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札记——高考古文文本选择应以浅显易懂的经典文章为主

 毕生谈 2023-03-10 发布于北京

前段时间整理可供出题的史传类文本,发现,二十四史中可供出题的正面人物传记,基本上网上都能找到原题,而前四史的文本使用更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高考试卷古文出题已经开始出现文本剪裁拼凑了,可见这方面“资源的匮乏”。正像一位名师说的,古文的数量再多也是有限的,当前文言文阅读史传类文本的挖掘已经进入了“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尴尬境地。

北京卷大概预见到这种趋势了,开始了对新材料的寻觅。近些年,北京卷经常喜欢出先秦古文,诸如《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管子》等书,都拿来命题,甚至《公羊传》《谷梁传》这种可读性很差的书也用来命题了。这些文本太过艰涩了,即便也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是并不符合“浅近文言文”的标准。

一般来说,时代越近,语言越接近现代汉语。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就提出了,先秦古文离明代太过遥远,不适合直接用来学习。应该先学唐宋文章,以此为阶梯,再进一步学习先秦古文,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明清的文章我认为是比较符合“浅近文言文”这一标准的。

最近,我看到了北京海淀区统考的期中试卷,文言文阅读采用了《聊斋志异》中的文本,文本的篇幅大幅度增加,里面不仅考察了文言文的知识,还考查了小说阅读的一些知识点,有文言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融合的趋势。我觉得这种形式是一种很有趣的尝试。这种试题的难度虽然还是很大的,但是,文本不难,不在文字语法上设置太大难度,而集中精力考察学生对文言文本的理解,这是符合高考的初衷的——我们是希望一般的高中毕业生能阅读像《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的“浅近文言”,而《左传》《国语》《荀子》等先秦古文,“国学大师”俞樾都以为艰深难懂了,假如不借助注释和译文,对于一般高中毕业生来说未免过难了。

至于浙江卷喜欢出的晚明抒情小品文也是个很好的选择。但还是应该以“名人”的“经典文本”为主较好。

我相信,对古文各种文体文本的清理和发现,不管是对高考语文学科测试来说,还是对古典文学研究来说,都将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