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博:身心遭受双重折磨的人生阶段

 若歌sweet 2023-03-11 发布于山东

身体折磨

今年是博三下学期。

博一在刚刚搬到博士专区学习,我时常会听到一些博三博四的学长学姐的身体故事,诸如腰疼、晕倒等奇闻逸事。

我时常不以为意且嗤之以鼻,觉得他们定是锻炼较少,整日久坐所致。

等到我处于博三博四的阶段时,我才意识到,锻炼也无益,在读博期间身心所遭受的折磨并不因为锻炼而会变少。

确切地说,它将因为你的心灵遭受的折磨、压力、焦虑和内耗而折射至身体,自然而然、顺其自然。

因腰疼去医院拍片、贴膏药至今,已是多天。我室友从我第一天贴膏药,第二天醒来满嘴都是膏药到味道,想必她已经习惯,我也把医院开的膏药全部用完了。

在床上躺着就无事,一去图书馆久坐就开始疼痛。无奈,就这样,生生在床上躺了多天。不堪整日躺在床上而无所所事事,上午前去校外一家推拿馆按摩,老板看来已经是老手了,一下就能看出左侧腰肌劳损,一顿推拿之后,已经好了些许。

此外,在遭受腰痛折磨的同时,有一天晚上我突然喉咙痛、鼻塞以及咳痰,小红书一顿操作检测鉴定为甲流症状,躺在床上等待发烧。又不能坐以待毙,立刻吃了一点药,床上冬天的睡衣开始发热。不知道当天晚上是已经发烧完毕还是没有烧,第二天醒来依然是喉咙痛、鼻塞以及咳痰,还未察觉发烧症状。我想大抵不是甲流,大抵仅为普通感冒。

还有一症状竟然也在困扰着我,口腔溃疡。舌头尖上的一处口腔溃疡,我和室友每天晚上都用那细细的棉棒,配合我多年都常备的口腔溃疡药涂抹。两个人都在涂抹之后,不再做声,仅仅是能听到那长吁短叹的呻吟声。就在昨晚,我问及她,是否还要一起涂抹口腔溃疡药,她言,好像好了。我说,嗯,我继续涂抹。我桌子前的灯已经坏了,我跑到她的桌子前借着光,涂抹完了药,一边痛一边呻吟。此时,她突然将她正在看的节目按下了暂停键,寝室一片安静,她抬着头望向我。我突然发出,你在干嘛的声音。她云淡风轻道,我在同你一起体会你正在遭受的痛苦。我俩都笑了。然后我说,已用药,不要同我说话了,边笑边结束了这场戏剧式的用药指南。

心灵折磨:欲望和能力不匹配

和所有的博士生一样,我们都在一种欲望和能力的匹配的泥沼之中深陷着,不可自拔。每每身体出现一些信号的时候,都是自己在欲望和能力、想做和能做、要做与否之间的摇摆不定所产生的诸多精神内耗造成的。

和许久未联系的同方向的同学聊天,一般这样的聊天往往会产生一种莫名的默契,就是大家都很emo的时候。我们多次感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很有趣,教育社会学让我们对自我的人生问题产生了很多的理解,甚至让我们学会如何尊重女性、尊重男性,理解附近和世界。」可是,当一切都回归于研究和发表的时候,我们不断地不约而同的认为,「可能我们不适合做研究,再一次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这个同学说,「我什么都想做,就是不想学习。」没有成就感,没有成果,没有正向反馈的煎熬,于我们而言,在整个博士期间不断涌现。

我始终坚持着的研究方向、个体个性和不向世界轻易妥协而一往无前的「在他人看来是一种愚蠢的品质」,我始终将成长的力量、成长的使命,寄托于一人之上。

其实这个过程产生的痛苦是巨大的,不仅仅来自个体自身,还来自社会外界。但是,我们必须要学会自我消化,毕竟是自我选择的。

确实痛苦。所有的一切你需要自我争取,一切的东西需要自我承受。

在每一次选择之后,面临着的是自我的挑战,在自我的能力和欲望之间的不匹配,时常让我在深夜之中辗转反侧,深陷自我怀疑之后,又再次出发,也只能再次出发。

因为,我始终觉得年轻,不应该早早地妥协,也不应该早早地拥有着过于成熟的社会经验。但是,同时我知道这很危险,这样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在我经过反思之后,又不愿意将之坦率地散播至公共空间之中。毕竟,这样的努力一旦失败,你需要承受自我努力和不妥协的代价。

而这对于年轻人想在这样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生存,是需要勇气的。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一个个年轻生命的陨落,他们的陨落都是在自我坚守之中无法与那些获得世俗意义成功的人正常平等相处,人生的努力无法与世俗意义的成功划等号,最后深陷沼泽之地而又不可自拔,我想,大抵会有这样的原因吧。

所以,当下的年轻人的生存,究竟是早早地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坚守自我的初心,还是如何达到一种平衡?这是每个年轻人,在面对大千世界的诱惑之时,在面对自我内心的时刻,需要做出的自我的选择。

精神内耗:与世俗意义的对抗

我说,我曾读到安超写的一段话,「像我这种从底层走出来,始终又带着理想主义的人,生活就像走钢丝……我们这群人跟一个有优渥的家庭支持的人不一样,我们所冒的险要更大,我们自由探索的代价会更大,可能一不小心掉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我为自己的坚持,为自己的理想主义,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开心,无论别人怎样的人生建议,我都不轻易为之动摇。

可是,你必须要承受的外界的质疑、外界的声音、世俗成功意义的定义的指指点点。

是的,诚然,与世俗定义的成功路径,却时常让我感觉到另一种痛苦。人总是社会性动物,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以成败论英雄,你身边的权威者甚至你自己,都内化了这样的评价体系,如此,产生了诸多的痛苦和不必要的内耗。

特别痛苦的时候,「就是去他妈的,爱谁谁,你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当下的媒体也有这样一种声音,「停止对别人的人生纠错,是一种能力;停止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也是一种能力。」

当然,上次和一位姐姐会晤之后,她时常分享一些职场的经验给我,让我在这样的年龄去体验一些不一样的声明故事,我很感谢能够有这样的朋友。

我也意识到,我的格局不够大,我意识到,我还不够强大,不能够坦然地接受另一类与自我不同的人的存在。往往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习惯于划清界限,却不习惯于与之共存。当产生社会排斥的时候,就无法做到求同存异,自然而然也比别人徒增了一些自我的内耗和精神负担。

总结一下,这种社会意义的自我设限,连同自我坚持的欲望和能力的不匹配,贯穿了我的整个博士生涯。促成了我长时段的精神内耗。大学并非象牙塔,社会排斥、社会认同都深刻地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体系之中。我们都要经历这样的成长阶段,它充满了巨大的剥夺感、剧烈的撕扯和阵痛。

可选择的人生阶段

当然,这是一个可以自行选择的人生阶段。一个围城。

有些人始终充满了向往,想在校园里多多学习,多多读书;想做出一番伟大的学术成就;对学术二字充满了神圣向往;想评职称等等。

有些人却想早早退场。读研究生已经耗费了巨大的力气;读博如果还遇到同款导师我宁愿不读;想早点赚钱;想早安定下来等等。

读博不是必须,始终是一种人生的选择。

它好在哪里?我是一个人,一个可以自由思考的人,今天的一切积累都在为了自我的以后而非是为别人做嫁衣。这一点的存在本身,也足以让我热泪盈眶,也足以让我心甘情愿地去承受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身心的痛苦和随之而来的代价。

想通便好,一通百通。

意义世界的建立

人生在世,没有哪一条路是可以轻易走过的。

就让我们都拥有着「开盲盒」的勇气,「人生就像一块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口味。」

说到底,对于年轻人,生活的意义建立于一种向往和期待的体系之中。每每我想彻底摆烂的时候,我会突然感到人生到头的无意义感,我不知道做什么,我觉得毫无意义。当我重新建立一种期待,我才会再次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可是,这又是一个悖论。正因如此,年轻人拼命的建立意义,和拼命的内卷。这是否又重新成为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作罢。

无论如何。

就让我们热气腾腾地,秉持着初心,一起向过去宣战,一起畅想那个年轻人想要创造的未来世界。

建立自己的意义世界,寻找生存的意义,努力的意义,共同帮助,共同探索意义本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