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气血相互关系

 图书 馆员 2023-03-10 发布于内蒙古

精气血相互关系失调:精气互化,精血同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精、气、血三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精、气、血在病理上常见相互影响、同病的病机变化。
1.精气两虚  由于精可化气、气聚为精,精气并虚或精伤及气、气伤及精,都可见精气两虚的证候。肾藏精,元气藏于肾,故本病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肾的精气亏虚。肾之精气亏虚,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以及早衰等为临床特征。
2.精血不足  肾藏精,肝藏血。肾与肝,精血同源,故肝肾精血不足较为常见。多种疾病伤及肝肾,或肝病及肾、肾病及肝皆可形成肝肾精血不足的病机,见面色无华、眩晕、耳鸣、神疲健忘、毛发脱落稀疏、腰膝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经愆期、经少,不孕等。
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  气机失调、疏泄失司及瘀血内阻,皆可致精道瘀阻而形成气滞精瘀或血瘀精阻的病机变化,而且二者可互为因果,同时并存。临床所见,除有一般精瘀症状外,前者以情志因素为多,阴部胀痛重坠明显;后者可见血精、阴部小核硬节等淤血表现。
气与血关系失调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阴阳相髓、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襦养和运载等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气虚而统摄功能减弱,则血必因之外逸而出血;气滞则血必园之而瘀阻;气机逆乱,血必随气上逆或下陷,甚则上为吐衄,下为便血、崩漏。同样,在血的虚衰和血的运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如:血虚,则气亦随之而衰少;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血脱,则气无所依而随血脱逸,临床上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等几方面。
   1.气滞血瘀  常同时存在。由于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运的障碍,而形成气滞血瘀,也可由于闪挫外伤等因素,而致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在一般情况下,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的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其次,由于心主血脉而行血,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调时,则多先发生血瘀而后导致气滞。气滞血瘀,在临床上多见胀满疼痛、瘀斑及积聚癥瘕等痛症。
   2.气不摄血  是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嗌出脉外,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由于脾主统血,所以气不摄血的病变,主要表现为中气不足,气不摄血的咯血、吐血、紫斑、便血、尿血、崩疆等症,同时兼见面色不华、疲乏倦怠、脉虚无力、舌淡等气盘的表现。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主升,所以脾不统血的病机,易见肌衄及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证。
   气摄血的功能,虽以脾之统血功能为主,但亦与其他脏腑之气的盛衰有关,如肺气、肝气、肾气以及胃气亏虚,也可减弱气之统摄功能而发生出血。
   3.气随血脱  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常由外伤失血,或妇女崩中、产后大出血等因素所致。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失去依附,故气
亦随之散脱而亡失。
   4.气血两虚  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血的生化无源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在临床上,可同时见到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气血不足之症。
说说中医里的“血”——血的生成

血,是关于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会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人生病了,去医院验个血;血糖高就是得了糖尿病;血脂高就得吃药控制;血色素低就贫血了。有时出现饥饿时乏力、心慌、头晕等症状时,旁边的人会马上说:“你这是低血糖了”。还有,人们会认为贫血后应该吃点大枣、红糖、红小豆来补血等等。这些我们日常所说的关于血的知识都是现代医学的概念,而中医的观点与之有很大的不同。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强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人体摄入的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而化生的营养物质,中医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所以,血的生成,主要是依赖于脾胃运化饮食而生成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换句话说,就是好好吃饭,让营养均衡;并且保护好脾胃的功能正常,让身体有足够的营养支撑;让脾胃可以化生足够的营养。如此,人就不会血虚,血的数量和品质就正常。
在现实中,饮食不当的情况却是比比皆是:有嗜食大鱼大肉、很少吃菜的;有常吃冷饮的;有经常喝酒的;有严重挑食、不吃主食的;有原本不胖,为了减肥而长期刻意少吃或不吃饭的;有因工作忙或不在意而饥一顿、饱一顿的……
有了正常的饮食,但若脾胃功能失调,也不能正常地消化食物而转化为人体需要的营养和能量。各种原因使脾胃虚弱的情况有很多,比如: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过思伤脾;焦虑易怒或情绪压抑、低落,木克土,肝过度的克制脾而致脾胃受伤;心为脾之母,心的气血亏则母不生子,脾土得不到心火的滋生而虚弱;肺为脾之子,或肺气大虚、或过度委屈、悲忧,则子盗母气,脾胃被肺严重“啃老”而愈发虚弱……
饮食合理,保持脾胃功能正常,血的生成就有了基本保障。在有了营养物质的基础上,中医认为血的生成还与营气和肺密切相关。这主要体现在“气化”作用下,营气转化为营阴,从而生成血的物质存在;产生于中焦脾胃的水谷精气,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上注于肺脉,进而化生为血。
此外,中医有“精血同源”之说,精与血可以相互转化。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之母。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所藏之血充足,则肾精则亦有所滋养。所以,肾精也在血的生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肾精亏虚必然会引起肝血不足,肝藏血不足,人体的总血量就少了。
现代医学认为红骨髓是造血的器官,这与中医理论也是一致的。肾主骨,骨生髓,红骨髓造血。若肾中精气亏虚,则“肾主骨”的功能失常,骨弱则髓弱,髓弱则生血不足,亦可导致血虚。

血的生成,是一个多脏腑、器官、经络联合作用的复杂过程,诸多环节的功能都要基本正常且协调配合良好,人体才能有充分的血液供给。反之,若某些环节出现严重问题,血液生成则会出现障碍,进而产生血量不足的情况。

补气血从不花钱开始

补气血从不花钱开始,让你每天都元气满满,由于每个人体质的原因,会导致气血不足。

一旦气血不足,就会说话有气无力的,肤色暗黄,嘴唇干裂,头发干枯,还容易脱发,容易暴躁。神疲乏力,手脚冰凉怕冷。容易发胖等。所以每天坚持做这些事情,让你每天都元气满满!!
^_^每天一个鸡蛋,至少一个水煮蛋,可以提高免疫力
^_^每天一杯豆浆,可以安神,对睡眠有好处,或者每天一杯纯牛奶,也是可以的
^_^每天一把葡萄干,可以很好的补充维生素c
^_^每天坚持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也可以很好的提高睡眠
^_^每天运动半小时,多活动和锻炼
^_^每天尽量早睡,有助于第二天的学习
^_^每天保持好心情,一个好心情可以提高一天的学习效率
^_^每天揉揉肚子,气血之源,让食物更好的转化,气血才会充足

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清·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草木不凋论》中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五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多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其生理上的联系,即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关系;并用五行相乘相侮与子母相犯来说明其在病理上的联系,即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四方面的病变关系。但是,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与研究,对五脏之间关系的认识,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是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间的联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这样,就更具体、灵活、实用。五脏之间的关系较复杂,为了便于分析,此以两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1.心与肺的关系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与肺的关系,主要就是心主血与肺主气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从心主血对肺主气来说,心推动血液运行,一方面,能维持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血是气的载体,气附于血而运行全身,从而使肺能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从肺主气对心主血来说,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肺,能促进、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是保证心血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在肺司呼吸的作用下形成宗气以养心,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心血运载宗气以养肺,以维持肺脏司呼吸的功能。所以,宗气具有的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能够强化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在病理方面,心与肺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使血行无力,或肺失宣降,气机不畅,使血行受阻,出现咳嗽、气短、胸闷、心悸、唇青、舌紫等症。反之,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心悸、唇青、舌紫、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2.心与脾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关系。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血,心血供养脾,维持脾的正常运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正常,则化生血液功能旺盛,保证心血充盈。
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不息;脾统血,使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逸出于脉外。心脾协同,血液运行正常。
在病理方面,心脾两脏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心血不足,不能供养脾运,或思虑过度,使脾失健运,出现心悸、失眠、多梦、食少、腹胀、便溏等心脾两虚证。反之,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心血的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亦会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食少、腹胀或慢性出血,以及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多梦等病症。
3.心与肝的关系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舍魂。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方面与神志方面的既有相互依存又有相互协同的关系。
在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液运行正常,而肝才能有血可藏;肝藏血充足,并随着人体动静之不同进行调节,而有利于心推动血液运行。正如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心肝协同,血液运行正常。
在精神情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皆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如《类经·藏象类》说:“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此则神魂之义,可想象而悟矣。”心神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正常,调节精神情志活动,则有利于心主神志。心肝两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以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在病理上,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心肝两脏往往相互影响。如心血不足,则常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亦可导致心血不足,二者常互为因果。常见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爪甲不荣、月经量少色淡等心肝血虚证。心神不安,可导致肝失疏泄,或因情志所伤,亦可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烦、心悸、失眠、急躁易怒或抑郁不乐、胁肋疼痛等病症可同时并见。
4.心与肾的关系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往往称之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理论的形成,是从阴阳、水火关系逐步发展起来的。《内经》首先提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汉·华佗在《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中提出:“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认为坎离(肾心)水火相通。唐代孙思邈根据《易经》水火既济与水火未济两卦的涵义,和中医心肾的五行归属及心肾两脏的生理关系,在《千金方·卷十三·心脏方》中提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明代周子干在《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中明确提出“心肾相交”,并对其机理作了说明,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从升降关系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由此可知,心肾相交是对心肾两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心肾之间的水火既济、阴阳互补、精血互化、精神互用等内容。
心肾水火既济: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使之不亢。心肾水火相交既济,从而使心肾两脏的生理功能保持协调平衡。
心肾阴阳互补:在生理情况下,心阴与心阳、肾阴与肾阳之间互根互用,使每脏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而心与肾之间相关两脏的阴阳也存在着互根互用关系,心之阴阳能补充肾之阴阳,肾之阴阳能补充心之阴阳,从而使心肾阴阳保持着充足与协调平衡。
心肾精血互化:精和血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精血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心主血,肾藏精,心肾精血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为心肾相交奠定了物质基础。
心肾精神互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之主宰,神可以益精。肾藏精,精生髓充脑,脑为元神之府,积精可以全神。明·戴思恭在《推求师意·杂病门·怖》中说:“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安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惑于中,阴精走于下。”马培之说:“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也者神之依,如鱼得水。”因此,心肾精神互用,亦为心肾相交之义。
在病理变化上,心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心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亦可导致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可导致心火偏亢,肾阴不足可导致相火偏亢,从而产生心肾阴虚火旺的病变,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耳鸣、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称之为“心肾不交”。又如:肾阳虚损,不能温化水液,阳虚水泛,上凌于心,可见畏寒、面色〓白、水肿、尿少、心悸等症,称之为“水气凌心”。又如:心血不足,血不养神,肾精亏损,脑髓空虚,产生心肾精血亏虚,神失所养的病变,出现健忘、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等病症。
5.肺与脾的关系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宗气生成方面:肺司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气,清气和精气是生成宗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只有在肺脾协同作用下,才能保证宗气的正常生成。
水液代谢方面:津液代谢是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就肺与脾而言,需要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以通调水道,使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脾的运化作用,以吸收、输布水液,使水液得以正常的生成与输布。肺脾两脏协同,是保证津液正常生成、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同时,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肺的通调水道与脾的运化水液,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
在病理关系上,肺脾两脏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肺气虚弱不能正常呼吸,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则气的生成乏源。或因脾气虚弱,生气不足,导致肺气虚;或因肺病日久,耗气过多,影响及脾,产生食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咳嗽、气短、气喘等脾肺气虚证。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聚为痰饮,影响肺的呼吸及宣降功能;或因肺气虚弱,宣降失职,水道不能通调,水湿潴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表现为食少、倦怠、腹胀、水肿、咳嗽、气喘、痰多等脾肺气虚,痰湿内停的病变。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6.肺与肝的关系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调节方面的依存与协同关系。《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其义是说:肝主升发之气,于左上升;肺主肃降之气,于右下降。这就是对肝肺气机升降特点的概括。
肺气以肃降为顺,肝气以升发为畅,肺与肝密切配合,一升一降,对全身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肃降。
在病理方面,肝肺气机升降失调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肝气郁结化火,升发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使肺失宣降;或肺失清肃,燥热内盛,影响及肝,使肝失条达,都可产生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痛、咳嗽、咯血等肝肺同病的病症。对“肝火犯肺”者,用五行理论来概括,又称为“木火刑金”。
7.肺与肾的关系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方面的协同与依存关系,以及肺肾之阴相互资生关系。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使水液下行及肾,有助于肾主水;肾为主水之脏,肾气推动、肾阳蒸腾,有利于肺的通调。肺肾协同,相互为用,保证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
呼吸运动方面:肺主气司呼吸,以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度。肺肾配合,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同时,肺在司呼吸中,其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也有利于肺气肃降。故《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此外,肺肾之阴也是相互资生的。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足;水亦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肾之阴,相互滋生,从而维持肺肾两脏之阴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肺肾两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有:
一是水液代谢障碍: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使肺失宣降,都可导致水液输布、排泄障碍,出现咳嗽、气喘、尿少、水肿等肺肾同病的病症。故《素问·水热穴论》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二是肾不纳气: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胸闷、咳嗽、气短等病症。
三是肺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阴;或肺阴虚损,累及肾阴,肺肾阴虚同时并见,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肺肾阴虚内热证。
8.肝与脾的关系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功能和血液运行方面的关系。
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及分泌胆汁,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肝之疏泄。肝脾相互为用,消化功能正常。
血液运行方面: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血流量;脾主统血,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逸出于脉外。肝脾协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方面,肝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使脾失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或因脾失健运,湿热郁蒸,薰及肝胆,出现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腹胀腹泻,或食欲不振、黄疸等肝脾不调的病变。又如:脾失健运日久,血无生化之源;或脾不统血,慢性失血日久,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表现为纳少、倦怠、头晕、目眩,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亦可因肝不藏血或脾不统血,均可引起血行失常,出现多种出血的病症。
9.肝与肾的关系

肝与肾的关系,在中医古籍中往往又称为“乙癸同源”或“肝肾同源”。“乙”、“癸”原为古历的两个天干符号,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甲乙属木,壬癸属水,而肝属木,肾属水,故乙、癸分别作为肝、肾之代名词,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之说,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肝肾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张氏医通·诸血门·诸见血证》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即肾精化为肝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肾中的精气,也需要依赖于肝血滋养而保持充足。肾精与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盛同衰,休戚相关,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故此“肝肾同源”亦即“精血同源”。
肝肾阴阳互补:肝肾之阴相互滋生,肝属木,肾属水,水涵则木荣,母实则子壮;肝阴亦能滋补肾阴,母子相生,子亦能奉母。阴阳既能互生,又能互制。肝肾之阴充足,不仅能相互滋生,而且能制约肝阳使其不致偏亢。由于肝肾阴阳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从而保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肝肾同俱相火:《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两部。”心火为君火,肝肾之火为相火。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君火、相火为人身之阳气,属于少火,蒸腾全身,温暖脏腑,是生命活动之动力。肝有相火,则使血不寒,司气机之升发,尽疏泄之职;肾有相火,输布一身,使水火得济,以奉生身之本。相火为肝肾两脏共同专司,其宜潜藏。肝肾精血充足,肝肾之阴充盛,则相火得以制约,宁静而守位于肝肾。
疏泄封藏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封藏而开合有度;肾之封藏,则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既相反又相成,互用互制,从而保证并调节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功能的正常。
在病理方面,肝肾病变往往相互影响,而表现为肝肾同病。例如:肾精亏损可以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表现为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不足证。又如:肝阴不足可引起肾阴不足而致相火偏亢,肾阴不足亦可导致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称之为“水不涵木”,出现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遗精、烦热、盗汗等肝肾阴虚火旺证。又如: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火旺,引起肝主疏泄和肾主封藏关系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病症。
10.脾与肾的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景岳全书·论脾胃》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关系到脾、肾两脏。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源于先天,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又相互资生,脾的运化,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中精气,又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补充,才能不断充足。故《医门棒喝》说:“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之阳气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相互关系。《血证论·阴阳水火论》所说:“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亦是说明先后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还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运化水液,关系到人体水液的生成与输布,其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开合,在肾气、肾阳的气化作用下,主持全身水液代谢平衡,其又须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在病理方面,脾肾病变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例如: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导致肾精不足,表现为腹胀、便溏、消瘦、腰酸、耳鸣,或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不良等病症。又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证,表现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等病症。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或肾的阳气虚损,气化失司,而导致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表现为面浮、肢肿、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水液停滞的病症。

金匮肾气丸可治多种疑难杂症
金匮肾气丸方由桂枝、附子和干地黄、怀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组成,是一张温补肾阳的名方,本方不仅补泻兼施,阴阳双补,且寒热并用,使阴阳互根而双生,是中医方剂学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笔者以本方为主,辨证施治诸多疑难杂症,效果较为理想。

—1—老年性哮喘
老年喘息之症,总以肾虚为本,真元亏空,以致肾气摄纳无权而发为喘息。治宜温补肾阳,纳气平喘。以射干、桔梗、杏仁研碎,用布包,以开水冲泡调服金匮肾气丸,常可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喘息得平之后,再以紫河车粉调服金匮肾气丸,能巩固疗效。
—2—慢性肾炎
本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临床疾病,治疗较为棘手,预后亦较差。中后期多表现为肾气衰微。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金匮肾气丸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剂,并可据辨证的不同加减,兼见气虚者用党参、黄芪、大枣;兼见瘀血内郁者加丹参、当归;蛋白尿难治者加山楂、侧柏叶,分别用开水冲泡调服金匮肾气丸,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
—3—再生障碍性贫血
本病起病较缓慢,且病程较长。根据中医辨证,认为本病根在肾,由于肾主骨,骨生髓,肾藏精,精化血,故肾精枯竭,造血无源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其症状特点也表现出一派肾阳虚现象。以党参、黄芪、紫草等药用滚开水冲泡,长期配服金匮肾气丸,能起到良好的强身养血作用。
—4—白细胞减少症
本病常因感染或理化因素引起,药物所致也较多,中晚期则多出现脾肾阳虚、气血虚弱之证。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运用金匮肾气丸以温阳补血,亦是本病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图片

—5—慢性腹泻
导致慢性腹泻的病因较多,治疗本病在找寻病因的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本病患者因肾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暖脾保土,使水谷不化,滞而成湿为泻。治以壮阳温肾之法,亦能上煦脾土而止泻,以金匮肾气丸合四神丸共服效佳。
—6—前列腺增生
这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中医辨证以肾阳衰惫、命门火衰、气化不利为主。治宜温阳益气,补肾利水。用归尾、泽兰开水冲泡调服金匮肾气丸效佳。
金匮肾气丸是临床极为常见的温补肾阳名方,加之现代的科学制药方法,增强了本药的临床效价,临床运用极为广泛。本文所述的仅为临床常见病症,也是一些难治型慢性病变,金匮肾气丸有较好的治疗或改善体质作用。其实,临床中我们认识到,对许多慢性病症,或老年性患者,只要出现脾肾阳虚病症,皆可投以金匮肾气丸,而每获佳效。
图片

如血液系统类疾病,不仅本文所述之再障与白细胞减少症,另如溶血性贫血、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依辨证而运用金匮肾气丸,促进临床治疗效果。
临床运用金匮肾气丸的关键一点是应依据诊断及辨证的不同,适当给予药茶调服,更为科学合理。制作药茶又应注意选择上品药物,并用滚开水冲泡密闭20分钟,效果更为理想。
治则赋

医家治则,素问最详。表里六经分治,气血营卫为纲。察三部九侯兮为治病求本,运四诊八纲兮宜燮理阴阳。闻之开张邪路,为治病症之秘诀;填塞孔窍,乃熄内风之良方。调气机,六腑以通为补;论生克,五行制化为良。双向调节,治阴阳紊乱、寒热错杂;升降并用,瘥腹胀呕逆、结胸痞胀。是以峻补真阴,摄纳浮阳。提壶揭盖,有治癃闭之效;逆流挽舟,屡蠲痢疾之施。摄上窍,缩小便,尿崩瘥而速也;温下元,疗肾泄,腹痛祛而止之。辛温配清降,脑风立止;酸收伍辛开,不寐可医。温下清上之法,治疰夏之热;解表托毒之剂,治水肿疮痍。尝闻通因通用,治协热痢;塞因塞用,治心下痞。欲纳其肾,先温其阳;欲降其肺,先和其胃。调脾胃升降之法,亦能止泻;理心肾交泰之用,确可安神。攻病宜早,达邪务尽;无'证’从病,无'病’从证。开支河,利小便,可以实大便;求南风,开北牖,确能治呃逆。又闻寒饮停滞,通阳则饮自散;痰瘀相抟,破瘀则痰当戢。老年咳嗽治要调脾肾,最忌发散;小儿泄泻大略健脾消食。欲养肺必先益肾,若润肺当行通肠。以法治病,不以方治病;以平为期,忌与药伤脏。阳虚湿胜之体,则不可任用滋补;阴亏血弱之质,岂能再妄施燥刚。若乃脚气壅疾,虽虚不补;肾虚不固,勿用泄利。饮家咳甚,治饮不当治磕;疮家脓溃,医疮禁用汗剂。善补脾者,必于肝肾处着眼;欲补肾者当从脾胃中求之。中满忌甘寒,假热忌苦寒之用。内风宜咸寒,虚疟宜补正之资。慢性病渐来而缠绵,治之有方有守;急性病势猛且多变,医需有胆有识。又况气有余便是火,平其气则是清其火;血不足易成瘀,养其血即为祛其瘀。调治厥阴则消渴自愈,清泄少阳其盗汉可除。人知泻之为泻,岂知补之为泻;医晓补之为补,更达泻之为补。温养脏真,尿血可却;厚土敛火,便血即无。里证之咳,药动则虚火不静;表证之咳,药静则肺气不张。阳黄宜清湿热,开太阳;阴黄当温脾胃,化膀胱。此六十二条治则之大略也

药性赋
济世之道,莫先于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医者,九流魁首,药者,百草良苗。丸散未修,药性先识。本云卤砂有烂肉之功;巴豆有透肠之力;丁香和胃;干姜快胸;熟地黄补虚损,大有奇功;生地黄通血脉,甚为至妙;青皮、陈皮能理气;石脂、龙骨极好生肌;良姜性热,得菖蒲好治疼;芒硝大寒,入大黄可通肠结;乳香、没药止疼为先;荆芥、薄荷消风第一;金沸草与款冬花能医咳嗽;天南星、法半夏最化痰涎;五灵脂专能治气,玄胡索佐之尤良;黑牵牛极利小便,加滑石并之更妙;朱砂辟邪伐恶;犀角疗风治狂;萹蓄、瞿麦治膀胱有痰;芫花、甘遂逐水蛊,偏宜河北;团参亦治咳嗽;江南蛤蚧单疗肺痿;槟榔下气,又可退翳除昏;甘菊花清心明目;赤茯苓利水破气;枳壳、厚朴快气宽肠;桔梗、枳实开胸快膈;香附子破血治衄;骨碎补止痛住疼;木香、沉香分气降气;麻黄、桂枝发汗止汗;当归活血;茵陈退黄;生姜止呕;人参润肺尤佳,且能补中;白蔻止泻甚姜;芦荟、蟾酥疗小儿疳患;蛇床、杏子治诸恶冲疮;川芎、石膏最治头疼;柴胡、黄芩能除身热;苍术除湿;猪苓去水;五味生津;乌梅止血;川草乌入骨驱风;附子、天雄回阳返本;缩砂能至消食补虚;栀子清心利热;葛根枳壳,又能开腠除风;黄柏消瘀亦可疮退疸。此其大略而言,本草俱陈于左。

补门

人参有阳和之性温,入肺之经驱邪,益智补气安神,疗腹心之冷痛,开胃府治坚凝,清烦止渴,散满除昏,惟肺气未虚勿与,热邪方盛休行。
白术辛苦甘温,健脾益胃生津,能入胃消谷,可解疫蒸,止泻和中,利腰脐之血结,化癥燥湿,治周体之不仁,佐黄芩而安胎气,君枳实以消痞因。
茯苓色白味甘,泄遗咳嗽堪尝,伐肾邪水泛之痰饮,清心烦呕吐之惊狂,保肺安魂,助清阳于脾胃,固胎益气,利湿热于膀胱,惟茯神有安神益智之力,赤茯苓擅利便破气之长。
粉草甘温入脾,和中止泻,生肌降火而清肺痿,益气以减寒威,善除百药之毒,能和诸品之宜,梢以止茎中疼痛,节医肿毒疮疸,酒家不入,中满难施。
当归其味甘平,温补心脾肝经虚劳之逆气,疗心腹之疼昏,去瘀生新舒筋,以除温疟,润肠清利强阴以理崩癥,血中气药泻者当停,故头身多生养之力,单尾有破血之情。
川芎辛香,泄气升浮,止痛消瘀,为胆经之引药,入包络与肝俞,助清阳而开郁,理筋急以补肝虚,上行头目而止,下行血海为期,搜风去湿,收涕疗疸,上炎虚火宜忌之。
生地沉降,甘苦而寒,理血虚之发热,入脾 与心肝,清血逆之呕吐,治胎产与劳伤,养骨筋而逆气,保痘疹而清凉,惟滋肾水熟地堪尝,取其甘温之性以助精髓之强,然气逆痰多勿与,脾虚食少皆防。
白芍微寒苦酸,敛阴泻火,平肝安胎明目,治衄阴烦,理心痞胁疼之症,盖脾虚后重之阳收金止喘虚宜防,虽云赤芍生治相当,更能行其恶血,尤可行其膀胱,肠风疮肿莫此为良。
黄芪味甘微温,能行脾肺二经,益气而坚腠理,驱邪以固元神,炙用温中有止泻生肌之力,生用固表擅发汗之情,乃排脓内托之主药,实痘疹不起之良珍,茯苓为使,气实难行。
大枣甘而平,养和脾胃肺经,既强神而助脉复,补气以生津。
风门
防风辛苦微温,出入太阳肺分,为貹湿除风之主药,乃疮疡目赤之良珍,之头身之痛,能循上部之经,故气实风淫可使,肺虚有汗难行。
羌活苦辛气雄,头眩
目赤可宗,走肾肝而搜邪气,入太阳以解游风,暑湿寒可散,刚柔二痉堪从,小无不入,大无不通,利周身百节之痛,有拨乱反正之功,然此乃阳经要药,血虚受病无用。
独活专行肾经,此之羌活功轻理伏风而祛经痹,主头痛以解眩昏,清赤疼之风热,伐肾积之奔豚。
白芷为用阳明是流,辛温入肺胜湿除风,主骨棱之昏痛,平呕吐之心胸,善理头疼之症,可收目泪之功,女子崩漏带下,疮家活血排脓,但走耗气,血虚难宗。
细辛辛温开窍通经,为肺家引药,除喉痹邪因,入三阴以理头疼之症,行肝胆而消目涕之清,开耳聋鼻寒之闭,破风痰湿气之蒸,但气味甚为燥烈,血虚内热宜停。
荆芥辛苦而香,散风清热平肝,能通血脉,善解诸疮,利咽喉而清头目,疗口噤以助脾强,散湿风于膜外,理崩带于血房。
薄荷凉辛,专入肺经,下气而通关节,祛痰以息诸惊,清热风于头目,定霍乱于胸膺,能消食滞,可解疮蒸。
若蔓荆之苦寒,入肝脾与膀胱以搜风凉血明目通关,清头面之湿,固齿发之方。
白菊味甘微寒,行于肺固肾,二肢,散风于头目,去湿热于胸膛。
惟威灵仙善行,宜疏五肢通达诸经,味辛咸而泻水气,温暖而疗癥,温胜积痰可服,诸风顽皮堪逐,但走耗气血,用贵调停。
稀莶苦辛性寒,热湿散与肝之风气,理腰膝之难伸,疗骨筋之冷痛,治肢体之不仁,祛邪有力,助补先情。
秦艽苦辛,胜湿除风,去荡胃之热,益肝肺胆之劳,黄疸骨蒸可退,牙疼能禁,功下部虚寒禁之,治风着血为宗。
天麻专入肝筋胜湿祛风可凭,益气而通血脉,疏痰以理头昏,为悼眩要药,用于惊痫必灵,但血虚当防助火,无风不可乱行。
白附辛温以入肝经消凝之痰气,理风中之无声,但性味甚为燥烈,数中风者难行。
僵蚕辛咸微温,兼行肺胃肝经,化痰而止皮肤之痒,散结而开喉闭之声,祛风愈疟癣毒疗惊。
全蝎入肝,善除惊痫,为风家之主药,起筋骨之良方。
胡麻无毒甘平,能入脾肝与肾,养血润肠燥结,焦烦可退,补中益气,风湿瘫痪堪行,长肌肤而益髓,明耳目少荣筋。
首乌壮骨强筋,苦涩温,行肝肾补真阳而除久疟,调胎产以理崩癥,能令多育,可解痨蒸,中和之性功用全纯。
葳蕤之甘平入肝脾与肺肾,止嗽痰而舒筋脉,祛湿热以理腰疼,能扶阳气,可去阴精,润为不燥,和而不凝,又名玉竹。
寒门
麻黄微苦辛温,冬令伤寒可行,是为太阳表药,兼走少阴阳明,善疏喘逆,专入肺经,调血脉而通九窍,开毛孔以散邪蒸,亡阳禁用,过服伤津,然根节有固虚之妙,止盗汗而反奇功。
桂枝味薄辛甘,专入肺经膀胱,反汗而兼止汗,解肌以祛风寒,散痛风于手足,和荣卫于无伤。
葛根甘平,专入胃经,解肌发表,止渴生津,挽脾虚之飨泻,鼓胃气于上行,散火郁之呕吐,清头疼于阳明,疟温可解,痘疹能升,下虚上盛垂戒得之。
惟升麻甘苦而平,入手足太阴阳明,表散风邪,可逐时行之疫,升提清气,能开后垂之凝,消斑疹而清头痛,利口齿以解癣疮,蒸鼻衄除虚有禁,怔忄中呕吐宜停。
柴胡微寒苦平,阳气下陷能升,疗少阴之疟症,止呕吐而宽膺,理妇人之血热,擅和解而调经,治胁痛心烦口苦,清耳聋目赤头昏,或遇虚劳疳积,主以银柴胡有灵。
若紫苏之香暖能开胃以宽胸安胎止痛定喘祛风,善除鱼鳖之毒,能成表散之功,味辛行于气分,色紫入于血中,梗能下气,子与叶同,但气虚有禁,肠滑休宗。
若干姜与炮姜入肺肾与心肝,止血温经逐寒邪而发表,消痰定喘除胃冷以回阳,守中之品,桂附同堂,第服多耗损,孕妇难当。
内寒
附子有毒咸辛,纯阳大热,功深引气药而收头气和血药以补真阳,功表能开腠理同温可祛寒淫,是回阳之主药,乃厥逆之良箴,除内热胎家有禁,任一切寒症之钦。
肉桂大热辛甘,强阳补肾,平肝逆火,消阴救真阳之痼冷,温中降气扶脾胃之虚寒,坚骨节而通血脉,定惊痫以堕胎元,为下焦服痛之主药,是奔豚疝瘕之金丹。
吴萸大热苦辛,入于脾胃肝经,燥肠间滑泻,暖心腹之寒凝,祛湿风温而除脚气,主痰以杀虫,吞酸可止,痞满难行。
蜀椒性热而辛,入肝兼行脾肾,杀虫止呕,通脉和经温主而系三焦之冷滞,扶阳以荡六腑之寒凝,为命门火衰之圣药,是痿痹水肿之良津。
益智无毒辛温,扶脾安心,补益进食,温中摄涎唾于胃冷,添精缩便,开结郁于心经,止遗固气,补火功神。
砂仁辛温,已入肺矣,二肠亦走,脾胃兼行,化食而止心疼呕吐,下气而止咳嗽奔豚,泻痢痞痰可使,安胎霍乱有灵,然血虚火炽未可多行。
肉蔻平温而香,温暖脾胃诚良,下气降痰消乳食蚘虫于积,调中止痛涩虚泻冷痢于大肠,但彼乃温补之性,泻痢初起难尝。
白蔻辛温,专入肺经导滞而祛疟症,胜湿以逐寒凝,主吐逆于反胃,解翳膜于白睛,然因热腹痛莫与,大升作吐难行。
草寇辛温,专入肺经,开郁散寒,止腹心噎膈之痛,攻坚破气祛霍乱满逆之因,除痰愈疟,化食疗癥,但彼乃燥热之性,阴虚不可妄行。
茴香辛温,入于胃矣,主疝气而疗腹痛,暖丹田以补命门,平霍乱之呕逆,理阴肿之寒凝。
丁香辛温,泻肺滋肾暖胃而除呕呃,解胀以代奔脉。
蛇床辛苦而温,无毒,入于脾胃,湿风可使,痛痒当行,补肾水而强阳事,暖子宫而收产门。
若乃辛夷肺肾能医,发汗升清,壮热与憎寒并取,辛温开窍,鼻塞与眩晕咸宜。
暑门
香薷味辛而温,肺肾二经可清,暑邪之腹痛,解皮肤热蒸,疗水肿与脚气,理霍乱而转筋,暑家要药,热症须停。
藿香辛甘微温,能行脾肺二经,温中止呕,快气宽膺,夫非阴虚胃热,用之罕有不灵。
彼扁豆之用,温能降浊以升清,暖胃调脾利三焦之暑淫,厚肠止渴,理中府之疼昏。
竹叶入于小肠通便以解心烦,走而不守,孕妇难尝。
竹茹苦寒凉血,疗崩清上焦之烦热,润肺腑之金伤,为呕哕之主药,实惊痫之良方。
木瓜酸温,专入肝经,能收气脱,可使津行,除伤节之湿邪,解脚气之寒凝,腰弱即应,足痛必灵。
青皮疏肝泻肺,除痰消痞,功奇理胁痛之久疟,破郁结之寒感,气虚有禁,发汗堪施,核上膀胱疝气,性甚烈于陈皮。
性辛温之槟榔入胃府与大肠,降至高之滞气,同后重之奔甚验,疟痢痞痰应服,虫风脚气当尝。
厚朴味苦而辛,行于脾胃二经,风寒可解,呕吐能平,化食厚肠,调腹胸而止痛,消痰降气,散实满与宽凝。
草果辛温入于胃经,破瘴疬之疟,消痰食之挺邪,气实选用无不灵。
乌梅酸平,脾肺堪行,杀虫酸酒,消痛开声,止血痢有固肠之力,定喘咳而多敛肺之熏,痰涎可去,津液能生。
湿门
苍术苦辛入于脾经,发汗而消瘴湿,祛痰以禁寒温,此之白术功用无分,但补中远逊,燥湿偏神。
猪苓平淡而甘,能入肾脏与膀胱,升而降,利水堪尝,渗痰湿而消水肿,祛疫疟以解肠风,服多伐肾元气须防。
泽泻性味咸寒,入肾脏与膀胱。肿胀沥淋云湿邪,于水道泻精,消渴降相火于阴分,但目虚不明有禁,肾虚无湿防之。
木通甘以入心,疏窍而清五淋,利水通关泻热邪于君火,开声退疟运津液于清金,下催生可与,气虚无湿莫寻。
防己辛苦而寒,通经与渗膀胱,泻下焦血分之湿热水肿、脚气之狂澜。
车前之甘寒入肺肝与小肠,明目消风,渗湿热于膀胱而气不走,催生源血,固真阴于金桥阴窍而精愈强。
灯芯甘寒,利水通气,亦为心火降而肺热清,小肠利而肿淋愈,烧灰吃痿痹,涂乳夜啼。
茵陈味苦性寒,发汗而通小肠,泻脾胃之湿热,实黄疸之津梁。
瞿麦苦寒,主利膀胱,为淋肿之圣药,实除火之金丹,阳虚有案,振妇难餐。
萹蓄苦平,膀胱直行杀虫而理疮,痢疾而通,疸淋以解,味苦而寒,专入脾胃膀胱,通关利窍,止痛疗疮,开小肠之水道,实黄疸之良方,为下部虚寒之淋湿症未可以将。
惟萆薢之苦平入胃府与肝经,固下焦而祛风湿,理腰膝以壮骨筋,去膀胱主宿水,止便痛之遗精,但阴虚无湿莫取乱行。
葶苈寒辛,下气即灵,消痰利水,解胀通经,行于阳池,气闭而性急,较之大黄荡血结而功平。
大戟苦寒而辛有毒,入于脾经发汗消癥,开二便之坚闭,堕胎行血,逐水蛊之邪凝,第阴虚善走,大损元真,若非寒水,不敢乱行。
芫花味苦而湿,能行脾肺肾经,同蛊毒之水肿,主饮癖之痰癥。
地肤苦寒,脾胀能安,理肌肤而清风热,散疮湿以理膀胱。
甘遂苦寒有毒,结胸留饮能除,下水虽神,伤真极速。
冬葵肝寒,入于膀胱,能催生而下乳,善利便以通关。
燥门
麦冬味甘微寒,入于心肺二窍,止嗽强阴,泻肺中之伏火,生津解渴,清心气之惊烦,其性泻而不守,有寒无热难尝。
天冬味甘微寒,入于心肺肾经,通二便,善杀三虫,消血消痰益髓,有强阴之力,肺痈肺痿,止嗽而多润燥之功。
五味入于肺肾,补虚益气,生津解渴,强阴降热而滋不足之水,固肠敛汗定喘,收耗散之金。
知母苦寒,肺肾相清热消痰止嗽,泻火利水滋肠,为肢体肿浮之剂,乃下痢久疟之有汗骨蒸可退,伤寒烦热能安,但脾虚当戒,肾弱宜详。
花粉无毒苦寒,能入心脾二脏,消痰利膈散肿,疗除烦止渴,一名瓜蒌根,热堪尝,但此乃清寒之品,脾胃虚泻宜防。
实名瓜蒌能除肺嗽,降气消痰,荡胃中之郁垢,清咽止荡火热于上焦。
火麻甘平,脾胃能行,利大肠而滋五脏,通关节以滑胎因。
杏仁味苦甘温,专入大肠肺经,润燥除风,清上焦之热迫,通肿降气,理喘嗽之寒凝,恶黄芩、葛根,郁事无毒,辛酸行脾与走大肠,润达幽门,关节有转输之益,宜通水痛之肿胀,无壅遏之方。
柏子辛甘气清,能行心肾肝经,强阳壮水,定悸安神,润血而容颜美少,补虚而二目聪明,第痰多有禁,虚泻宜停,畏菊花。
山药色白入肺,味甘益气,归脾祛痰涎以固脾胃治泻痢,以补阴虚,遗精可止,劳损能医。
火门
黄连苦寒,泻心独掌,除烦散郁,明目疗疮,利水厚肠,杀蚘虫,清血痢,定惊,消痞,除疳积而理伏梁,酒炒行于头顶,姜汁入于胆肝,实邪可使,虚泻宜停。
若黄芩之苦寒入肺经与大肠,上中下之实火,除癖痢与痈疮,解渴安胎,清热邪于血分,伐痰止嗽,消湿热于金房,但症夹虚寒者有禁,女虚产难尝。
栀子入于肺经,苦寒退热生津,主懊忄农而通小便,疏滞血以静暗昏,清火阴飘于蓬,泻三焦郁于下行。
惟彼连翘寒苦升浮,泻火和于胞络,除湿邪于三焦,消肿排脓,疮家圣药,血凝气聚,通窍各条,杀虫利水,止痛宜投。
苦参苦寒,专入肾肝,明目疗疮,清血痢于湿症,生津固齿,清湿热于膀胱,而纯阴之品,不无寒髓之防,籍非实热未可轻尝。
生子行胸入肺,消风降气,疗疸清咽喉热结,为痘疹之良规,有毒辛热,用贵思之。
元参苦咸微寒,色黑行于肾脏,壮水除烦,散浮游之火,益精明目过大,恶黄芪、山萸、姜苏,反藜芦,小滋肠,利咽喉而清温疟,解斑毒以理痈疮,脾虚泻泄慎莫尝之。
石膏体重辛寒,专入胃经肺脏,肌热齿疼可退,阳狂益气能安,两节风寒,青龙收佐使之绩,因于火热白虎定君主之常。
滑石淡甘而寒,生津降火为良,走膀胱而通水道,补脾胃以保金伤,定湿热渴烦之要药,乃发黄淋秘之真丹。
胆草与胡连之苦寒,消肝胆之热伤,生虚家骨蒸久痢,治小儿腹积惊痫,胆草泻脾清胆,大寒大苦,宜详下焦湿火可用,肠痈肿痛堪尝,苟非惊疳壮热,未可始为无伤,忌地黄。
若清心之石莲能开胃以除烦,如噤口下痢之妙药,乃渴淋诸证之神丹。
鳖甲咸寒无毒,入肝清骨间之蒸热,主疟症之良方,胁坚可降,满血能安。
龟板甘平,补心益肾,退骨蒸而增智慧,止泻痢以固肠津,主阴血弱之症,为漏崩疫疟之君。
大黄苦寒,实热难安,行阳明疸,脾经之经络泻,便坚血燥之癫狂,逐火移邪,为走而不守之将,通肠涤胃,乃拨乱反正之主,苟非沉实六脉之难服亦无妨。
惟彼芒硝之用,直行肠胃之间,疫痢便坚可破,停痰瘀血能安,功涤三焦积凝之实火,荡一切阳盛之邪冲,但其质消清较芒硝而功略逊,虽经变殊,比元明粉而力较雄。
黄柏苦寒微辛,沉阴下降,滋肾泻膀胱龙雷之相火,除湿热虚劳之骨蒸,目赤耳鸣可用,黄疸水肿能痊,杀蚘虫而医痢泻,治痞满以息游风,虽之疮家之要药,实为尺弱而难投。
痰门
惟彼陈皮能行脾肺,辛温而苦,寒经可祛,止呕宽胸,有中和之性,降痰气无峻烈之威,留白入于补剂,去白以涤痰长。

半夏有毒辛温,能行脾肺心经,清烦止呕,散表开声,燥湿而通水道,祛痰以理头昏,疗痈堕产除瘿癗,是燥湿痰要药,当知肺热难行。

南星有毒苦辛,能行脾肺二经,主风痰之麻痹,治惊痫之眩昏,堕胎有禁,破血难行。
惟沙参之苦寒,清肺家之热伤,疗火行之咳嗽,解心内之惊烦,但其力薄身轻,仅补五脏之阴气,非人参体重能扶五脏元阴。
彼贝母之苦寒,非燥痰而莫行,善能润肺,亦可清心,主咳喘热谈之症,开胸中郁结之因。
桑白皮甘寒入肺,降痰降气消瘀,疏小便之涩闭,泻肺火之有余。
款冬辛温入肺,嗽痰痈痿可愈,寒热虚实皆可施为。
若苡仁之甘寒,入于脾肺二脏,泻痢可使,水胀堪尝,清燥金而疗痈痿之咳嗽,祛风湿以理脚气拘挛。
百合甘寒,心肺相当,止渴清金,调中以主百合之症,降火收涕而通大小之肠。
前胡性阴,降气明目,安胎消食,味辛苦而微寒,入阳明与脾肺,解外感之风寒,开有余之喘逆。
桔梗苦寒,入于肺经开提肺气,表散寒凝,理咽喉而通鼻塞,清头目以降痰昏,肺痿口疮,定烦痛于胸膈,排脓止痛,主下痢于肠鸣。
枳壳苦而寒,专入厥阴太阳,破至高之气,助传导之官而消水留而祛胀满厥逆以宽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