为将燕京给宋的补偿之后,金军才于1123年4月10日撤出燕京,并将“燕京职官富民金帛子女”尽掠而去。4月17日,童贯、蔡攸率军接管燕京,实际得到的已是一座空城。

借金之力,北宋虽然如愿以偿获得了大部燕云旧地,但这不过是心理上的慰安,对北宋所面临的局势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大量财富、人口被金人掳去,得到燕地亦不能短时间内将其转化为战略优势,反而成为沉重的“包袱”,严重拖累原有的防御体系。在防御布局无法快速重新设置以及人口、田地等城市基础要素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北宋对燕云地区的真正控制极难实现。宣和五年(1123)八月,为胜利所膨胀的宋徽宗沾沾自喜地命人作《复燕云碑》,以表其“丰功伟绩”;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这短暂的“回归”需付出惨痛的代价,一场灭顶之灾与奇耻大辱正悄悄走近他。

宋军北上攻辽时,金军已经占领辽的上中西三京,燕京已是一座四面临敌的孤岛。当时辽南京地区兵力并不多,而且要北御金军,能够同宋作战军队“不过万人”。即使在这样的形势下,宋军以远超对方数量的兵力两次北征均告失败,足以让金看到宋的空虚软弱,不堪一击。因此在辽灭亡后不久,金就又开始了灭宋的征程。

1123年8月,完颜阿骨打之弟完颜晟继位,开始筹划攻宋。1126年1月2日,金军于白河(今北京密云县白河峡谷)和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大败宋军,后又用二十余天,接连攻克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信德府(今河北邢台),距东京只有十日路程。宋徽宗闻讯惊慌恐惧,匆忙传位于太子赵桓(宋钦宗),之后不久即带蔡京、童贯等人向南逃窜。1126年1月,金军包围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2月,胁迫宋以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属河北)三镇议和。1126年9月,金军第二次攻宋,仅三月有余,又兵临汴京城下。

1127年1月9日,开封外城被攻破。金军假意讲和,“请求”太上皇到金营谈判。宋徽宗不敢去,宋钦宗不得已代为前往。金人强令他用四六对偶句写出降表,表示向金俯首称臣,乞求宽恕;之后,在斋宫里向北设香案,令宋朝君臣面北而拜,宣读降表,以尽臣礼。当时风雪交加,宋钦宗君臣被百般摆布,皆暗自垂泪。羁留三日后,宋钦宗侥幸得回,又先被索要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再要骡马七千余匹,又要少女一千五百人。财货众多,一时间不能凑齐,金人即扬言要纵兵入城抢劫,并将宋钦宗再次羁留到金营,胁迫朝廷满足他们的各项要求。京城财货一时被搜刮殆尽,朝野上下怨声载道,百姓被逼自尽者甚众,到处都是萧条狼藉的景象。

1127年3月20日(靖康二年二月六日),宋钦宗被废为庶人。第二日,宋徽宗等人亦被押缚金营。4月1日,金军押解着被俘扣留在金营的宋徽宗、钦宗和赵氏皇子、皇孙、后妃、帝姬、宫女及大臣、伎艺、工匠等三千余人和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北归。北归之日,八百多辆牛车络绎于路,蜿蜒不绝。

被掳人员先被辗转押到金朝京师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市区南二公里白城),金人举行了隆重献俘仪式,强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穿上金人百姓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有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辱,当夜自尽。两位皇帝分别被封“昏德公”“重昏侯”,先被关押在韩州(辽宁省昌图八面城),后移往僻远的五国城(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门外)。宋徽宗久病在身,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死在距古都上万里的土炕上。之后,宋钦宗继续遭受折磨,最终也客死在他乡的土地上。


实际上,自1127年1月汴京城的被攻破之前,所谓的胜与负就昭然若揭。从唐亡以后至此二百二十年的南北讨伐中,所围绕的核心问题就是燕云十六州的归属。辽说应该属辽,宋说应该归宋,哪一方统治者都想将其收入自己的囊中。在围绕燕云十六州的战战和和的历程中,遭受批评最多、也一直令人感到屈辱的就是宋廷的软弱退让和以银绢换和平的政策,殊不知这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在同时也赢得了一段时间的经济文化的繁兴。最终轻而易举地被金人打败,并不是赎买和平政策的错,而是统治者昏聩无能,没能有效把握时机、正确选人用人之错。二帝的最终被掳,是历史上少有的奇耻大辱,这是他们的祖先与他们自己共同种下的苦果,是他们难以逃脱的惩罚。

曾经的战马嘶鸣、旌旗蔽空,不知道多少遍地在燕云之地狂奔疾踏,或许是踌躇满志,或许是威武叱咤,或许是所向披靡,或许是冲冠怒发。世易时移,一切都已变成云烟,所谓的胜败与王寇似都失去评判的意义。宋代文豪苏轼曾在他的《赤壁赋》中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词中哀叹英雄曹操的不永,不同样可以适用于或周、或宋、或辽、或金,没有真正胜者的本旨吗?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曲家张养浩游历潼关所发出的深重慨叹。泫然回首,二三百年间的燕云之地,不正也是如此吗?北宋文人王安石的《河北民》诗曾写:“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虽不及张养浩曲词意切情浓,但也令人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难以遮蔽的真实。

阅读链接

许振东 || 胜败对错,王寇谁何?——说说辽宋那些事(上)

END

作者简介

许振东,文学博士、廊坊师范学院二级教授,主要研究明清文学与京畿文化,现为河北省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金瓶梅学会理事、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编著《明代京畿文人编年史》《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明清小说的文学诠释与传播》等书籍近20部;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多次,及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省“三三三”人才二层次人选、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等荣誉。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主办:河北京畿学研究中心

许振东名师工作室

编辑:袁钿越

审校:曹梓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