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真能“不惑”?

 毕生谈 2023-03-10 发布于北京

1.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有很多人没有仔细体会这句话,以为自己过了四十就真的“不惑”了,其实,四十岁正是“惑”的开始。
3.傅佩荣教授说,人到四十岁,家已成,业已立,人生的大事基本完成,于是,开始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所以说,四十岁是“大惑”的开始。
4.我们仔细思考孔子这句话就会发现,孔子对于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很得意的,有点炫耀的意思。他说自己“四十不惑”,其实是说,四十岁的时候是最容易产生“大惑”的时期,我能做到“不惑”,因此他回忆起来,颇有些得意。
5.仔细想想,孔子罗列这一连串的事,都是不容易的。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在现代好像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古代没有私塾,大多数人连字也不识,孔子十五岁就能立志学习,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三十而立,并不一定是指工作。因为,孔子三十岁的时候还没做什么奠定一生事业的工作,他指的可能是学问。三十岁学问有所成,这对于今日的理工科来说不是什么大事,甚至有些晚,可是对于文史专业的人来说,三十岁有所成就也是不容易的。四十岁到五十岁,是人生最迷茫的时期,这个迷茫是指对人生的究极问题的迷茫。孔子做到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是圣人才能做到的。六七十岁,从心所欲却不逾矩,这还不难吗?
6.有些人读书不认真,只知道人云亦云,比如,孔子曾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老子说“报怨以德”。那么,两个人谁说的对呢?我以为,都对。立场不同,孔子是站在“公平”立场来说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完全正确。老子是站在解决问题的立场上来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以直报怨的结果就是冤冤相报无穷尽。老子很厉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怨我,我不怨你,这事到此为止,否则永远也解决不了。
7.有人说,你这是和稀泥,相反的观点哪能都对。这涉及到真理的相对性了。不从某个立场上说,则没有真理。立场不同,真理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
8.老子没有错误吗?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就是错的。房子是空的,才能住人,碗有“无”地方,才能盛饭,,所以老子说“有给人便利,有用的却是无”。这说法是错的。总要有个“碗”才能盛东西吧。
9.孔子没有错误吗?孔子批评樊迟问农业,这就是错误。
10.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我们读书不能人云亦云,被写书人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打倒一切权威,用自己的理性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