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潜意识研究的进展

 星晨炼 2023-03-12 发布于浙江


|
不同领域以各种被试为对象
进行的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
已经提供了若干不同的潜意识方面的证据。

首先,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
某些心理过程
即使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动化】,
但从我们对其没有直接【内省觉知】的意义上讲,
它是【潜意识操作的】。

只有通过【推理】
才能间接认识它们在认知内容方面
有【内隐记忆】和【内隐知觉】的足够证据,

甚至在【没有意识的知觉和回忆】的情况下
影响经验、思维和行动。

关于【内隐思维】,
也有一些能够支持【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
【直觉现象】的初步证据。

此外还有关于内隐学习的证据。

【情绪研究】也已经发现,
【情绪反应】能够以
【个体意识到的情绪状态】的形式
成为【内隐知觉和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
即使它不一定是【内隐学习或思维】的产物。
|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倾向。
认为上述这些研究结果
证明了弗洛伊德理论的正确性。

例如,
威斯腾在对有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得出的结论说,
潜意识过程的概念
既不是精神分析的巫术信仰,
也不是一群头脑糊涂的临床医生的主观臆想。
它不仅在临床上不可或缺,而且也是有据可依的科学。

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
问题在于
威斯腾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 他所回顾的文献与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观点之间
并没有任何关系。

例如,
健忘症患者
能在没有意识到有关经历的时候
表现出【完成词干补笔测试时的启动效应】,
能够获得【对其他人的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反应等】。

这类现象并未涉及【性】和【攻击】等内容,
其结果既未暗示有【压抑防御机制】,
也不支持从【潜在内容的角度解释外显内容】的示意学方法。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
在行为主义统治时期 以及
认知心理学家 醉心于【注意】【短时记忆】及【表象】等
意识心理生活的认知革命初期,
科学及临床精神分析家仍坚持着
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已出现的心理潜意识概念。

但是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再度兴起的
心理潜意识研究
本质上却与精神分析无关。

除了希尔弗曼对阈下共生刺激的研究可能算是个例外,
其他现代的实验研究并不支持
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心理生活】的观点。

这类研究借助于精心设计的实验,
反倒得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
阈下及其它形式的前注意加工非常有限,
以致难以进行对共生刺激的分析。

对这种事态的答复是
主张精神分析理论
自弗洛伊德之后已经有很大发展。

再将精神分析局限于
弗洛伊德学派关于
【婴儿期性欲或攻击性驱力受到压抑
而只能表现为梦、失误和各种精神症状,
并可以通过自由联想表现出来】的理论未免有失公允。

威斯腾近来也采纳了这种说法,
认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批评者
一味地攻击【陈旧过时的精神动力学】,
而无视【自我心理学】和【对象关系投射理论】的最新发展。

从文化上来说,
20世纪是弗洛伊德而非科胡特或克莱因的世纪。

但弗洛伊德留下的精神遗产
不能用他去世后出现的理论加以评价,
而应该用他本人那 24卷巨著中的思想进行衡量。

正如伯恩斯坦在其著作的开头部分所指出的那样,
这是一种潜意识心理生活的特殊观点。
这种观点至今未发现
或很少有实证科学资料的支持。

从 19世纪跨入 20世纪的时候,
虽然【潜意识】已得到广泛传播,
但是关于其本质和界限,人们却知之甚少。

当詹姆斯对弗洛伊德说,
心理学的未来将取决于你们的研究工作时。

他指的是总体的潜意识心理生活,
而不是弗洛伊德特定的潜意识概念。

在由 20世纪跨入 21世纪的今天,
潜意识问题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研究已取得众所周知的成功,
并且成方兴未艾之势。

这些研究在未来的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
有相当的前途。

当代认知心理学在
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形成一个
研究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关系的清晰的理论框架。

随着
新的优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新的尖端的实验范式的运用
以及
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研究者们已经在潜意识领域
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发现。

尽管如此,
我们仍须认识到,
目前几乎所有这类研究工作
都是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框架内进行的,

而很少研究关注
【潜意识的情绪动机】或【潜意识过程】
在【人格】与【社会交往中的作用】问题。

因此,
近年来的重要研究安排
似乎应该是由【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
主动采用这些已为其认知同行所熟练研究的概念和原理。

并将研究对象
从【单词和多边形】扩展到【人及其行为】。
除了研究【内隐认知】之外,
还需探讨【内隐情绪】与【内隐动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