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石菖蒲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石菖蒲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10克,鲜品用量加倍;或入丸散,每次1~2克。 外用时适量,水煎外洗或研末调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1-2,6-9]。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4]。 常见配伍 石菖蒲配香附 石菖蒲温中化浊,开胃消胀;香附疏肝行气止痛。 二药配伍具有温中行气、消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中寒气滞引起的胃脘部、腹部胀满疼痛。 石菖蒲配郁金 石菖蒲开窍宣气,解郁化湿;郁金解肝郁,清心热,凉血消瘀。 二药合用,能开窍解郁、清心醒神,适用于热病痰蒙心窍引起的神志不清等。 石菖蒲配厚朴 二药都能化湿,石菖蒲又能辟秽;厚朴还可以行气宽中。 两药合用,有健脾胃、行气、化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湿浊中阻引起的的胃脘部痞塞、胀满,食欲差、不想吃饭。 石菖蒲配佩兰 石菖蒲芳香开窍,温化湿浊,调和中焦;佩兰芳香辟浊,化湿和中,醒脾开胃。 两药合用,共同发挥芳香开胃、行气和中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湿阻中焦以及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部满闷,腹胀,恶心,呕吐,腹泻,胁痛,舌苔腻等[3]。 组成方剂 定痫丸 药物组成:天麻、川贝母、半夏、茯苓、茯神、胆南星、石菖蒲、全蝎、甘草、僵蚕、琥珀、陈皮、远志、丹参、麦冬、朱砂等。 功能与主治:涤痰息风,开窍安神。适用于风痰蕴热引起的痫病,常见表现为忽然发作,头目眩晕跌倒在地,眼睛上视,口吐白沫,喉中痰鸣,叫喊作声,甚或手足抽搐,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也可以用于癫狂。 桑螵蛸散 药物组成:桑螵蛸、远志、石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 功能与主治:调补心肾,涩精止遗。适用于心肾两虚证,常见表现为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或遗精,精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甘露消毒丹 药物组成:藿香、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 功能与主治:利湿化浊,清热解毒。适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常见表现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体酸困,咽喉红肿,口渴,身体、眼睛发黄,小便量少、颜色深,腹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萆薢分清饮 药物组成: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 功能与主治:温肾利湿,分清化浊。适用于下焦虚寒引起的膏淋、白浊,常见表现为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3]。 制成中成药 脑脉泰胶囊 药物组成:红参、三七、当归、丹参、鸡血藤、红花、银杏叶、葛根、制何首乌、山楂、菊花、石决明、石菖蒲。 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息风豁痰。适用于中风气虚血瘀、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常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话说不清、头晕目眩、半身麻木、气短乏力;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及急性期轻症见上述证候的人。 萆薢分清丸 药物组成:粉萆薢、盐益智仁、乌药、石菖蒲、甘草。 功能与主治:分清化浊,温肾利湿。适用于肾不化气、清浊不分引起的白浊、小便频数[3]。 药膳食疗 痰蒙心窍引起的癫痫 猪心,石菖蒲,陈皮,料酒,食盐,味精,姜片。 将猪心洗净,去内筋膜,挤净血水,切成小块。 石菖蒲、陈皮洗净,同猪心一起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调好料酒、食盐、味精、姜片等,炖盅加盖,放在大锅中,用小火炖4小时,即可食用。 肝胆湿热引起的耳聋耳鸣 磁石30克,木通、石菖蒲各15克,白酒500毫升。 将磁石打碎,石菖蒲用米泔水浸一到二日;与木通一起装入纱布袋中,用酒浸泡,冬季浸泡7天,夏季浸泡3天。 每次饮用30~50毫升,每日2次。 痰湿阻窍引起的记忆力减退、胸闷恶心 炒白术、石菖蒲各250克,山药1000克,米粉、白糖各适量。 白术、石菖蒲用米泔水浸泡1天,切片,加石灰1小块共同煮熟,以减去苦味,去掉石灰不用。然后加入山药共研为末,再加米粉适量和少量水,做成饼,蒸熟食用。服用时可佐加白糖[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