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芭蕉题材和意象创作的发生、发展!

 知足常乐的藏馆 2023-03-11 发布于广东

     芭蕉的开发利用可以追溯到汉代。《三辅黄图》记载芭蕉在汉武帝时期就开始园林种植:“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 汉末芭蕉食用价值也得到开发,《三国志·吴书·士燮传》:“燮每遣使诣权,致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

图片

齐白石  《芭蕉》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入,早期的佛经常用芭蕉阐释佛教教义,比喻空、不实等意义。此时佛经一般都是直译,将印度等地佛经中芭蕉的意义直接移植过来,成为芭蕉文化内涵重要的源头之一。以上文献记载都不是文学描写。任何事物都是由实用或宗教走向审美,芭蕉也是如此,这一阶段可以称作芭蕉的前文学时期。

图片

徐悲鸿   《芭蕉》

      芭蕉在东晋才成为文学题材和意象。东晋卞承之《甘蕉赞》是芭蕉题材作品的发轫之作,“扶疏似树,质则非木。厥实惟甘,味之无足。高舒垂荫,异秀延瞩。”全面描画芭蕉的形状、枝叶、果实,展现了芭蕉浓绿潇洒之态。此后有谢灵运《维摩诘经十譬八赞·芭蕉》、沈约《修竹弹甘蕉文》和《咏甘蕉诗》,另外还有13篇作品运用芭蕉意象,基本上遍及诗文赋各种文学样式。《文心雕龙·物色》云:“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研草木之中。”又曰:“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此一阶段的芭蕉题材创作基本是处于写物图貌,追求形似的层面。

图片

黄君璧  《芭蕉》

    唐五代时期是芭蕉题材创作的发展期。由于唐代文学的繁盛,以及写景、咏物题材的兴起,芭蕉题材和意象的数量都明显比六朝时期有所增加。唐诗中芭蕉题材诗歌(含红蕉)共有17首,诗文中含有芭蕉的128首;全唐五代词中芭蕉题材词1首,文中有芭蕉意象的9首;芭蕉题材赋1篇,另外有13篇文提到芭蕉。唐五代芭蕉题材和意象的文学作品共有168篇,前代的总数量只有18篇,只占唐五代的10.7%。

图片

张大千  《蕉下沉思》

     初盛唐时期只有岑参等少数几人的诗作中有芭蕉意象的出现,没有专题吟咏之作。中唐之后,白居易、柳宗元、姚合、李绅、钱起、杜牧等文学名家都有专咏芭蕉的诗赋创作,运用芭蕉意象的诗词文则更加普遍。值得一提的是,中唐之后,具有丰富情韵的“雨打芭蕉”意象出现,成为文人喜爱表现的对象,相关作品有26篇。杜牧《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的故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这是第一首以“雨打芭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夜雨芭蕉”激起诗人辗转反侧的客子之思,情景交融,极富神韵。另外“芭蕉喻空”、“蕉叶题诗”、“未展芭蕉”等景象也多有表现,为后世的创作奠定基础。

图片

李苦禅  《蕉林嬉戏》

     宋金时期是芭蕉题材创作的高峰期。宋诗题目中含有“蕉”字(排除地名、物名,下同)的共94首,篇中含有“蕉”字的共616首,以芭蕉为题材和主要意象的共有112首。宋词中含有“蕉”字的共117首,其中以芭蕉作为题材和主要意象的4首。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比前代有明显的增加。宋代文人生活比较安逸,多爱营造宅院,栽种花草,宋人有多首以种蕉为题材的诗作,如苏辙《新种芭蕉》、张耒《种芭蕉》、孙观《入秋初种芭蕉》、李纲《从志宏求芭蕉》、曾几《种芭蕉》等。文人亲自栽种把玩的经历,使得对芭蕉的审美认识更加细腻、丰富、深入。杨万里是一位爱蕉之人,有四首专咏芭蕉之作,另外有十首诗歌写到芭蕉,其《芭蕉雨》描摹“雨打芭蕉”声音的高低起伏,体悟其音乐之美。另外,其“芭蕉分绿上窗纱”(《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更是神来之笔,情趣盎然,可谓“极有思致” 。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遗貌取神,重在神韵,芭蕉承载着词人国破家亡后的无限哀痛,凄婉感人。宋代理学兴盛,芭蕉获得了“比德”意义。北宋张载《芭蕉》:“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诗中用“新枝”、“新心”比喻“新德”、“新知”,“借物形容人心生生之理无穷” ,“观物性之生生不穷以明义理之源源无尽”,体现了理学家德智并进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宋人还多用芭蕉象征赤子之心和超拔人格,宋韦骧有三首咏芭蕉的诗盛赞芭蕉的“品格”,如《自宝丰镇移红蕉于永阳后圃》:“为爱红蕉品格殊,移根千里涉崎岖。不知今岁秋阳里,能有丹心似旧无。”诗中将芭蕉人格化,赞扬其“品格殊”,“移根”千里之外仍然期待其“丹心”似旧。

图片

来楚生   《蕉荫图》

     元明清时期芭蕉题材的创作基本延续宋金时期的情况。这一时期,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芭蕉在园林中的运用更加普及,芭蕉题材和意象文学作品也为数不少。明清时期涌现了较多的题咏《芭蕉图》、《蕉石图》、《芭蕉仕女图》、《蕉荫图》等绘画的诗歌,题画诗的增加丰富了芭蕉题材和意象的创作。另外,随着俗文学的兴盛,芭蕉在戏剧、小说中大量出现,对场景营造、人物刻画、情节推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有意味形式”的意象符号。《红楼梦》中多处写到芭蕉,如“怡红院”中和海棠对植的芭蕉,探春自号“蕉下客”。这些芭蕉不但是重要的景物描写,而且还暗示着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戏剧中也出现了以《秋夜芭蕉雨》、《蕉帕记》为题的创作。

图片

唐云  《芭蕉》

     纵观古代文学创作,芭蕉作为意象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作为题材的意义。芭蕉的专题创作相对贫乏,名家名作不多,而“雨打芭蕉”、“蕉叶题诗”、“蕉叶覆鹿”等景象都是文人乐于吟咏和使用的意象,多有名篇名句,从而奠定了芭蕉意象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芭蕉意象在整个植物意象群中,居于二三流的位置,无法和梅竹兰菊等平分秋色,这和其分布区域、实用价值等具有一定的关系。芭蕉是热带植物,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长江以北栽培就难以成活。芭蕉属于草本植物,可食用和可用来纺织的品种都是生长在热带地区。我国古代以北方为文化中心,因此,芭蕉分布区域的局限性影响了人们与芭蕉的接触。东晋“永嘉南渡”之后,芭蕉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成为文人乐于观赏和表现的对象。此后,随着南方经济文化的兴盛,芭蕉也获得更多文学表现的机遇,尤其是中唐之后,芭蕉已经广为人们所熟悉,成为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之一。

图片

赵少昂 《芭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