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孔圣之乡的婚礼习俗变得拜金,究其原因:社会风气不正

 遥望人间 2023-03-12 发布于河南



风俗习惯各地也许有些共同点,但是总归有些差异的。它作为人类生活的延伸,也展现出人类的生活形式,所以它不得已的受到地域与文化的影响,也就导致不同时间地点的风俗习惯不太一样。孔子诗经三部中《风》中就记录了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民俗。虽然文字对于历史的考察没那么有力,但能让我们大致看到当时社会的缩影。

山东省是周朝姜太公的封地齐,对于周礼的传承可谓完备,那里也是孔子之乡,所以历代山东民俗都会或多或少有些周礼和儒学的影子。即使元代蒙古族主导华夏政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胡汉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以儒家为主导的山东省,儒学文化依然存在。这就导致了山东省的风俗习惯形成了胡汉交融的风格。再加上山东省是沿海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资本主义有一些萌芽,产生了更加错综复杂的风俗习惯。

古有六礼,一种说法中包含关于婚姻的礼仪,而另一种就是我们常识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完全就是婚姻中的礼仪。由此可见,婚礼对于中国古代青年男女有多么重要。

而且在古代结婚又称为小登科,仔细想想,若是达官贵人将子女许配给你,地位不就水涨船高了吗?女婿又称乘龙快婿,老丈人若是投资的好,靠着女婿也能变得地位更高。所以说,结婚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儒家发源地齐鲁山东,自然被看的更加重要。“齐民性刚直好义,由重婚丧之礼”,由此可见,古时候山东人对于婚礼的重视程度。

但是时代始终是在变化,民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明朝时期山东婚姻风俗就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总体上来讲,明代山东婚俗从保守简朴开始转向更高级的物质追求,这并非是民俗根本性的改变,是南北文化交融和生产力提高,时代改变引起山东婚俗的变化。

明初山东婚礼风俗的形成

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的,所以不免会受到一些蒙古胡人民俗的影响,元朝婚礼制度是在至元八年建立的,其中就有尊重各族婚俗,以男子为中心,等思想。元代蒙古人还实行收继婚制,这影响了中国很多古代北方民族。这对当时汉族的婚礼风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代当时婚礼形式多样,有聘婚制,指腹为婚,交换婚,收继婚等多种形式。

指腹为婚和聘婚制我们都是比较熟悉的,尤其是聘婚制在我们现代也有不小的一部分地区实行这样的制度。

交换婚是当时家底薄弱时候的不得已之选,有时候也会为了加强两家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为当事人双方交换姐妹或女儿为妻子的一种形式,本质上也是包办婚姻,在民间也常常被称为“姐妹换妻“。

收继婚我们也不陌生,但它让我们非常讨厌。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死从子。王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结果可想而知。元代婚礼形式多样,糟粕颇多,但明代还是受到了这些习俗的影响。由于元代婚礼制度的影响明初时期,山东礼教崩坏,夫妇无别,也是比较开明的事情。

但是明朝接过统治,迅速改变当时这种婚姻方式,由于儒教在中国古代特别重要的,儒家重视人伦,认为夫妻都有自己固定的,明确的地位。明代号召以夏变夷,让变得混乱的婚礼制度重回规范。并且打击同姓结婚,这也是儒家伦理纲常的体现。

挑一个合适的日子,在婚礼习俗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就算在现在,我们很多地区也会寻找一个黄道吉日来举办婚礼。

而从五代十国开始,腊月就成了新婚夫妇结婚的首选日子明代山东更是如此,他们常常选择除夕夜作为举办婚礼的日子。古时山东有一种说法,“十月初一与清明葬,不卜皆吉”。所以当时山东人民在清明节举办婚礼也是很多的。

明朝初期婚礼习俗的介绍

明初,由中国儒家主导的明朝政府对于婚礼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明政府将婚礼六礼简化为纳采、纳币、请期三礼,这极大的简化了婚礼的主要流程。明朝对于底层阶级青年男女的结婚年龄也是有新的规定,规定男人大于16岁,女人大于14岁就可以结婚。

明朝的服饰礼仪也按照官服的方式来制定,通常新郎身着伪九品官服,而女子通常身着大袖,头戴花钗,而那被简化成三种礼仪的婚礼仪式,也往往是仿照做官礼仪来开展的。而新婚夜前“女氏使人陈设于婿之寝室,俗谓之铺房。至若告词、醮戒、奠雁、合卺,并如品仪。见祖祢舅姑,舅姑醴妇,亦略相准”,山东省的婚礼礼仪没有比明朝官府的规范偏离太多,大体上还是和其他地方统一的。

老子有言,“小国寡民,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在我国古代,很多地方的人民都不互相流通,可能一生都不会离开故居,这就使得许多县城的地方习俗也互不相同,当然在山东省各县虽有不同,但都很重视婚丧文化。

青州府(几乎与山东省重合)的益都县结婚亲迎时,乡里士大夫和人民会有人紧跟着去凑热闹,高苑县人民非常讲义气,所以也很重视婚丧的礼节,像昌乐县婚丧礼节趋于古礼,古礼也大抵是周礼了。作为齐鲁大地,孔子的思想在这里广泛传播,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当地的礼仪和生活习惯,孔子崇尚周礼,而昌乐县提倡古礼也见怪不怪了。

山东富家子弟的婚礼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奢靡,山东儒家世家多,虽然对婚丧极为重视,但是不会过分奢靡。婚礼礼仪推崇六礼,他们对这些礼仪非常规矩,这大概是孔圣希望看到的周礼吧。

这些大族婚姻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拜金主义,他们通常不论金银财宝,大抵是武王遗风。他们不纠结俗礼,杯酒定婚约,不计较彩礼和嫁妆,请期亲迎,纳采是送礼用的是东周传统的大雁或者鸭鹅禽类,拜天地行合卺礼。于三日庙见拜翁姑,行新妇礼。母家向女馈食三日。朴素复杂可算得上是这些婚礼的特点。

对于那些平民子弟,也就是古时所说的黎民百姓,他们就一切从简了。礼节是少不了的,明朝新规婚姻三礼在山东省小民中也是不折不扣的执行。双方经济都不太好,但是婚姻大事在古代是不得不谈的,于是就有许多人民婚嫁不论钱财,这大大提高了婚姻的自由性,虽说没有绝对自由恋爱,但是山东省男女的恋爱相对来说就更加开放。

在婚姻的时候,也会有邻里乡亲前来帮助,帮场子,这在现在全国各地也是普遍存在的,一家结婚,全村都去帮忙,然后主家为别人提供饭菜,这也是华北地区的大锅菜。

明代山东婚姻风俗的改变及状况

明朝后期,山东人的婚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期明朝政府循规蹈矩,而到了后期本末倒置,就导致了当时很多人办事不符合礼仪,也就会产生浮躁的社会风气。当时人们更加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常常在婚礼的时候请歌姬来唱歌舞蹈,大兴俗乐,满足自己的追求,大多时候也只是装装面子。

明代前后对比可谓强烈,明初常常是婚丧不过费,提倡合适就好,但到了明朝末期,就有很多奢靡之风,嫁娶送死人无数,令今人心惊胆战。若是孔圣人在世,看自己老家,也许会气到吐血吧。

自然,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奢靡的,浪费奢靡程度依然是因地制宜,各个地方都不太统一。有的地方对于婚礼的重视程度一般,但是更加重视丧事,有的县城人们婚礼丧葬时候相较于其他县城要节俭一些,这也是地域差异造成的。但是大多数县城地方婚礼要奢靡的多,人们奢靡,酒池肉林。

除了形式上的改变,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经济有了一丝苗头,对人们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门第一说依然存在,对门当户对这样的婚姻学说追捧的人变少,人们开始追求自由与解放。

而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即使阶级不在阻碍人,但是钱财可以创造出新的阶级,许多拜金主义就从这个时候出现,让婚姻开始变得乌烟瘴气,有些男性女性家庭,因为钱财,甘为对方家庭的奴隶,即使这样得到富贵,也会令古今之人不齿但那个时候拜金之风极为盛行,真是令人嗟然叹息,大抵孔子在东周乱世怀念西周古法也是我现在的心情吧。

结语

了解地方风俗是了解地方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手段,婚姻风俗作为地方极为重要的风俗习惯也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对于明代山东婚姻风俗的探讨给我们当今时代也有很大的思考,拜金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禁忌,婚姻大事更不能存在一点拜金主义的苗头。而相比较之下,明初的婚姻习俗就更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婚姻彩礼嫁妆不多,只是图个吉利,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合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