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一、现象和抽象就算找遍整个宇宙,我们也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问题来了,既不相同,为什么都叫树叶? 原来,每天都有无数新的树叶生长出来,难道我们要给每一片树叶都起一个名字?就算但是,这些树叶很快又变样了,难道我们又得换一个名字?就算但是,一阵风过后,我们还能记住哪个是哪个吗?就算但是,还有其他无数的“人事物”也有同样的问题;就算但是……,算了算了,老子早就说过:“名可名非常名”。 这就是现实,也叫表象,现实和表象合并一下,称为【现象】。 你看,管你什么千变万化、千军万马,我们只用两个字就把它们给乖乖收服了。简直就像西游记里的乾坤袋:“空间之大似能将天地收纳于内”。什么法术这么厉害? 你看这个现象啊就像孙悟空,一根毫毛就能变出无数不带重样的化身,而且这些猴子还老是变来变去、动来动去的,相当不老实。不老实怎么办呢?抽它呗,必须得狠狠地抽,抽到它现出真身、打回原形、变老实为止。所以这个法术就称之为【抽象】。 看了《原理篇》,你可能已经想到:抽象对应的是事物的普遍性、不变性、重复性、一般和共性;现象对应的是事物的特殊性、变化性、多样性、特殊和个性。 那么问题来了,现象和抽象究竟谁“真”谁“假”? 二、真假美猴王为了搞清楚这个“真假美猴王”问题,我们继续取经。先来看看三款经典珍藏版的“乾坤袋”,简称三藏:
不错,但感觉还可以再“抽”一下: 《矛盾论》: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再“抽”: 《矛盾论》: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这下不仅取到了“实事求是”四字真经,“真假美猴王”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当然现象是真实,现象就是事实;而抽象是“如”实,抽象只是真“理”。 否则,我们哪来那么多的是非真假对错要日常处理呢?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来自于“抽象”。 三、事实和实事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严格来说真正的“事实”只是一堆无意义的物理信号,但我们会把它“抽象化”、“信息化”,也就是对它进行有意义的描述,这种描述它不是事实本身,就像一张照片它再“逼真”也只是一张照片。 既然“名可名非常名”,那么什么样的描述可称之为“事实”? 大概有两项指标:
所以“实事”就是把“事实”或“事物”给描述“准确”。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实际上,我们的所有的语言、文字、思考,甚至感觉,都不是事实本身,都是抽象的产物,都是我们从事实、现象里面提取、抽象出来的“信息”。 为什么要抽象呢?除了表面上符号不够用的原因,抽象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 四、生命和演化植物没有行动能力,因此也不需要“大脑”和“思考”,“思考”了也没有用,动不了。 动物则比较“悲催”,既要到处寻找食物,又要避免成为食物;既要到处寻找配偶,又要设法勾引上手;既要猥琐发育,又要胆大心细。这就意味着,要想生活好,既要有判断、又要有沟通、还要有学习力。 没办法,生命,就是“生”的使命。“生存”、“生育”和“生长”的使命。 先来看看“生存”。作为动物就要觅食,为了抢食物打架还事小,就怕成为别的动物的猎食对象。那么到底是要觅食,还是要觅食,还是要觅食呢?一不小心路上碰到某些食肉动物怎么办呢?正所谓“生死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察”就是为了判断,到底谁是食物。 都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其实,不仅动作要快,“预判”更是要快。是敌是友,不能等到敌人已经伸出獠牙,或者猎物早就一溜烟不见踪影,才作出判断。 但是太快了必然容易出错,后果同样严重。以为是食物去追结果自己成了送外卖,本来可以饱餐一顿却夺命狂奔不仅没吃到结果还更饿了。 这就是动物竞争演化的底层逻辑和根本矛盾,慢也不行错也不行,要快速判断就容易出错,要准确判断就需要时间;要么没得吃,要么就可能被吃。究竟要快速还是要准确?究竟什么时候要快速?究竟什么时候要准确? 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剧本,在一幕幕生与死的抉择中,上演着生存的艺术,在否定之否定的增强回路中,演绎着生命的奥义。 再来看看“生育”。要想配对成功,至少一边得会“发信息”,一边得会“收信息”;好不容易联络上,不见得就干柴烈火,往往还得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好不容易有了后代,也还得养育、教育等等;总之离不开“通信”能力。 最后来看看“生长”。与植物不同,除了长身体之外动物还具有长本事,即“学习”的能力。 “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内在“程序”或“源代码”进而改变自己行为逻辑的过程,即“编程”。 广义来说,生长的内涵包括了生存和生育,即“存”和“育”都是为了“长”,为了基因在时空中的“长”,这种内涵强行用两个字来概括,就叫精神。 同样,“编程”的内涵也包括了“编码”、“算法”、“通信”、“数据”、“迭代”……等等。 五、智能和语言生命智能,从诞生到现在,大概经历了4代版本: 感应版(1.0):根据信号的强弱,作出应激反应。类似电报机。
其他动物还停留在2.0感觉版,而我们人类已经进入4.0智慧版。这种升级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呢?逻辑就是前面所说的,在快速判断和准确判断之间所能达到的极致。 2.0感觉版虽然很快,但有个“致命”的缺陷,非常依赖“经验”,如果遇到陌生的事物,没有“经验”,就只能靠“体验”,这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面对变化无穷的环境、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新策略、新物种时(判断出错),足以“致命”。 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异在于,人会使用语言和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 从3.0理智版开始,对“经验”的依赖,逐步降低。一个人可以不必要亲身“体验”,也能“理解”到另一个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经验知识等等。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分享和交流彼此的“经验”和“体验”时,每一个人就像是拥有了遍布各地的无数的“分身”,在“体验”和“经验”着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 从“智能”的角度来讲,这就是一张“互联网”,一种分布式的“数据收集和计算网络”。也正是从这一版开始,人类把其他动物远远甩在身后,在“智能”上实现了完全的碾压,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语言和文字的出现。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为什么有“文化”(语言和文字)的人类就这么厉害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完全没有“文化”时的情形。 作为个体,没“文化”就没法“思考”,也没法交流,只能靠自己,“用心”一点点地去感受、去体验以形成经验。 这种模式需要一点点地调、一点点地改,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非通用人工智能”,需要有“大数据”才能形成相对较为“正确”的“程序”。就像阿法狗那样,在经过大量迭代之后下围棋很厉害了,但到了别的领域、换了一下规则,就不行了,得从头学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有的生命个体,就如同“大数据”一般,不过是在经过了无数的一代又一代的被“迭代”之后,留存下来的一些“代码片段”。 有了“文化”之后,人们得以“思考”和“交流”。“交流”,相当于“通信”、“联网”和相互传递“数据”;“思考”,相当于“编码”、“编程”,这也是得以“交流”的前提。 那么“思考”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抽象”。相对地,没“文化”时的模式,可称之为“模拟”。 关于思考就是抽象,这里先下一个断言,下一篇《求是篇》再具体分析和论证。 有了理智的思考和交流,人们得以摆脱体验和经验的束缚,跳出依赖代际传承演化循环的升级模式,进入了思维的、“文化”的、集体的、加速度的“程序”(生长、精神)迭代中。 从4.0智慧版开始,借助计算机和数字互联网,整个世界仿佛被折叠在一部手机里,“足不出户知天下事”早已成为现实。 稀缺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有限的脑容量,人们渐渐不再需要找信息而变成等待信息来找上门。 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大量虚假信息充斥其中并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么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快速且准确地判断出有用或有害的信息,成为了新的主要矛盾。 六、可能和确定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逆Shannon信息定义。 语言和文字(包括数学语言和数字)的本质,就是信息(的载体)。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信息就是确定性,信息越多确定性就越高。那么到底什么是确定性呢?确定性就是“不变性”,有什么是不变的?就是已经发生了的“现象”和“事实”,除非时光倒流,否则绝不可能再有变化。也就是《逻辑学》苦苦追求的“同一” 当着我们主动去寻找到信息和确定性、去弄清楚“事实”时,就称为“实事”。“实”是个动词,同“求”,“实事”就是寻求“事实”,寻求信息和确定性。 确定性的对立面,是可能性。有一个可能性才有一个确定性,有一个确定性才能消除(证明)一个可能性。这就是信息量的定义:消除了多少的不确定性(即可能性)。 可能性和确定性正是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矛盾(辩证)关系。 这一篇可能会给你一种“跑题”的感觉,但大致上我们基本搞清楚了抽象和对象(普遍和特殊)、快速和准确、可能和确定等,这些问题中的问题、矛盾中的矛盾,即根本矛盾。 所谓根本矛盾,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上一篇说“宗”,这一篇也说“宗”这不矛盾了吗?矛盾就对了,有“父”有“母”才能生万物。 所以从更根本上来说,所有的“事实”都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所有的问题都是主客观的矛盾。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下一篇再来进一步探讨要如何“求是”的问题,毕竟,这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根本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