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南古代佛教文化纵谈

 泷西山人 2023-03-12 发布于广东

参加郁南县佛教协会一届一次

会员大会人员合影

郁南县的前身是西宁县,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建县前的佛教情况已很难深入考究,建县后的情况则散见于明清两朝各本《西宁县志》和民国《旧西宁县志》我今天的发言,主要是对上述志书相关佛教文化内容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梳理,让我们对郁南古代佛教文化有个粗浅的了解。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教

一、郁南佛教的兴起与繁荣

关于郁南建县前的佛教情况,康熙二十二年担任西宁县知县的张溶在他的《龙禅庵碑记》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九古迹·寺观》是这样介绍的

岭表山水奇秀甲天下,凡名岩邃壑咸有招提兰若踞其胜,以供临眺。顾他处梵刹之建立,或历千有余年,或经数百载,其名缁之驻锡,前贤之铭赞固已充栋,无俟揄扬颂记。惟西宁居东粤绝徼,界在万山,向为猺獞薮,即物土人民允沦于椎髻踝跣之蛮乡,更何有精蓝香宇之足称乎?自有明神宗之初,元戎大帅提师数万,始辟土成邑,一时梵刹与县城同建              

译文:

五岭以南山水奇异秀丽,天下无比,凡是出名的山岩和深邃的沟壑,都建有佛寺,以便们居高眺望。考察其他地方的佛寺,有的经历了一千多年,有的经历了数百年,都有名僧主持。前代贤人为之而写的铭赞很多,可谓汗牛充栋,不用在此宣扬、赞颂、记录了。西宁在广东最远的边境上,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一向是瑶人、僮人聚集的地方片土地和人民,确实被头发结成椎形髻、着脚的瑶人、僮人习俗所淹没,哪里会有佛寺呢?明神宗(万历)初年,大军主帅率领万军队平定罗旁瑶乱,才设建立西宁县,一时之间,佛寺与县城同时建设。

张溶知县认为,建县前没有佛寺。这是值得商榷的。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九古迹·寺观》

华元寺在十五都霞村,建立时代无考。国朝雍正十二年、嘉庆二年俱重修。(邑人乐昭有记。《诸志》云:按:乐记载:康熙时土人掘地得钟,款有“元至正”及“德庆路”字)

译文:

华元寺在十五都霞村,建立时代无法考定。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嘉庆二年(1797)均进行了重修。(县里人乐昭写有记。道光十年《西宁县志》云:按:乐昭的碑记记载:康熙时本地人挖地获得一个大钟,大钟的款识有“元至正”“德庆路”等字)

十五都霞村在今平台镇,康熙时候,霞村人在华元寺附近掘地掘到了一口大钟,当然是华元寺的法器。由大钟款识上的文字可以判断出,华元寺建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70)。据此,我们不能说建县前没有佛寺。但经历了明朝瑶乱,这座元代的华元寺在建县前可能已倒塌多时。

“辟土成邑,一时梵刹与县城同建”。县城是官府所建,梵刹是僧侣所建。建不久,一些高僧就来到西宁,建庵弘法,他们在这片待开垦的净土上敲响了佛家的暮鼓晨钟。

第一位来到郁南的大师,是遍虚和尚,他是万历七年来到西宁的。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五人物志(四)·梵释》遍虚传:

遍虚和尚,楚永州东安周氏子,……矢志寻师,至潭州宝圣寺,礼普祖,剃染三载,遍游武当、南海、九华、五台、峨眉,惟于天台参学大智禅师,默识融会,得传心法。然后度岭于曹溪谒六祖至广州未久,寻沂牁牂江而西,值土寇既平,县治初建,时在万历七年也。途径水口,地名罗旁,意谓此中必有幽胜处。登岸至县,趺坐城东,遥望城西清凉山中,层峦耸翠,四山环绕,因而驻锡于此,卜筑茅蓬,创立寺宇,名曰龙华,遂开山焉。

译文:

遍虚和尚是湖南永州东安县周的儿子……于是立志寻师学佛来到潭州宝圣寺,拜普祖大师为师剃发出家。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他云游了武当、南海、九华、五台、峨眉,在天台山参访了大智禅师,默默记住了禅师传授的心法,并融会贯通。然后过南岭,在曹溪拜六祖的金身,之后来到广州,不久沿着西江岸边向西走。当时是万历七年(1579)瑶乱被平定不久,西宁县刚刚建立。途径罗旁水口,想,这里一定有景色优美的地方。于是上岸,步行到西宁县在城东趺坐,遥望城西清凉山,但见山峦叠翠,四面青山环绕,于是在这里停留了下来,择地建起茅草屋,创办了寺院,名叫龙华庵,成为了开山祖。

大会会 场

遍虚和尚在浙江天台山得大智禅师传授的心法后,翻过南岭,来到新建的县城,建起了龙华庵,开始在郁南弘法,并收下了慧融、东影两位徒弟。

在遍虚之后,湛慈、中介、无尽等高僧也先后来到郁南建庵弘法,郁南佛教寺庵因此如雨后春色般不断出现,郁南佛教也由兴起走向繁荣。岭南高僧成鹫来到西宁后,不得不赞叹道:西宁称为僧海

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九古迹·寺观》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三十古迹志·寺观》载建县后至清初所建的寺庵有:长春寺石门庵龙华庵龙禅庵西竺庵龙井庵龙蟠庵云窝庵永宁庵宝华庵一雨庵东华庵宝莲庵天池庵天池庵、华林庵(旧为翠林庵)、天竺庵、青龙庵等18座寺庵

寺庵众多,僧侣自然众多,这种情况在经历了反清复明兵燹后的清初,达到了最高峰。关于郁南当时僧侣众多的情况,成鹫在他的《纪梦编年》中说到:

西宁诸山,多善知识,日与湛公游者,人各分化一方。云窝山有中介聚公,龙华寺有无尽印公。鼎峙角立,应求相望西宁称为僧海。

译文:

在西宁众多的佛寺中,有很多高僧,他们每日跟随湛慈学习,又各自在不同的地方教化众生。如云窝山有中介聚公,龙华寺有无尽印公。石门、云窝、龙华3座寺庵鼎峙角立,互相应和西宁僧侣很多,人们称这里为僧人的海洋。

分析郁南建县后佛教蓬勃兴起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明政权建立后,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大力提倡佛教了。第二,明代岭南理学盛行,理学本来就是源于禅,禅理相通,岭南理学盛行,为岭南佛教的兴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三,郁南当时的情况看,朝廷10万大军平定了罗旁瑶乱后,郁南居民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既有原的汉人和瑶民,也有新迁来的汉人,还有留驻的2000名兵丁(授田以耕)。留驻的兵丁,成份也比较复杂,一是土兵(从广东本土招募的兵),二是浙兵(从浙江调来的兵),三是狼兵(从广西偣民征募来的兵)。民军兵杂处,喜争而好斗。”(谢天申在《典学书院碑记》)社会风气很不好。为了引导居民走上为善之道,官府自然大力提倡佛教。四经历了数百年瑶乱,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百姓也确实需要佛教这宗教良药慰藉受伤的心灵。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崇尚佛教扶植佛教、修建寺院不遗余力,也促使这一时期包括郁南在内的岭南佛教走向兴盛。

二、大师们对郁南佛教的贡献

郁南佛教不因佛寺众多而出名,而是因有多位堪称大师的僧人而著称

在西宁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僧人,当数遍虚和湛慈两位大师。

(一)遍虚大师

从上文所引的遍虚传记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遍虚大师来郁南前,已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了。他作为龙华庵的开山祖,不但让龙华庵成为了郁南历史上的名庵宝刹,其弟子慧融、东影在天启年间还分别成为了龙井庵西竺庵的开山祖。可以这样说,遍虚师徒对促进郁南佛教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五人物志(四)·梵释》中的遍虚传记载

天启间,其徒慧融分辟西竺庵于山之北,东影又于龙华迤东数里,别拓龙井庵,梵宇森然,两地钟呗相闻,盖犹能振厥宗风。

译文:

天启年间,遍虚大师的徒弟慧融在清凉山的北面另外创立了西竺庵,东影又在龙华庵向东几里的龙井山另外创建了龙井庵,佛寺建筑繁密直立,清凉山与龙井山两地的钟和经文唱诵声可以互相听到,这对发展西宁佛教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知,遍虚师徒对郁南古代佛教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二)湛慈大师

湛慈大师崇祯年间来到西宁,在石门山筑庵弘法,时间不及遍虚早,但他对郁南佛教乃至肇庆、广东佛教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五人物志(四)·梵释》湛慈传说:

湛慈谅公,邑城东石门庵僧,顺德慈度庵仰素和尚法嗣,性坚忍,梵行高峻。

译文:

湛慈谅公是西宁县城东石门庵的和尚,他继承了顺德慈度庵仰素和尚的衣钵,性格坚持而不动摇,有僧人高尚的品行修养。

这里介绍了湛慈是顺德慈度庵仰素和尚的传承人,高度评价了湛慈的性格、品行。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在来郁南之前,湛慈大师已是大名鼎鼎的高僧。成鹫《纪梦编年》:

去翠林里许,有梅坪山,山之阳石壁峭立,中通一洞,窈窱幽邃。初入疑无路。行数十步,豁然别有天地。遍界皆梅花,落英如糁雪,冷香逼人。中有高僧湛慈谅公居焉。湛公宗门先辈也,参遍诸方。晚归隐于此禅教兼通,四方学者多从之游。

译文:

离翠林庵一里多地,有一座梅坪山,山的南面,石壁峭立,中间有一个洞穴,非常幽深,刚开始进去的时候,好像没有路,走了几十步后,豁然开朗,另有一番境界。这里到处都种植了梅花,花飘落,好像飘雪一样,冷香逼人这里有一位高僧叫湛慈谅公,他是禅宗法门的前辈,在很多地方参禅悟道。晚年到这里归隐,他精通禅宗教法的方方面面,四面八方来西宁学佛的人,大多数跟随他学习

成鹫的《鼎湖山志》,卷三收入了《第三代继席弘化石门和尚年谱》《湛慈和尚传》,卷七收入了《本山第三代住持湛慈和尚塔铭》(翰林院郑际泰撰),保留了大量湛慈大师的史料。从这些史料可以知道,在来郁南前,湛慈在岭南梵释界中,已是赫赫有名的高僧了。

湛慈大师在当时的郁南佛教界,地位很高,成鹫《鼎湖山志》卷三《湛慈和尚传》:

辟石门山梅砰精舍道望日隆,四方学者多从之游。

译文:

湛慈大师创建石门庵,声望越来越大,四面八方大多数学佛的人都跟随他学习

郁南,湛慈成为了佛教界的领袖,西宁其他寺庵的住持也向他学习佛

湛慈大师对佛教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是西宁石门庵的开山祖,还体现在他后来成为鼎湖庆云寺的三代祖。庆云寺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湛慈大师作为三代祖,在该寺主法达6年之久。

三、成鹫郁南

成鹫又名鹫,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卒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是明末清初岭南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高僧,一生志高行洁,梵行精严,名著禅林,同时也是著作等身的佛门学者、卓有成就的书画家、有重要影响的遗民诗人。沈德潜十分推崇他,在《清诗别裁集》中说“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认为清朝诗僧第一,把他比作唐代的惟俨、宋代的秘演。

成鹫的成功,必须感谢郁南,感谢郁南石门庵住持湛慈大师。

会后与民宗局领导、会长等人合影

成鹫《纪梦编年》记录了他在郁南的一段人生经历:

至次年庚申,年四十有四,复归小漫山。拮据力作,负米以养,仅赡饔飧之奉,恧然常缺于怀。有姻友庞际可代之谋曰:公能耕乎?吾有先世业,远在泷西之下城洞,乱后久荒,可相赠也。往视之可耕则田属公有矣。喜曰:是予所能而今所急者,敢辞跋涉遂载耕具以往。八月,至西宁,主翠林僧舍。九月,抵下城。长者庞卯君,博学狷士也。不苟与人交,交必道义相尚。予主其家阅月,殊有声气之乐。往视亩畎,在深谷中,乱后卒为污莱,不可耕治,怅然而返。冬还翠林过岁。

译文:

第二年庚申年(1680),我44岁(虚岁),再次回到老朋友陶握山在小漫山下的别业居住,辛勤耕作,为赡养父母双亲,常常要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来,仅能供给父母饭食辛苦侍奉双亲,常常担心不能满足,很是惭愧。姻亲兼老友庞际可为我谋划说:“您能耕田吗?我祖先有田地在遥远的西宁下城洞,经历了清初的战乱后,已经抛荒很久,可以赠送给您。为什么不去那里看看?可以耕种的话,这些田地就送给您了。”我高兴地说:“耕田是我擅长的,如今急于谋生,能不去那里吗?”于是带上农具出发,八月来到西宁县,寄居在翠林寺。九月,来到下城洞,庞卯君年纪很大,是一位博学而且洁身自好的人,不随便与人交往。我在他家作客一个月,相互间很有共同语言感到很开心。我们去看位于深谷中的田地,发现经历了战乱之后,全部成了荒地,不可以耕种了。我十分失望地回到卯君家。到了冬天,回到翠林庵过年。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五人物(四)·梵释》成鹫传也载:

成鹫中年出家,初避乱南海弼唐之亦庵,因与弼唐公后昆庞际可为姻友,闻泷西林壑美,尝以庚申八月,遂载耕具,拟隐于下城洞。

译文:

成鹫中年出家,开始时在南海庞嵩的亦庵避乱,因为与庞嵩子孙庞际可是姻亲好友。听说西宁林壑美,曾经在庚申年(1680)月,带着耕田工具到西宁,准备在下城洞隐居。

由此,我们知道,成鹫郁南前,已经出家,但还要赡养母,当时成鹫的情况是非常落魄的。他来郁南的目的,是为了耕种庞际可祖先庞嵩在这里的田地,以解决生活无着的问题。无奈经历清初的战乱,这些田地抛荒了很久,无法耕种。成鹫只好寄居在翠林庵,间遍访西宁寺庵,三次希望拜湛慈大师为师傅都不果。成鹫按照湛慈大师的吩咐,在郁南优美的山水中保养好自己的圣人之胎也常云窝庵中介聚公,龙华庵无尽印公往来。后来终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落魄僧徒成为一代岭南高僧。

四、郁南古代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郁南佛教对郁南古代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只谈一谈对文学的影响。

沈德潜的《清诗别裁集》认为,诗僧成鹫“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成鹫的诗歌,对岭南诗坛影响如此之大,郁南诗坛的影响也就更大了。收入成鹫《咸陟堂集》中写西宁的诗歌就有25首,分别是:《屈翁山归自金陵予将入泷水赋赠》、《留别诸子归耕西宁作》、《西行阻兵复归小漫山霍西牛过宿诉别》、《抵西宁,宿翠林庵,与秋霜、本源二师、乡人冼云中夜话》、《将入下城信宿翠林,庞卯君以诗见招,用韵次答》、《至下城赠庞卯君》、《翠林除夕即事(二首)、《翠林元旦》、《长至日与诸公集翠林寺,晚过香雪庵分赋》、《过梅坪赠湛慈老师》、《游云窝赠中介大师》、《宿西竺禅院与僧夜话》、《宿龙井庵与博峰师夜话,师欲留予住弥勒阁》、《归途宿龙华寺与无尽六如师滋庄居士夜话》、《从泷西还亦庵庞卯君见赠赋答》、《初春偶成寄泷中诸子》、《寄下城庞卯君时予将有朱崖之行》、《送黎大年入西宁》、《寄西宁张明府(五首)》、《观李雪樵明府新制龙尾车图式述为长歌寄邑明府姚齐州兼广其传》、《西宁明府李雪樵见寄留别之作》。

成鹫是岭南诗僧,云窝庵住持中介和尚郁南诗僧。西宁榃丙(今属罗定)人彭沃编于乾隆二十五年的《三泷诗选》,收入了中介和尚36首诗,其中五言律诗9首,七言律诗3首,五言绝句10首,七言绝句14首。《三泷诗选》今存国家图书馆,上个月,云浮市档案馆从国家图书馆购买了该书的电子版藏于馆。

除了收入了中介和尚36首诗外,《三泷诗选》还收入了翠林庵和尚寺光的七言律诗8首。


郁南古代文学史上,与佛教寺庵相关的诗文数量不少,明清《西宁县志》、民国《旧西宁县志》、何其彬《中山老人诗稿》、何庚生《觉庵诗存》、叶云葆《肄雅堂诗稿》收录的与佛教寺庵相关的诗诗歌共有159首,散文共10篇,其中1篇已佚。

郁南古代佛教对郁南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部分吟咏佛教寺庵诗歌,艺术性相当高,我们今天讲郁南古代诗歌,不能不把这部分诗歌作为重点来分析。

五、佛门传说


郁南古代佛寺和高僧的一些神奇传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五人物志(四)·梵释》遍虚和尚传:

师道行神妙,所居山中,猛兽驯服常有虎,一号曰行源豹,一号曰慧空,往往白昼侍诸门外,人不敢至,师以时挥斥之,辄散。及师示寂后,而虎豹踪迹遂稀。又寺背石上,人见有一大赤脚迹,如印雪泥然,相传为师寂化时所遗也。

译文:

遍虚大师修行的功夫非常高明、巧妙,他所在中,猛兽都变得驯服,经常有老虎出现其中一只叫行源豹,一只叫慧空,常常是白天庵门外侍候,人们不敢到庵里来,大师一挥手、斥责一句,老虎就散去。大师去世后,老虎、豹子的踪迹就稀少了。另外寺庵后面的石头上,人们看到有一只巨大的赤脚印,好像是融化雪水的泥土大雁踏过留下的爪印。相传这脚印是大师圆寂坐化时留下的。

《旧西宁县志卷三十古迹志·寺观》:

龙蟠庵……在城南八里,明崇祯四年建,庵后有石室天成,相传昔有仙人炼丹其中。

译文:


龙蟠庵……在县城南面距县城8里,明崇祯四年(1631)修建,庵的后有一间天然的石室,相传从前有仙人在里面炼丹。


本人在作报告中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五人物志(四)·梵释》雪岸传:

雪岸,名光浮,广西桂林陈氏子,湛慈和尚法嗣,住石门寺。尝往来鼎湖庆云寺参究禅妙,好艺园,寺有兰花四盆,花开皆百箭,异香馥郁。知县官某见而悦之。雪岸知不能拒,尽将盆花剪去。明日,县使者索花,至则大怒,雪岸殷勤道歉。众见其持火径遁入厨灶而去,使乃大惊异。而是日师已潜往鼎湖山。具白其事。故世皆号师为兰花仙。后居鼎湖,精修三年回寺,授心法于其徒嘉露。

译文:

雪岸,名光浮,是广西桂林陈氏的儿子,湛慈和尚的法嗣,石门寺住持。常常往来鼎湖庆云寺,参究禅理的精妙,喜欢在花园了种植植物,寺里有4盆兰花,每次花开都抽出很多花箭,很繁盛,异香馥郁。知县某某看见了,很喜欢。雪岸知道不能拒绝,把花朵全部剪掉。第二天,县里来要花的人来到寺里,看见被剪成这样,十分愤怒。雪岸反复道歉。随后,大家看见他拿着火把径直进厨房的灶头,离开了石门寺,县里来要花的人十分惊奇诧异。而当日,雪岸大师已经悄悄地来到了鼎湖山。县里来要花的人把情况向知县报告了。世人因此称雪岸大师为兰花仙。雪岸后来在鼎湖庆云寺精心修炼了3年才回石门寺,向他的徒弟嘉露传授心法。

上述大师的传说,充满着神奇的色彩,雪岸的传说,更表现出一种不畏强权的精神。

结束语

郁南古代佛教文化是郁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整理郁南古代佛寺历史记载、高僧事迹记载、诗文等史料,对研究、传承郁南古代佛教文化,无疑是有很大的作用。值得高兴的是,这项工作,郁南县佛教协会正在大力推进中,由本人编著的《郁南古代佛寺与文化》一书已经排版,正在进行一校,预计今年内,该书就可以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各位法师,你们的明清前辈,在郁南创造了令后世引以为豪的佛教文化,希望你们能继往开来,再创郁南佛教文化的辉煌。

(本文是作者在郁南县佛教协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上所作的报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