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神精神与清华学派(清华读书会第一期主持词)

 毕生谈 2023-03-10 发布于北京

清华大学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是不需我辞费的。但是我想说一个大家平时可能没太关注的点。众所周知,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游美肄业馆。1907年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要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于是,经过多次谈判,终于在1909年6月设立了游美学务处。罗斯福这么做其实是想控制中国学子的思想,这一点清华校史编写组出版的《清华大学校史稿》一书里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后来,游美学务处又筹备创设正规的留美预备学校。于是,游美肄业馆,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陆续筹建起来了。因为是为留美学生而建的学校,清华大学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西学的学习。清华学校分为国学部和西学部,但是国学部并不受重视,所有课程都被安排在下午,中午没有午休,学生上课经常打瞌睡,经常逃课。但是,清华大学一直没忘记对于国故之学的整理。

清华学校大学部成立的同时,创立的第一个研究院就是国学研究院。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大家都熟悉了。徐葆耕先生的《紫色清华》一书里曾提到,清华学派的特点是中西文化的联姻。

胡伟希先生的《转识成智——清华学派与20世纪中国哲学》一书中说清华学派与北大学派不同。他认为清华学派具有“日神精神”,北大学派具有“酒神精神”。突出的体现就是北大强调“疑古”,利用西方方法大胆怀疑古代经典。而清华特别强调“释古”,利用西方方法小心分析阐述古代经典。

这两种方法本无所谓优劣的,但是清华学派更具有民族性。我是清华学派代表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的粉丝,我读书深受他的影响,因此,我更喜欢清华大学这种做学问的方式。

我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呢?非常有关系。这其实涉及到读书出发点的选择问题,鲁迅先生曾评价红楼梦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书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一千个哈姆莱特都是真的吗?那可未必,否则我们就不必坐在屏幕前一本正经的讨论读书的方法问题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