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要梳理

 新用户2049LCRG 2023-03-10 发布于山西

《有趣的语文》共五篇,目前读完两篇。读专业书得有点专业意识,现简要梳理一下读书思路。
序言《从学徒工到教书匠》中通过四点(研究教材和学生、“皮厚”、阅读、分享)讲述了学徒工到教书匠的成长历程,并在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的教学应该是不拘一格的”“语文课要相机而教、遇物则诲”“匠人能做的不是改变别人,而是磨炼自己的技艺”。
自我思考:
当我们作为教师初入校园,并不能说我们就是一位真正的教师,我们只是一名即将学习如何做教师的学徒工,当我们的职业意识开始觉醒,才能把身份摆正,开始谦虚学习,潜心修炼。研究教材和学生、阅读、分享,这三方面中阅读做得最好,研究教材和学生做得相对不错,分享略弱;今后加强分享力度,但其他两方面也要一起努力,整体提升。
“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的教学应该是不拘一格的”此话深得我心。如果教学格式化,那么教学的生命力在哪?教学是师生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促进与发展。教师千千万,这个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位教师,学生千千万,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相同的两名学生;教师与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师施教“与“因材施教”并重。
“相机而教遇物则诲”是一种教学机智,一种教学智慧,有效教学需要特定的情境,在情境的作用下“教”有了生命力,“学”也有了生命力,教师教得更生动,学生理解更容易。
“匠人要做的不是改变自己,而是磨炼自己的技艺”,不多说了,正已是永恒。

第一篇《语文学科的价值在哪里》
此篇分五部分:教育价值是学科价值的旨归、语文学科的价值在哪里、批判性反思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与内容情感的关系、几个必须关注的基本问题。
自我思考:
教育是人与人的活动,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而语文学科是教育的一个小分支,所以从小处看,语文是一门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从大处看,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之一。
学科教学要基于人的生命成长,学校要培养自由的公民。学科教学的价值在于让学习者修炼“心眼”,要教会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要价值引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念;要传授方法,掌握基本的路径与方法。
一个明智的教师,心中的学科教学目标不仅要基于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和社会健康的需要,还应当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年龄特点,选择和采取相应的学科教学策略,更应当能够容忍学生对教师教的东西保持不敬甚至怀疑乃至异议讽刺的态度。
凌老师的这个观点让我眼前一亮,这需要多么广博的知识、多么博大的胸襟啊!这样的老师应该是一位“心光明、量阔大”的君子啊!做老师也是做人,当老师成为真正的人之时,学生也即将成为真正的人!做事需要情怀,教育者需要教育情怀,“情怀”是一个被滥用的词,一说到“情怀”,大家就觉得是套话,其实不然,“情怀”的背后是一种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浓缩,不论是身边人物的观察还是读书所得,情怀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拥有了情怀,才能在成长道路上保持笃定行走,方可走远。

批判性反思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其实不仅是语文老师需要批判性反思,所有教师都需要,所有人都需要。

语言表达与内容、情感的关系中有三个疑问: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形式和内容是否可以割裂?语文教学一定要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并以此展开吗?是基于语言表达形式还是基于生命的需要和可能?我认为表达形式和内容既可以割裂,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侧重点;又不可割裂,因为表达形式和内容本是一个整体,形式说到底也是内容的一种;教师在课堂上要因“教学目标”而教,不一定要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并以此展开,要在基于生命的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再基于语言表达形式而教。

几个必须关注的基本问题: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方法的依据在哪里(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学的时间、教学的场所、实验的条件 要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能力结构,考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着眼于师生的生长)
课堂教学过程如何确定 (教材和学生)
如何看待和使用教学技术(有效性、形象性、适度性)
即时、有效的课堂评价(及时、基于具体的个人、多元的思维、形式丰富、多一些批判性反思性评价)

第二篇 语文教师要有一点课程意识
此篇共五讲:
语文课程要有自己的课程意识
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在哪里
语文课程应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
教学,首先是要让学生学
语文教育需要的是沉静

自我梳理与思考:
语文课程关注三要素:学生特点、语文知识、社会需要(统一与兼顾)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我们以“滚雪球'的方式积累和丰富,更多的需要我们不断开发、开放
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 ”课感“ 一种职业意识
体验课程(动态的生成过程)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应对 不能一味的堵)(因势利导)
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尊重人权
理念: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的生命场
归宿:启智、培智
传递生命气息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的讲述行为也是倾听行为
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断舍弃的学习过程

学习要学会转化,语文老师的职业意识觉醒后就要明白课堂上我们要把学生特点、语文知识、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他们的主体意识并不是凭空而来,需要老师去唤醒,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中,老师要基于社会需要考虑学生特点,只有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他们才会变成自动的学习者,才想要去启智、培智,让自己变聪明,才会去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滚雪球” 日积月累式 
不断舍弃的学习过程其实是摧毁与重建的学习过程,不断学习,不断摧毁,不断重建,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学习者要有勇敢的心、坚强的心、开放的心。

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既要坐而论道,还要起而立行,还得一边论道,一边立行,不论何种方式,三个字:慢慢来。

补充《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思考:

20210126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试图解决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方面的三个问题:一是梳理语文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解决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的问题;二是研究各类教学内容的分年级组织,解决各个年级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的问题;三是对核心教学内容做深入研究,对其教学价值和内涵做出界定,解决这些核心教学内容的教学程度问题。
我说:这本书其实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解释和说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精细化解读,旨在让教师真正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明白语文课教什么,找准教学目标,是开始科学语文课堂的第一步。
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难度极高、专业要求极强的工作。
我说:语文谁都能教,这是一种说法,也是一种现象。在大众心里语文不过是汉字的集合,你只要认得汉字,你就能教语文。事实如此吗?并不。语文看起来简单,实则背后有一套自己的体系,特别是当语文作为教学内容时它就要和科学性联系在一起,不是教给学生的知识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教给学生的知识质量越高越好,这一切要和学生联系起来,因为学生才是语文课堂的主体,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年段特点等相机而教,教语文要专业。
絮:放假以来第一次六点半起床,现在好瞌睡,哈哈,终于可以午睡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