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鉴赏命题要注意文学文本的多义性——简析郑州三模《赴邠宁留别》古诗鉴赏题目

 毕生谈 2023-03-10 发布于北京


郑州三模古诗鉴赏题选了唐朝李益的《赴邠宁留别》,应该说,出题人明显是花了一些心思的。首先,李益是郑州人,选取当地名人的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自豪感;其次,《赴邠宁留别》比起成都三诊的《北征》,其艺术水准高了一个层次;最后,李益是擅长边塞诗的,这首诗的艺术造诣也算他“正常发挥”的水平了。但是,我觉得命题者忽略了文学文本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导致精心设置的命题,“标准答案”难以让人信服。

请看原题及答案:

赴邠宁[注]留别

李益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

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

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

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

[注]邠宁:唐代方镇名,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自言为飞将军李广之后,年少就习兵法,流露出对军事才华的高度自信。

B.侠少的问询,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暗示了前往邠宁从军的缘由。

C.作者庆幸能响应招募、前往边镇征战,并坚信自已将横戈沙场、赢得功名。

D.作者前往边镇之际作诗留别,却不为离别而感伤,慷慨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B(“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理解有误。“事不平”本意为打抱不平,“从来事不平”一句指诗人一直以来都有抗击邪恶、铲除不平的正义感,也指前往边镇、抗击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正义行为。)

15.本诗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内容上:①展开想象(通过虚写),描绘了烈烈北风吹散黄云、皑皑白雪掩映沙城(1 分)的奇伟壮阔/雄浑(1 分)的边镇风光,②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渲染了苍凉壮阔的氛围(1 分),③抒发了对戍边征战的向往(1 分)。结构上:为尾联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1 分)作铺垫(1 分)。

简析:

首先看14题,标准答案是B,出题人给的理由是:“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理解有误,并说“'事不平’本意为打抱不平”。我不知作者由何得出的这个“标准答案”,但是唐·徐夤《依韵赠严司直》云:“夫君才大官何小,堪恨人间事不平。”宋·赵希逢《和平政桥》云:“人间无限事不平,吞恨饮气那能名。”宋·吴简言《题巫山神女庙》云:“惆怅巫娥事不平,当时一梦是虚成。”这三首诗中的“事不平”都是“世道不公”的意思。

当然,答案后面说的:“从来事不平”一句指诗人一直以来都有抗击邪恶、铲除不平的正义感,也指前往边镇、抗击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正义行为。这种解释是很有道理的,完全能说得通。可是,早在托马斯·阿奎那的时代,他就提出了文字具有字典义和象征义双重含义的说法,后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之父——但丁提出了著名的“四义说”,再到后来,燕卜荪又提出“含混七型”理论,都说明了文学语言多义性的特点。出题者认为“事不平”一词中含有“打抱不平”、“抗击邪恶、铲除不平”和“抗击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这三种含义,其实也是认同了文学文本的多义性。那么,“事不平”三字可不可能也包含“世道不公”的意思呢?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因为,“打抱不平”这一词语本身就蕴含着“世道不公”的意味,战争是“恃强凌弱”,也是“世道不公”的一面,这几者之间的区别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命题者的答案作为“一家之言”是极为有理的,但是作为“标准答案”则有些难以服众,多少有为了命题强为分别之嫌。文学的解读永远不会像数学答案那样,正确的只有一个。在一定范围内,正确答案可能是无数的,我们提倡多元解读,在考试中却报以一元的答案,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有人可能会说,难道因为文学作品有多义性就完全不能用来命题了吗?当然不是。多元解读的前提是有多个一元,“一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理论要“自洽”,不能自相矛盾,不能脱离常识。假设,有人将这里的“事不平”硬要解释为一个人的名字,这种解读能让人信服吗?不能,因为它不能自圆其说,也违背常识。这还叫多元解读吗?这只是胡乱解读罢了。所以,前面我说的文学文本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但多义性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发挥。我们的命题点应该设置在词语多义性弹性限度之外,这样就即保留了学生多元解读的权利,又可以考察学生敏锐的艺术判断力。

接着再简单说说15题。颈联的作用确实是很大的,但是该题答案并没有触及到根本问题。比如情感上的作用,答案给的第一点是展开想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的场景,描绘了这个场景就是这句诗的作用吗?试问描绘场景的诗不计其数,都值得“赏析”吗?这句诗描绘这样的场景又有什么深层次的作用呢?第二点作用是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这又是一句废话,氛围在这首诗中又有什么作用呢?其实,这一句在诗中最大的作用是增加了这首诗的“空间感”。一首诗的艺术创造有没有“冲击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诗中所营造意境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这首诗不是一流的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只有空间感,没有时间感。什么是空间感?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就是空间感。什么是时间感?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我特别喜欢刘禹锡这首《西塞山怀古》,原因就是它里面蕴涵的辽阔渺远的时间感和空间感,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而《赴邠宁留别》这首诗没有时间感,空间感则全靠颈联这两句诗来营造。再说诗人为何要描绘这样一个场景,因为去掉这一场景,就不能把诗人希望投身边疆、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刻画地穷形尽相。未去边疆,已梦边疆,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诗人内心的“幸”,尾联两句才不至于让人感觉“反常”。因此,反复说一些既没害也没用的废话是不能锻炼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学生需要知道一个作品是美的、为何美和它是怎样美的,这样学生才能在文学鉴赏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学生才能认识到语文不是一个枯燥、琐碎、无聊的学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