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秀娟:乡土剪纸,创新传承

 窗前有树905 2023-03-10 发布于浙江

人物名片

张秀娟,58岁,临海括苍镇人,临海市城西中学教师、张秀娟剪纸博物馆馆长、括苍镇知联会会长、临海市侨界精英工作室领衔人、浙江省劳动模范、台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作为省级非遗“临海剪纸”代表性传承人,30多年来,张秀娟创作了近2800件拥有独立著作权的剪纸作品,其中30多件作品被各级博物馆收藏。

台传媒记者卢 昕文/摄

回归民间,走向世界

“在浙江师范大学进修时,导师盛世收藏的理念点醒了我,待到国家富强,人们会重新认识剪纸艺术的价值。”张秀娟说。此后,她走访了大量熟悉临海剪纸的老一辈手艺人,在十几年中复原出上千种剪纸的传统花样。

张秀娟始终秉持着要将“临海剪纸”传向社会的观念,“用更开放的姿态去看待传承这件事”。身为城西中学的美术老师,在教育部的号召和学校的支持下,临海剪纸进校园的设想很快得到了实现。

1997年开始,张秀娟开始在课堂上加入剪纸的内容。在学校里的张秀娟名家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一本教材《花鸟与团花剪纸》。这是2003年,张秀娟在老年大学开设课程时专门编写的。“教初中的学生不一样,我更注重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教材拿过来用的时候,我做了一定的调整。”张秀娟说。

后来,她主持开发的《临海剪纸》课程,被正式列入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精品课程。临海剪纸逐渐走出家族传承的局限,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4年,张秀娟在紫阳街拥有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博物馆。张秀娟剪纸博物馆面积不大,只有350平方米,数以千计的作品只能定期轮换展览。

此外,张秀娟还在这里开设了研学课程,学生以中小学为主,其中每年接待的海外留学生、华侨华人、国际友人就有千余人。

根据不同的群体,张秀娟设计了不同的课程:年龄小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但是想法天马行空,就教他们脱稿剪纸;给成年的学生教授的花样则比较复杂,让他们“照葫芦画瓢”;面向国际,张秀娟更希望以剪纸艺术为载体,讲好临海故事、中国故事。

立足现代,创新发展

“藏在深山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在2005年全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临海剪纸的艺术魅力惊艳世人,张秀娟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自己的创作。

以张家剪纸为代表的“临海剪纸”,最为突出的就是制作“雕花样”和“绣花样”的绝技。在此基础之上,张秀娟从无骨花灯上汲取灵感,吸收了“凿花”“针刺”等技艺,又从蓝印花布的样式中,融合了“镶烫”的技艺。

2006年,张秀娟终于在“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上崭露头角,获得了铜奖,成为剪纸艺术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在赛后的研讨会上,王伯敏教授的发言深深触动了张秀娟。“剪纸不能永远靠匠人的情怀在做。”她决心改变剪纸“有用而不贵”的现状。

要想剪纸更具收藏价值,就必须找到新的材料来代替传统的纸张。“我找了二十几种材料。”一开始,张秀娟受北方皮影戏的启发,尝试了动物皮,但是不够薄,就很难表现临海剪纸传统的“针扎”手法;树叶树皮则太脆,难以保存……

直到2010年,临海剪纸的创新工作有了眉目,“我找准了丝绸作载体的方向”。这时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了张秀娟面前,丝绸的经纬线是散的,很难固定住。

于是,张秀娟跑了全国很多丝绸厂家,买来不同种类的丝绸进行研发,花了两年的时间,终于研发成功,并且申请到了专利。

“我相信丝绸剪纸的前景不可限量,所以敢于投入。”张秀娟笑称,研发相当“烧钱”,美术老师的主职是她最大的底气,“每月有工资,再加上我对物质条件也不讲究。”

艺术先行,产业共富

2009年,张秀娟成立了剪纸工作室。丝绸的华贵和临海剪纸中的吉祥剪纸非常相配,她创作的《临海风光》《百福图》等作品,成为工作室主打的产品。

《百福图》也是张秀娟擅长的书法剪纸,谈到创作过程,张秀娟将其比喻为“十月怀胎”,所有的福字都来源于古籍。“临海习惯把福字写得很长,我们叫'长福’,温岭靠海,福字的笔画写得像水波一样,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把字凑齐。”张秀娟说。

但要表现朴素的书法剪纸,丝绸就不再适用,张秀娟又研发了带有“张秀娟剪纸艺术”水印的特制纸,她坚信只有提高仿制的门槛,才能让剪纸在市场上走得更远。

“工作室只有四五个工人,可以剪一些小件的作品,大幅的作品还得靠我自己。”张秀娟笑着说,“还好女儿愿意接我的班。”

张秀娟的女儿杨雨潇留法归国后,带来了艺术产业化的理念,工作室陆续推出了剪纸杯垫、剪纸挂件等日用工艺品,同时帮助20多个工人实现就业。

疫情期间,杨雨潇在直播平台开设“非遗云课堂”,每天在线教授剪纸技艺,让零基础的学员也能跟着课程随手剪,解锁宅家新姿势。

在张秀娟的努力下,“临海剪纸”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近期她正忙于建设位于括苍镇的张秀娟剪纸博物馆总馆。总馆面积有3000平方米,是一间两层的小院。“这里地方大,研学能同时接待300人,较以往翻了10倍。”张秀娟介绍。

此外,她还在当地开展观光农业的创新设计与尝试。“农文旅融合是现今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实践,我希望把剪纸文化带到括苍镇的田间地头,带动农户们共同富裕。”张秀娟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