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黄岩的陵墓中,出土“谜”一样的玉璧,专家说它不应该出现

 历史解密坊 2023-03-11 发布于辽宁

在考古研究过程中,古墓的发现意义重大,不仅能出土珍贵的文物,还能通过这些文物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让我们对历史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不过,也有墓葬竟然会出土不合时宜的文物,比如南宋赵伯沄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璧,考古专家们却表示它不该出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2016年5月初,在浙江台州的黄岩区屿头乡,当地村民正在修建房屋,结果工人在挖地基的时候,竟有了异样的发现,原本都是黄土却出现了石板。一开始,工人们也都没有太在意,但挖着挖着就发现石板下面是空的,用铁锹敲击还有砰砰砰的声响,有的工人觉得是挖到了地窖,但也有见多识广的工人表示,石板下面可能古代的墓葬。不管怎么说,现场施工最终还是停下来了,这一奇怪的现象也立即报告到文物部门。

第二天一早,市博物馆的专家小组就赶到了屿头乡,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发现石板的地方。考古专家们仔细观察,在清理干净泥土的石板上看到了清晰的纹路,并根据经验推断石板下面的确是一座古墓。

在此后的几天时间里,专家们在几位工人的协助下,将一块小一些的石板抬了起来,结果映入眼帘的果然是墓穴,其中还有一对棺椁保存完好,由此可见是夫妻合葬墓。专家们欣喜不已,根据墓葬的规制确定是一座南宋古墓,此外还在左侧的棺椁发现了一块墓志,由此也可以确定出墓主人的身份,即南宋赵伯澐及其妻。

据史料记载,赵伯澐曾在黄岩为官,其父赵子英还是黄岩县令,最关键的是赵伯澐还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代孙,因此他也算是正宗的皇亲国戚。经过几日的清理,专家们从赵伯澐墓中发现了不少的随葬品,但绝大部分都是丝织品的服饰,比如衣帽鞋袜和绫罗绸缎,也能反映出当时的纺织工艺水平。此外,还有一件玉璧也让专家们费解,该玉璧直径约18厘米,中间圆孔直径约6厘米,系绳保存完好,还系有一截玉管。

其实,发现玉璧并不稀奇,但出现在赵伯澐墓就有点突兀,因为墓葬中绝大部分都是丝织品,所以玉璧就显得有些“不合群”。除此之外,玉璧上的一面还有密密麻麻的铭文,一开始专家们没有在意铭文,但后来经过破译就让人大跌眼镜。考古专家们表示,玉璧上的铭文是南唐皇帝李昪的投龙纪事,原文是“大唐皇帝昪谨于东都内庭修金籙道场,设醮谢土,上仰玄泽,修斋事毕,谨以金龙玉璧投诣西山洞府。昇元四年十月日告闻”。

在古代封建社会,帝王投龙祭祀是一项重要的活动,目的在于向神灵祈福庇佑,通常都会制作投龙金简或者投龙玉器,祭祀完成之后将其深埋于地下,或者扔到江河湖海,荒野山林。专家们表示,李昪投龙玉璧距赵伯澐有二百多年,可见一定是有人发现了投龙玉璧,然后几经流转到了赵伯澐手里,成为了他的收藏之物。或许是赵伯澐对投龙玉璧十分喜爱,最终让后人用它作为随葬品,但专家们却表示他真不该这样做。

专家们表示,投龙祭祀的器物都神圣的,绝非是一般人能拥有,因为它是古代帝王敬献给神灵的,如果被普通收藏就是冒犯天神,甚至还会招来厄运,所以在古代社会即便有人知道投龙器具颇有价值,但也不敢随意收藏。

也许赵伯澐是个“门外汉”,完全不懂得投龙玉璧的祭祀意义,甚至还用它作为随葬品,总之这是一件不应该出现在墓穴中的文物。据史料记载,在明清时期的嵩山一带,时常有村民打猎时能发现历代的投龙祭祀器,他们都从来不捡回家收藏,或者贩卖,反而将其捡起来丢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

虽然说赵伯澐用投龙玉璧随葬犯了忌讳,但是对我们现在的历史研究来说却也是一件好事,否则我们又怎么能见到古代帝王的投龙祭祀器,而且器具上的文字也还填补了史料的缺缺失,毫无疑问这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物。

参考资料:

《南宋王朝》作者:李楠,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