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欲成大事,必历三苦

 杉乡文书阁 2023-03-11 发布于贵州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经写到,一个人想要成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成功。

王守仁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王守仁又称为王阳明,是心学开创者,被称为是明清第一牛人,是与孔子能相提并论的一大圣人。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在磨难中历练,在痛苦中涅槃。就像他说的那样,所有的苦难和挫折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修行,要珍惜这些机会,否者只能终无长进。

一个人想要最终成就自我,必须要经历三种磨练。

在1505年,王阳明因为冒死上书被贬贵州龙场。

当时的贵州就是所谓的蛮荒之地,处于万山丛林之中,瘴气弥漫,甚至我们所知道的罪人流放,很多就是被赶到这里。

龙场的驿站破败到根本无法居住,王阳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住在山洞里,自己种菜打水,生活的宛如野人。

虽然遭此大罪,王阳明却一直没有消极抱怨,反而将龙场之行看作是人生中的一次不可多得的磨练机会。

他常常安慰自己的仆人说,只要心中不苦,生活就是甜的。

他在龙场进行开荒,每天充实忙碌,在傍晚打坐修行,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在这里开创了心学,成为一代宗师。

修行先修心。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修炼自己的心性,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才会有走出困境的一天。

人如果想要有所长进,就必须先学习才能,增进技艺,功夫下得越深,根基就扎的越稳。

在15岁时,王阳明曾经为稳定边关建言献策,写了一篇文章自信满满的交给自己的父亲。

结果父亲看完,将文章一扔,只说了八个字:“无知至极,狂妄至极!”

王阳明这才明白,15岁的自己,无论是资质还是才能都需要长进,莽撞的行为并不能让人信服,只会让人看不起。

从此之后,王阳明苦读兵法,心无杂念的去了解边关战事,在二十六岁时就已经看完了所有的兵书战策,胸有成竹。

所谓的大国工匠,不过是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专业人才。

在1957年时,杨绛先生收到了一份翻译工作,有一家出版社请她翻译《堂吉诃德》。

杨绛先生为了把翻译工作做好,抱着字典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就这样苦学四年,掌握了西班牙语之后才对《堂吉诃德》进行翻译。

当然付出终有回报,《堂吉诃德》一出版就好评如潮,被评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作品。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专注于提升自己,你有多少能力,你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在电影《教父》里曾经说过:花一分钟就看透事情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都看不清事情本质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就体现在思维能力上。

同一件事,不同思维的人做,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明朝时期,朝政荒废,自然灾害频发,盗贼蜂蛹,而贵州地区地形复杂多样,非常便于当地匪徒藏匿,地方政府对此束手无策。

这里最终变成了王阳明的管辖地。

王阳明并不急于剿匪,而是通过明察暗访得知这里沉重的赋税和过低的待遇让很多年轻士兵铤而走险,最终做了土匪。

剿匪只会是治标不治本,一天不改变当地积贫积弱的现状,就永远解决不了当地的匪患问题。

所有地方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和教育,最终王阳明想到了用兴办学校的方法来治理当地。

从思想上去改变当地人民的思维,改善当地的民生和制度。

最后王阳明当任期间,彻底根除了贵州南边的山贼问题。

真正限制一个人发展的,从来都是思想上的贫穷。一个有思想的人,哪怕一时贫穷,也很快就能积攒财富。

很多知名的贫困县并不是没有扶贫,而是经济上的扶贫根本无法改变当地人思想上的贫困。

送钱就花了,送鸡鸭就吃了,送小羊就卖了换钱,没有脱贫的思想,才是真正贫困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