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公十五年(4)——人尽可夫

 有物书斋 2023-03-10 发布于河南
公元前697年,甲申,周桓王二十三年,鲁桓公十五年,齐襄公元年,晋武公十九年,秦武公元年,楚武王四十四年,郑厉公四年。
01

周天子姬林二月“求车”,三月驾崩,但没人理他,因为中原小霸王郑国又出事了。
“五月,郑伯突出奔蔡。郑世子忽复归于郑。”
《春秋》
注意:此时郑庄公已经崩了4年,郑厉公郑突为国君。《春秋》先说郑伯突出奔蔡国,又说郑世子忽复归于郑,读书稍微马虎点的人就会认为郑忽是郑突的儿子,其实两人是兄弟。《春秋》属于微言大义,主要就体现在对人的称呼和动词的运用上。
《公羊传》就说:“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其称世子何?复正也。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五月,郑伯突出奔蔡。突何以名?夺正也。”
(郑国世子忽重新回到郑国。为什么称他为世子呢?因为他是来恢复他作为正嫡的君位,属于复国,是正道。为什么有的书上说“归”,有的书上说“复归”
“复归”的意思是:出奔的时机或出奔的行为本身是不对的,但回来的时机或行为是正确的;
“复入”的意思是:出奔的时机或行为是正确的,但回来的时机或行为是不对的;
“入”的意思是:出奔和回来都不对;
“归”的意思是:出奔和回来都没有罪恶。)
我是这么理解的,“入”带有强迫的意思,比如现在西北有些地方骂人的时候还带“入”这个音,而“归”就可以理解为“众望所归”
复归就是看你头也不回的离开,我等着你回来,死鬼!
复入就是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我不愿意!
那么“复”是个什么意思呢?有一种说法跟《易经》有关。
复字从“彳”(chì,为行貌,走路的样子;从“复”,象征走原路,有去有来,寒来暑往之意。《地雷复》为一阳五阴,阳爻在下,五阴在上。上卦为坤,下卦为震,出震而入坤。坤为顺,震为动,动而顺,故阴邪不能伤害。震卦一个阳爻出现,意味着其他阳爻慢慢都会来,阴爻不能阻挡。所以《地雷复》卦的爻辞是: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地雷复》是初爻阳爻动而形成,故《彖传》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所以,“复”本身就有“出入”的意思,而“入”“归”反而是用来修饰“复”的。这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02

既然郑厉公得国不正,为什么称呼郑厉公郑突为郑伯呢?《谷梁传》说:“讥夺正也。”(讥讽郑厉公得位不正)。为什么称呼郑厉公姬突为“郑伯突”就可以讥讽他呢?《谷梁传》接着说:“礼:诸侯不生名。”(按照礼制,诸侯只称呼爵位,是不直接称呼名字的。)
《公羊传》“称名”这件事又多了一层阐发:
“明祭仲得出之,故复于此名,著其夺正,不以失众录也。”
(说明郑厉公是在权臣祭仲逼迫下而出奔的,故写上他的名字,彰显其得位不正的事实,同时也表示他并不是完全失掉了郑国的民心。)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郑国实际上已经分了两派,这对一个要继续发展的诸侯国来说,危险了。
祭仲为什么要逼迫郑厉公离开呢?当年郑厉公登位不是得到了祭仲的支持吗?《左传》记录了一个故事。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六月乙亥,昭公入。”
“蔡”,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
(祭仲专权,郑厉公姬突很忌讳祭仲,担心祭仲控制朝政。姬突就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他。得令后,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把祭仲引出城,趁机杀之。雍姬知道后,对她母亲说:“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她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于是雍姬就告诉祭仲说:“雍氏不在他家里而在郊外宴请您,我怀疑这件事有问题,所以告诉您。”祭仲马上意识到有危险,反杀雍纠,并且把尸体摆在周氏的池塘边。郑厉公看大势已去,就装载了雍纠的尸体逃离郑国,离开的时候说:“做大事和女人商量,死得活该!”夏季,郑厉公逃亡到蔡国。六月乙亥(二十二),郑昭公姬忽又回到新郑即位了。)
这事有两个地方要说一下:
第一就是郑厉公姬突为什么要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祭仲?因为郑厉公郑突的母亲是宋国大族雍氏家族的,当年宋庄公绑架祭仲,逼祭仲立郑突,雍氏又绑架郑突,借以索取财物。这两件事里,郑突可能是跟雍氏演了双簧。现在郑厉公跟祭仲闹矛盾,第一反应肯定是找舅家人。但问题是舅家人雍纠娶的老婆是祭仲的女儿。郑厉公让女婿去杀老丈人,可见其确实是无人可用了。
第二郑厉公为什么走的时候还要装上雍纠的尸体?因郑厉公是雍氏的外孙,将来复国可能还要借助雍氏的力量,故而带上雍纠的尸体,以示好于雍氏。
这是“人尽可夫”的本来意义,丈夫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而父亲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从血亲角度考虑,自然是帮父不帮夫,这是先秦时代朴素的价值观。而且女人在春秋时代地位较男人低,其在夫家的地位往往来源于其父亲的地位,如果父亲死了,家族不存在,对夫家来说,很容易就弃之如敝履。需要的时候,就是小甜甜,不需要的时候,就是牛夫人。

当然,这个理论在男性为主的社会肯定是没有市场的,甚至是要被批倒批臭的。因此,“人尽可夫”这个词的含义就变成了现在的“人尽可夫”。杜预在《左传》中作注的时候,就说:“妇人在室则天父,出则天夫。女以为疑,故母以所生为本解之。”这是“三从四德”东晋版的解释,最后一句也正说出了当时的社会,正值“女人应该以何为纲”的思想碰撞期,也“以夫为纲”“所生为本”之间并没有定论。
也正因为中国的男性从先秦时代开始对女性的权利不重视,才有了郑厉公姬突找女婿杀岳父的奇葩操作。中国历代的解释是雍纠做事不密,让妻子轻易探知此事。而我则倾向于郑厉公对女性个人权利过于忽视,对雍纠个人性格了解不足,两个因素综合起来,才导致清君侧事件的失败。
那么反过来想,也正说明在先秦时代,中国女性并不像明清时代,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是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比如丈夫和父亲都掉水里,救谁?《左传》告诉我们:救父亲!
03

回过头来讲郑厉公出奔,郑昭公复国这件事,《公羊传》《谷梁传》都从道德层面肯定了姬忽“正位”的合理性,《左传》则说的比较全面。
杜预说:“突既篡立,权不足以自固,又不能倚任祭仲,反与小臣造贼盗之计,故以自奔为文,罪之也。例在昭三年(前539年)。忽实居君位,故今还以复其位之例为文也。称世子者,忽为大子,有母氏之宠,宗卿之援,有功於诸侯,此大子之盛者也。而守介节,以失大国之助;知三公子之强,不从祭仲之言,修小善,絜小行,从匹夫之仁,忘社稷之大计,故君子谓之善自为谋,言不能谋国也。父卒而不能自君,郑人亦不君之,出则降名以赴,入则逆以大子之礼。始於见逐,终於见杀,三公子更立,乱郑国者,实忽之由。复归例在成十八年(前573年)。”
郑厉公郑突不自量力,郑昭公郑忽则以小仁而乱大义,这两人在治国上都有致命的缺陷。郑庄公英明神武,但两个儿子却无法延续其辉煌。春秋五霸亦是如此,一代雄主之后往往是一代庸主,然后再过一两代,运气好的话,会出一位中兴之主,再创辉煌。
上周末我与一位国内五百强企业主聊这个事情,聊了一天。他也是眼看着祖辈留下的基业在自己手中慢慢缩小,而下一代到目前都没有能够接盘的人才出现,忧心忡忡。虽然我告诉他,再过一代,他的孙子辈里会有可用之才,但他依然放心不下。世人喜盛不喜衰,知道未来可以好是一方面,现在确实不好是另一方面,心情着实可以理解。古云:君子之泽,三世而竭,五世而斩。古代那些能够保持几百年的名门望族,着实是不简单。
---   End   ---

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及鸣翠柳者不回复。
E-mail:youwushuzhai@126.com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