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在中国抗日,创建一个军,后成为另一个国家二把手!

 泊木沐 2023-03-10 发布于辽宁

在抗日战争时期,黑龙江省的最东端,与苏联隔乌苏里江相望,有一个名叫饶河的偏僻县城。这里的中共饶河县委负责人,名叫崔石泉。1933年,他仅凭一支手枪,拉起了一支抗日游击队。

这位崔石泉曾当过黄埔军校教官。他把黄埔办校的经验搬到了饶河,先创办了一个军事讲习所,训练了30多名青年——这些人随后派到饶河及其附近县,成为游击队骨干。接着,他又举办了一个军政训练班,学员都是朝鲜族的青年。两个月后,这些学员全部加入游击队。

但是,这支游击队没有枪支,也没有弹药。为此,崔石泉率领他们加入了饶河高禹山率领的东北国民救国军,编为第1旅特务营,金文亨任营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不久,救国军在攻打虎林县城中,战斗失败,官兵溃散。特务营也损失严重,营长金文亨以下40多人牺牲,全营减员至60余人。

余部在崔石泉的率领下,越过完达山脉,到达饶河的大代河一带,重新改编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队,崔石泉任队长,朴振宇任政委。之后,反日游击队逐渐壮大,建立了抗日游击区。

不久,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给他们派来了政委张文楷。游击队又扩编为大队,张任大队长,崔石泉改任政治部主任,下设三个中队和一个保安队。张、崔两人十分团结,也很有智慧,四处游说、宣传共同抗日救国方针,先后有10余支山林队加入游击队序列。

不料,张文楷和崔石泉率刚收编的部队赴虎林时,突然遭到日伪重兵的包围伏击。突围战,打了四五个小时。游击队虽给予敌以重创,但张文楷却牺牲。在最危急时刻,崔石泉高喊:

“为张大队长报仇!”

群情激愤,官兵一鼓作气冲出了包围圈。

1935年1月,日军从佳木斯抽调8000余日兵组成讨伐队,再次围攻崔石泉部。崔石泉将主力集中于大旺子砬子—带,布下口袋,以小股部队为诱饵,引日军上钩。29日,日军讨伐队被游击队牵着鼻子,进入口袋,不料陷在深雪中,举步艰难。这时,游击队伏兵四起,机枪、步枪一齐猛烈发射,打得日军哭天喊地。崔石泉预先组建的滑雪突击队几百人从天而降,在日军群中横冲直撞,袭击日军。

经过一天的激战,游击队毙伤300多名日军。另有许多日军冻死在深雪之中。日军8000

人的“讨伐”计划只好告吹。

9月,饶河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第4团,李学福为团长,崔石泉为参谋长。第2年春,该团扩编为4军第2师,郑鲁岸任师长,李学福任副师长,崔石泉仍为参谋长。

1936年11月,中共北满省委决定以4军2师的为基础,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刚从苏联回国的陈荣久担任军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下辖2个师,计700余人。

第7军成立后,日军又开始“大讨伐”。陈荣久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进行游击战。3月,他率领150多人在饶河小南河附近被300多日伪军包围。尽管他们毙伤敌60余人,冲出了敌人的包围,但陈荣久在掩护部队突围时身负重伤,壮烈牺牲,时年34岁。

其后,7军军长由李作福继任。

第7军在李作福和崔石泉的率领下,经几个月的艰苦奋战,粉碎了日军的“大讨伐”,并将部队扩展到2000多人。

值得一说的是,这位崔石泉并非中国人,而是朝鲜人。20年代,他来到中国,于1923年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1925年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到中国东北,在当地朝鲜族中组织抗日活动。他在中国参加抗战,直到1945年才返回朝鲜。后来,成为了朝鲜的国家领导人,为二把手。

在朝鲜,他的名字叫崔庸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