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在《为政》篇中说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为什么没有提到二十岁呢?

 锋行有功 2020-07-27


我理解是: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二十岁处在这中间十五年的学习过程。过去读书《增广贤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三十而立”杨伯峻俊解释为“懂得礼仪”。《泰伯篇》说:“立于礼。”《季氏篇》又说:“不学礼,无以立。 ”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因此我理解:铁路工厂新闻网这十五年学习——博览群书,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博士毕业或自学成才的人生阶段 。





孔子的这句话从15岁开始,没有写20岁是因为孔子从15岁开始求学,到20岁尚在求学阶段,未成气候,也许是孔子认为20岁还未积累到人生下一阶段的能力和资本。

孔子的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完整的话是孔子对其一生做学问的经验总结,流传最广的就是“男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的是男人安身立命之本,不惑的是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不再受外界的迷惑。

没有把20岁分为一个阶段可能是孔子认为,从15岁开始求学,到三十岁,历经15年才能算学有小成。通过前面15年在学海的浮沉,学识的积累,到30岁为人生一个新的阶段,基本可以树立起自己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人生安身立命之本。

从30岁到40岁,再经过10年的人生阅历,洞察世事,通过识人处事。不断的对30岁时候建立起来的为人处世标准进行实践和检验,不再轻易受他人的言语影响,也不会再受外界各种欲望的引诱,才算是真正对于人生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不再轻易受迷惑,所以称之为“四十不惑”。

总结:孔子这句话没有将20岁分出一个人生阶段,应该是认为20岁当是静下心来求学的阶段。人生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做最合适的事情,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树立正确的三观,还是越早越好,因为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才能在以后的人生当中越走越宽,越走越扎实。

我是@九卿臣儒,愿与您一同用脚步丈量时光,用文字温暖人生,期待您的关注!

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有”属于通假字,通“又”。意思是指十五岁;立:指立身行事,做事合乎礼法。整段话的意思为: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看明白了吧,这是孔子自诉自己一生的修为,他认为自己15岁就立志好好学习,至于你问的二十岁,孔子可能在那个年龄段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就没有提及。所以说孔子自述了他整个学习和修养的人生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影响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汇贯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孔子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这段话其实并不是你认为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稀、八十耄耋,这个意思,重点意思指: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是一个通过对孔子自身的总结而告诫劝慰后世子孙做人总则的一句话。就解释到这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