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体诗)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3-11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遂作此诗。伊,语气助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橘颂》开篇描写橘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和本诗中的丹橘相似。
B.丹橘生于南方,眷恋故土,生命力旺盛,不畏严寒,首句字既强调,也表达了对丹橘的颂扬。
C.诗人认为南方天气暖和,所以丹橘虽然有岁寒心,但和生长在严寒地带的松柏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D.本诗抒怀感事,以含蓄冷峻、婉而多讽见称。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了主题。

15.刘禹锡说张九龄的《感遇诗》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请联系这首诗,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14C
15本诗以丹橘自喻,托物言志,表现伟岸坚定、坚贞高洁、胸襟宽广,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志士)形象。以丹橘感叹奈何阻重深,因阻力大、路途远,自荐嘉客的愿望落空,来象征诗人自己无法得到当朝的赏识重用,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以桃李象征谄媚鄙俗之人。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末尾反诘,直指世弊:桃李一类的鄙俗之人受到重用,丹橘这样的志士哪里能有用武之地呢?这种手法和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象征手法一脉相承。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
C.“但和生长在严寒地带的松柏相比还是略逊一筹说法有误,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是说:哪里是丹橘所处地方的气候温暖,而是丹橘具有松柏的品性。在诗人眼中,丹橘可以和松柏相媲美,甚至略胜一筹,不仅坚贞高洁,还把果实献给嘉客,与人分享。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诗歌中的情感的能力。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遂作《感遇十二首》。
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橘树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可见此诗主要是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诗中,岁寒心是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作者这么写,是为了表现伟岸坚定、坚贞高洁、胸襟宽广,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志士)形象。
写作此诗时正是诗人被贬荆州长史之时,丹橘的遭遇也是诗人的遭遇,诗歌借助丹橘的形象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慨,同时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的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诗中,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意思是人们只说种植桃李,桃李有佳果可食,有浓冠遮阴,丹橘难道没有吗?为何却不遇?这里桃李导致丹橘不遇的现象,让人不禁联想到唐玄宗后期李林甫当权、安禄山野心微露的政坛乱象。所以,诗中也以桃李象征谄媚鄙俗之人。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末尾反诘,直指世弊:桃李一类的鄙俗之人受到重用,丹橘这样的志士哪里能有用武之地呢?
诗中的丹橘不仅本性能耐寒,更有佳果可以食用。而且,丹橘是南方果树,屈原也有屈原《橘颂》自叙忠贞: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同为南方人的张九龄也选择这一比兴物象,在屈原赞美独立不迁之人格的喻意之外,又增之进取用世之心,立意更为丰厚。所以,本诗的这种手法和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象征手法一脉相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