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探将乐擂茶、食闹和舂“明头”的起源

 廖公彰国学文库 2023-03-10 发布于福建

廖公彰 肖胜龙 付水荣

     将乐县民俗擂茶、食闹和舂“明头”(米果)盛行。

     将乐民谣“月光祭,月嫲嫲,喊类(你)下里食擂茶,擂茶唔(不)食唴食朋(青菜饭),要食羊肉醮(煮)线面”。每逢年过节、遇婚丧喜事或亲友交往,县民都会在家中把芝麻、茶叶、桔皮等材料,放在擂钵中,用茶树棍捣细成泥,加冲滚烫的开水,广请亲朋好友饮用致谢。将乐因水性偏热,饮用擂茶后不但能生津止渴,还能祛热防暑,又利于感情交流,擂茶因此自古到今盛行。同时,遇婚丧寿庆等“大事”还要请一班“食闹伙”里的中老年人吹拉弹唱《闹长沙》、《小梅花》、《闹香花坛》等食闹(将乐俗称“哩噜啦”)添加气氛。食闹分为“文场”和用锣鼓、大唢呐的“武场”;文场又分用小唢呐的“喳子场”和不用唢呐的“笙箫场”。均源自宫廷高雅音乐,流传至今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将乐南词”。

(图为擂茶工具及其用料)

(图为擂茶制作)

(图为擂茶饮品)

(图为武食闹)

(图为文食闹)

      “明头”之称,相传在三国时廖立长子廖察离开子校徙居龙池,途经位于水南金溪边一小山歇脚时,拿出“明头”充饥,但见“明头”在阳光下晶莹剔透,随口叫声“明头”而得名。这座小山也成为邑人皆知的“明头山”。“明头”是将乐乡村农里,把粳米蒸熟放在舂石里,用木棰舂烂如泥再手搓成球状后,在约定俗成的日子,家家户户用于招待各地来客的必备主食。黄潭、南口一带的上巳节“三月三,舂'明头’,游山水,沐春风”,是当地的传统习俗。另外逢观音九、立春立秋、二至和八月初一祀祭将乐贤达廖前日等日子,县民也都会不请自到地相约到某村,逐家逐户吃“明头”流水席,庆祝播种、丰收,祭祀先贤。

(图为舂好的“明头”)

(图为:舂“明头”是体力活)

     据研判,将乐擂茶、食闹和“明头”应起源于三国时期。

     东汉马援行军到武陵临阮山区时瘴气致兵士病。当地土人献用茶叶、芝麻、老姜制作的“三生汤”(现在称擂茶)祛治。廖立是临阮人,入闽时把三生汤带入。廿世纪八、九十年代县城五马山发现隋唐代专门烧制擂茶器皿的古龙窑址。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玉华村又发现了一处专门烧造擂茶器具的窑址群。2010年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对玉华村的廖厝山、横窠岽、牛角山等三处同类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擂茶用具。一条48米长的龙窑横卧在山坡上,龙窑由火膛、窑门、窑壁、出烟室等构成。在擂茶系列产品中,有大小不同规格的擂钵、素面钵、执壶、流口把手罐(日本称急须)、壶、器盖等,还有一部分大罐、缸等日常用品。专家认定这是国内已发现的唯一一处专门烧造擂茶器具的宋代窑址群。擂茶考古填补了国内学术界的空白。隋唐宋龙窑的考古发现,说明将乐擂茶在之前的两晋南北朝时已经相当盛行。

     而“明头”则是诸葛亮为方便士兵随身携带粮食而把稻米舂成“明头”食用。现在将乐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舂“明头”用的特制舂石。每到节日前一天家家都忙着舂“明头”,做好接待客人的准备。

     《三国志·廖立传》记载:廖立是刘备创蜀汉基业时所倚重的重要谋士之一,未满卅岁,即任之为长沙太守;刘备称帝,升侍中。相传食闹音乐《闹长沙》即是廖立任长沙太守时所谱写。

       《延平府志》、《将乐县志》记载:“廖立(邱),字公渊,长安人。从先主入蜀,自负才名,为武侯所抑。及武侯卒,涕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遂避地于将乐之子校乡居焉”。据考推,廖立避居将乐子校,是有地方志明确记载的中原汉人入闽第一人。廖立隐居子校,不事二主,自耕自读,带来了先进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现在祖教(子校)村墟上村民代代口传,擂茶、食闹和舂“明头”是廖立从蜀地带来的文化、技术的一部分,讫今已有将近一千八百年历史。

                                         2018年腊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