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容憔悴的中医调理

 阅海书馆 2023-03-12 发布于浙江
作者:董洪涛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1965篇原创内容

哪个人不想自己容光焕发呢?可是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面容憔悴。中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面容憔悴,表现出来的是容颜憔悴、色暗无光、干燥褶皱。我们都知道自己能容光焕发,而不希望面容憔悴。那么,如何用中医来调理面容憔悴呢?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这段论述了男女一生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其中三处涉及到“面焦”的概念,分别是“面始焦”、“面皆焦”、“面焦”。

那么,何谓“面焦”呢?

从字面上看,“面”字意为头面、颜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焦”,却有不同的理念。历代医家对于“焦”字有不同观点:

其一,认为“焦”即面色变黑。

 图片

比如,《说文解字》云:“焦,火所伤也”。《玉篇》云:“焦,火烧黑也”。两部古代字典结合起来看,焦为火伤致黑。由此说,所谓“面焦”,即为面黑。

清代大医张志聪认为:焦字当从颜色分析,故其观点倾向于面黑。

其二,认为“焦”为“憔”。

关于“焦”字,《康熙字典》云:“又与憔通。《班固·答賔戏》朝为荣华,夕而焦瘁。”认为焦为通假字,通“憔”,意为憔悴。

当代大医周凤梧在《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中对于“面焦”的解释为“面部憔悴”。

中医教材《内经选读》亦认为焦通“憔”,作憔悴论。

也有学者认为,面焦即为“面部失去红润秀明之容,代之而来的是面部开始憔悴苍老,失去光泽”,亦作憔悴论。

那么,“面憔”具体有哪些临床表现呢?有学者认为:面始焦即面部开始出现皱纹、面色晦暗无光泽、皮肤干燥等皮肤衰老表现。这一观点非常有道理,这是从面部形态、颜色、光泽、含水量等多方面对“面焦”作出了诠释,明确指出面焦的深刻内涵。

我的观点是,经文中的“面焦”就是“面憔”。显然,管是男子还是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出现“面憔”,这是自然规律。

为什么年龄增长会导致“面焦”呢?其背后的病机是什么?

根据内经原文来看,“面始焦”、“面皆焦”、“面焦”的病因病机分别为“阳明脉衰”、“三阳脉衰”、“阳气衰竭”。从字面来看,都与阳衰相关。

一方面,头面为诸阳之会,“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可见面部衰老与阳气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从具体的经络循行分布来看,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显然,头面部与三阳经皆有关系。

但具体来说,颜面也阳明经关系更为密切。理由有二:其一,阳明经直走颜面正中;其二,阳明经多气多血,而气血主濡养颜面。

进一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渐消。最先消损的是阳明经,因为“阳明脉衰”才会导致“面始焦”。

从量变的角度分析,阳明脉消损之后,才会消损到三阳脉,“三阳脉衰”导致“面皆焦”。

这样说来,从“面始焦”发展到“面皆焦”,伴随着阳气消损,病情越来越重。

从临床来观察,阳明脉衰导致面焦,其临床表现为:眼角、额头可见散在细纹,少且浅淡,或隐或现,面色稍暗而欠光泽,毛发脱落,或精神欠振、或目光乏神、或倦怠乏力、或少气懒言、或食欲不振,舌偏淡或边有齿痕,苔或少或滑或腻,关脉缓弱或沉迟。

三阳脉衰导致面焦,其临床表现为:眼角、额头、眉间、颈部可见皱纹丛生,沟壑纵横,抚之周边可减或不减,面色暗而少光,或生白发,或神疲乏力,或精神不佳,或畏寒肢冷,或眩晕耳鸣,或心悸失眠,或腰背酸痛,或不思饮食,舌淡或胖大,苔或少或滑或腻,脉或沉细或缓而无力。

既然是自然规律,那么有没有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面容憔悴”的进展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中医完全有办法的。

若尚未出现面容憔悴,我们要想有效预防,那就应该首先养好阳明脉。而若面色已经憔悴,则需要调理三阳脉。

其一,阳明脉衰

清代大医高士宗在《黄帝素问直解》中说:“阳明之脉,行于面,衰则面始焦。阳明多血多气,衰则血气不充溢毛窍,故发始堕”,认为阳明脉衰则气血不荣毛窍则面焦发堕。

清代医家祁坤《外科大成》亦云:“面属乎阳,而统属惟阳明胃也”,认为阳明胃经统领头面诸阳。

对于阳明脉衰导致面焦,应该如何遣方用药?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古人的经验。清代大医何梦瑶《医碥》曰:“面焦,胃脉衰,人参、黄芪、甘草、白芍、升麻、葛根、白芷”。

何梦瑶治疗面焦,重视健脾益气,同时佐以升提解肌之品。方中人参、黄芪益气建中以兴阳明之衰,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四药为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上行之力可引阳明参芪之气上达头面,头面毛窍得荣,则褶皱可展,同时升麻葛根汤亦有解肌之功,可开其肌腠、疏其皮毛而舒展颜面之褶皱。

为什么要用到白芷?《本草汇言》云:“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可见白芷可通行阳明而沟通头面胃肠,通利毛窍;《本草求真》曰:“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面黑瘢疵者是也”,明确指出白芷通窍行表而用于治疗面部疾病。

我的观点是,此方来用来治疗面容憔悴的早期,即阳明脉衰证。其方化裁如下:党参30,生黄芪30,炙甘草10,白芍10,升麻10,葛根30,白芷10,水煎服,日一剂。

另外,建议可长期服用葛根粉。葛根能补益阳明经气血,兼能升发阳气,最有益于改善面色。

其二,三阳脉衰

对于三阳脉衰,清代大医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认为:“三阳之脉,尽上于头,故三阳衰,则面皆焦发白。所以衰者,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经月数泄脱之故也”。

冯氏认为,三阳脉衰缘于妇人月经泄脱所致精血亏虚,血为气之母,血虚日久则气血皆虚,不能上濡头面毛窍则面容憔悴。

对于三阳脉衰导致面焦,应该如何遣方用药?

历代典籍中并无针对三阳脉衰所致面焦的专用方药。有学者认为,三阳脉衰是女性走向衰老的重要转折点,并指出“三阳脉衰”应理解为女子经络脏腑气血整体之衰,并结合《灵枢·经脉篇》指出三阳脉衰的临床表现除了“面焦发白”之外,还可出现眩晕耳鸣、心悸失眠、乍寒乍热、腰背酸楚、面肢浮肿等症,治疗上主张补益气血、调和阴阳,以归肾丸合八珍汤化裁治之。

我的观点是,如此处方甚有道理。

归肾丸出自《景岳全书》,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组成,功在补阴益阳、养血填精,原文记载“归肾丸治肾水真阴不足,精衰血少,腰酸膝软,形容憔悴,遗精阳衰等症”,明确指出归肾丸可用于治疗阳衰所致形容憔悴,观其方义,实乃阴阳并补之方。

 图片

八珍汤出自《瑞竹堂经验方》,由四君子汤合四物汤组成,为补益气血之经典名方。两方合用,阴阳气血并补,兼可补益阳明,因为阳明经多气多血。

归肾丸合八珍汤化裁方如下:熟地30,山药15,山茱萸15,茯苓10,当归10,枸杞子10,杜仲10,菟丝子10,白芍10,川芎10,党参30,白术15,炙甘草10,水煎服,日一剂。

我的观点是,如果能在服用汤药的基础上配合针灸,可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临床工作中常用针灸来改善面色。比如,可先针风池、风府、大椎,针入稍捻转即出针。然后再针四关、足三里、巨髎、三阴交诸穴,最能补益阳明经气血,兼能改善面色。阳虚者可配合艾灸神阙或中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