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310教学反思:听课之浅见

 老程杂记 2023-03-10 发布于安徽

听课之浅见
一  意  义
1.新教师:学着教学,快速站稳讲台。
2.老教师:反思自身优劣,不断精进。
3.学科组:蔚然成风,提升整体水平。
二  听什么
(一)听课堂上学生学到了什么
“学生学到了什么”是个抽象的话题,很难直观衡量,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看出端倪。
如何看?大致可以关注以下方面:
1.看全班有多少学生参与了课堂活动。
为了能看得清楚,我听课时一般坐在教室第二、三组的二、三排走道上,听课的过程中还会站起身来环顾全班同学的参与情况。
师生一问一答进行对话教学时,我们要特别关注其他同学在干什么,是在思考问题,还是在坐等答案。假如某个教师一节课提问了三十多个学生,表面上似乎是每个同学都参与了,但效果可能并不一定好,因为每个问题可能仅仅只有被提问的那个学生及少数几个认真的学生在思考,其他学生可能无所事事,等着下课。
这样的问答显然是低效的。如何避免这种一问一答(多是碎问碎答)的低效课堂?我的建议是教师尽可能地提供有吸引力、有张力的问题,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比如全班成立10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和组员ABC构成,先是小组讨论,将老师出示的主任务分成几个子任务(学力不高的班级,老师可以直接将子任务分好),小组成员每人领一个,结合文本思考,然后讨论,最后由组长整理汇报成果。
2.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含量。
不问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如鲁迅原名是什么、哪里人、有哪些代表作;先生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什么;先生写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是哪“三味”……
这样的问题缺少思维含量,没有学习价值,没有必要作为课堂提问。思维含量低的问题的常见表征是老师一抛出问题,学生就哗啦啦一大片,多数人争着答。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实则不然。
那么,怎样才能判定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呢?思维含量高的课堂大约是这样一些情形:一是师生、同学之间有辩驳,有争论,你说服不了我,我说服不了你二是解决了课前预习时的障碍或课堂生成中的疑难,使学生有顿悟,有“我竟然错了这么多年”的庆幸和喜悦三是只有参考答案,没有唯一答案,思考角度多样,得出结论不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之别四是有后续,如课后有持续关注,有学生给老师写小纸条……
3.看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成果。
比如作文课,教师是否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写出了书面的修改意见或升格后的文字呈现。比如诗歌鉴赏,学生是否能够背诵默写,是否能够将自己当作诗人进入到诗歌情境当中去讨论,是否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或事物和诗中的现象或事物进行比较,进而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文言文字词的教学,学生是否从这个句子(这篇课文)想到了那个句子(那篇课文),是否从这种用法想到了那种用法,是否从课文中的解释想到了某次考试时做错情况……这些或书面或口头或联想的成果,也是可以听出来的。
(二)听课堂上教师起了怎样的作用
1.教学内容的选择精准吗?
课堂时间太宝贵了,要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教学。最有价值的内容不一定是教学参考书上呈现的或网上名师课件显示的。我觉得自己班级孩子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自主思考产生的疑团价值才大。孩子能想到这些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处在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引导他们跳一跳,他们就能够够得着。这些问题从他们口中问出来,说明他们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探讨起来会来劲,注意力会更集中,会更长久地专注于学习活动的过程。所以,从学生的疑问出发,设计针对性的活动任务,才算精准选择教学内容。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的质疑要有质量有水平,比如善于从课文的学习提示或单元学习任务出发进行思考,从这一篇与那一篇在某个点上的异同比较出发等,而不是放羊式课堂,任由学生杂七杂八地提那些与学科素养风马牛不相及的“废”问题。
2.教学情境的设计有实战价值吗?
我说的“情境”不是指马上就能对应到具体考题上去,“实战”也不是指马上就能考到120以上的高分。从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看,语文教学和测试的“打假”力度会越来越大,伪情境的命题会越来越少,命题的反套路设计会越来越高明。那种老师信奉“干货”、学生追求“速成”、家长崇拜“名师”的时代正在消结,而且必将一去不返。因此,我们不能再鼓吹个人有多么多么大的本领,认为三五节课、十天半个月就能把基础和习惯一团糟的学生改变得如何如何。总之,靠背套路应考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了。
老师必须扎扎实实地“真”导学,学生必须扎扎实实地“真”主学。师生都要围绕一个“真”字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情境必须足够真实——要么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遇到或正在体验的,要么是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必然会遇到的,比如上次百日誓师大会,我让学生写誓词、上上周一江校在晨会上讲话后,我让学生回忆他讲话三部分的主要内容,这些活动情境都是“真”的,能调动学生真实的体验,有实战价值。
3.教师起到了“解惑”、引导和评价作用吗?
教师有没有适时回答学生的疑问,有没有对学生的回答或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或者引导优生对中等生(中等生对学困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者对学生的想法提出修改或优化意见等。
比如作文教学,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对标本次作文任务的落实情况,是否针对本班一些具体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意见等。比如赞美学生时,我们应该点明某学生“好”在哪个点上,为什么“好”等。评价一定要具体适度,不能仅停留在“对”“错”“漂亮”等绝对化或模糊化的层面,而是要提供思维的方向或帮助学生在理解上有突破。
4.教师对突发情况的处理恰当得体吗?
相对于理科课堂,语文课堂的变数更多更大,语文课堂或“出轨”或百花齐放或百家争鸣,都是正常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经常有出乎老师预设外的提问或回答,这是检验老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时刻。听课者也极可能从授课老师的灵活处理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或者灵感乍现推翻自己原有的设计,成就更加新颖科学的教学案例。
比如上次关于《庖丁解牛》的微讲座(20230328首席讲座:以《庖丁解牛》为例浅谈新授课的教学设计),江校对我的教学设计提出优化意见,说有两处缺陷:一是“良庖目无全牛”不当,二是把庖丁改为“道庖”更好。我经过反思优化,设计成如下填空——
我相信这样来来回回的较真,对提升我们的水平一定有好处。
三  怎么听
(一)做好预备
听课要备听课。比如将听的课的内容、班级学生的层次、上课老师的风格、教研组的备课情况等,听之前要有所了解。
就我个人而言,在听课前,我会查看相应年级的周历,看老师的上课进度与周历进度是否一致,看老师的课件与教案有多大差异。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会查看学生的校本作业与老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联系有多么紧密,命题的数量和难度设置是否符合我校特有的“532”工程,老师的课堂推进是否符合“966”模式……
(二)定好标准
这个标准主要就是依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具体一点讲,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课堂坡度的设置与学情是否相应。
主要看课堂的起点与终点是否合适,中间的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比如课堂的起点,学生的旧知有没有被唤醒,唤醒到什么程度。比如中间的过程,学生有没有在旧知的基础上生长新知,长出了多少新知,长到什么程度。简单讲,就是学生在学之前和学之后有了哪些变化。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上个月听某老师上《齐桓晋文之事》的情景。该老师是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知识水平、思维层次和教学潜能肯定没得说,我对他是羡慕加欢喜的。但是,在评课的时候,我还是提醒他:课堂的起点不能太低,坡度不能太陡,终点不能太高。
2.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得到了提升。
教师有没有给学生设置真实的情境,活动任务的设计是否典型高效,课堂过程中有没有做偏离核心素养的无用功,课堂活动的组织方式是否科学,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等等。比如某节课对应的是四大核心素养的哪一个方面,十二个点中的哪一个点?
举个例子:3月7日我听了李丹老师的《烛之武退秦师》,他在“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个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开头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外交官图片,这个情境就非常真实,能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担当意识。
3.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没有硬伤。
比如课堂语言是否简明,口头禅是否得体,课件和板书中是否有错别字,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课堂的推进是否合乎逻辑,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处理是否得当等等。
就拿最近几次听课的反馈来说,老师们存在的硬伤还是比较多的:①有知识性错误,如该用“临危受命”的时候,用了“临危授命”;多音字“卡”的读音有误;“临终关怀”使用场合不当等。②课堂推进中联想的内容过多,并不能为解决当前的问题服务,显得拖沓琐碎。③有的老师PPT页数过多,补充的内容与“一核四层四翼”没有关联,学科核心素养的主任务不够突出。④过于依赖教辅资料,文本本身的价值还有待于更多发掘。⑤有些用语不太合适,如“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给我抄××遍!”“这个问题我讲了多少遍了,你怎么没有耳朵呢?”……

总之,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听课是一种成本低、收益高的教研活动,好处不言而喻。希望我们都能认真听课,听出门道,听出水平。希望在评课的时候,多提一些不足,并给出建设性的办法,共同成长。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珍惜大家的帮助与指正。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我们永远都只能在路上。20220815回复学生:永远行走

相关链接:
20230215日常教研:年级公开课评议
20221217教研反馈:关于作文复习的肤浅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