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作家】史春华/开在心底的蒲公英

 潇湘原创之家 2023-03-13 发布于湖南

开在心底的蒲公英

自序


作者:史春华

尽管冬天以它的冷漠,裹尽百花的艳影,但在某个角落或草丛里,常可见到一抹浅绿。细心的你,如果走近观察,就会发现那是蒲公英。虽然它的叶片已经显露出萎黄的老态,但却总是紧紧地贴向地面,吸收养份,积蓄力量,给人一种努力抗争的姿态。

它在抗争什么?说到底它既是与残酷的自然抗争,也是与短暂的生命争轮回。现实生活中不少的人也像蒲公英一样,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也不忘记录一下自已生命行程中的点点滴滴,不求永恒,但愿多少留下那么一点痕迹。这点痕迹,犹如西边天空夜晚的一颗流星,眼看要淹没于无穷宇宙之际,最后闪现的一丝念想。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个刍形。我把它分为五辑。原定前四辑为一册,后一辑为一册。后一想,恐时间和精力不够,干脆将第五辑的部分收录于此,也算是了却了人生中的这一念想。

第一辑多为对世事的看法。我辈大事写不了,多是一些身边的小事,或耳濡,或目染,或感同身受,然后依据议论,升华拓展,尽量不落俗套。我记得资深编辑、作家,也是杂文家朱大路说过这样一段话:“杂文家是这样一个群落:他们吃自己的饭,却为天下操心;他们不是对一个领域说话,而是对整个社会发言;他们敢于在高慢的脸上拔一拔,在赫赫的虎须上捋一捋,在棘手的蜂窝上戳一戳。他们不指望笔底文字对社会能起多大实际效用,只求自己像负责的清洁工一样,为搭建现代化大厦犁庭扫穴、清污剔垢。”人们常说,批判是杂文的灵魂。我的文字,可能起不到“灵魂”的作用,不能像朱大作家所说的那样,但我还是愿意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史民”,即用自己的笔,记录一下某个时代底层生活的最真实的一面。这大概也许是作为生命个体对时代自觉性的一种体现吧。真实的史料,心底的认知,坚定的意志,不破的底线,大概就是我多年的矻矻之求。

第二辑多是一些随笔。此辑与第一辑本无严格的界限,只是随心而收。康德说:“有思想的人感到忧伤。”此话于我而言,也对也不对。此辑大多选文确也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情绪,或感慨生活的坎坷与不际,或流露出一种人际关系的波折与叹惋之情,等等,不尽其言。我常置身于此景,却用心于彼情,倒不是朝三暮四或胡思乱想的缘故,而是多了一份情怀,习惯于遐思。正如有人说过的一样,“内心骄傲的人,可以低眉敛目,可以面容谦逊,但他的心灵在高处,视线在远方。”如果能让我跻身于如今的官场,也许会把官场两面人的脸面演绛到极致,但平凡与平庸的生活却不能。致于康德所说的“思想”,只能定位于那些伟人以及有卓越成就的政治家艺术家们,这是我不可企盼的。

第三辑是关于教育教学的一点思考。以往在教学与写作论文的时候,有了一点关于教育教学的题外思考,便顺手记之,如今也整理了几篇放在此处。它可以作为我一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第五辑则收录的是部分论文。原来编著过一本《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著作。现在,把这几个方面合起来看,如果说它有一个突出的中心的话,那么这个突出的中心就是两个字,即“自主”。我时常想,我是怎么学语文的,我就教我的学生怎么学语文。不必刻板,死守程序,多阅读,多思考,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这比什么都重要!我入门之前就是一个“笨蛋”,当然现在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不同的就是常把“笨鸟先飞”这俚言俗语作为动力,最终有些星星点点的东西见诸于报端杂志,被人认可。既使人不在世了,有的也可能长久保留下来,这就不难给人以稍许安慰,也正如在萧杀的冬天尚存些许绿意的蒲公英。

谈到此辑,我这里还想引用两个人的言论。一个是北大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在2011年达沃斯论坛的发言。他说中国十几年的教育都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注意培养人的自主创造性,没有注意培养人的道德。一个是台湾作家林清玄。林说,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就像山坡地种竹笋,沙地种西瓜,烂泥地种芋头。还说自己是复读三年才考上大学的,而且刚过线,属倒数第二,倒数第一的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老板张毅。前者两个“没有注意”我是认同的,至于“都是失败的”却不敢苟同。我认为教育的某些失败,并不仅仅在于教育本身,还在于教育之外的诸多客观存在,例如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们不断改变的价值观念等。我曾见过这样的议论,说考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智力发展,那么,不考又会怎样?针对这样的问题,那些所谓的专家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孩子们的个性、智力水平、身体状况千差万别,重要的还是我前面说过的一句话,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终生学习能力以及树立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正确态度。如果作进一步的阐释,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包括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明朗阳光向上的心态,有一颗坚韧、善良、充満爱的心,并且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林清玄的例子也充分说明了这些方面的重要性。

第四辑则是几篇书评影评。就书评而言,依自己的水平和认知能力,可能将自己钟爱的作品及作者未提升到应该有的高度,甚或有偏颇,但不管怎样,做了总比不做好,至少,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当然,所读过的作品包括留有印象的远不止这些,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钱钟书的《围城》,莫言的《聆听宇宙的歌唱》等。目前,有人说莫言如何如何,大意是抹黑社会以及不值得评诺贝尔奖。发表意见是公民的自由和权力,无可厚非,但若潜心读莫言的作品,你也许会发现他确有过人之处。如果把钱和莫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的话,其特色十分明显,风格可以说大有不同。前者十分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以及各种表现手法的应用,如随处可见的比喻、比拟等;后者注重场景的勾勒以及景物的描写。他们都是文学的巨匠和有着深邃思想的人!这是我个人的认识。近两年,我还接触到了不少能写之人,如从省监狱农场(岳阳建新农场)宣传干事岗位退休下来的范敏(网名苤莒)。这是我在市老年大学书画班混了半年认识的。她不仅热情友善书画好,而且文章写得更好。我去君山公园少说应该有三四次吧,其中还带学生骑自行车去过一次。每次总想写点什么,却不曾动笔,因为找不到切入点,时间一久,也就慢慢地淡了。近一时间,看了她的《雨落君山》,心弦虽是被再次触动,却更不敢也不能写了。她笔触细腻,文釆斐然,犹如漂亮女人后脑勺细弱柔软的发毛,看着就令人心地惊动。如写竹:“轻轻地一个触动,就有清泪籁籁地落下来,把阴柔的身段抖得让人又怜又爱。”她心地细腻,情感丰富,体察入微,善掘题材,加上特独的视角,就使一件众人看来再平凡不过的事情有了深刻的内涵。如“一边是繁华热闹的尘世,一边是清幽寂静的禅房,一座黄褐色的寺墙把它们隔开,使之成为两个世界……山堂里每日焚香坐禅,倦了的时候,就在默默疏林下,拄杖泉石间,谛听山谷虫鸣,任浓似霜叶的红枫无声洒落野径,让云雾不辨的山岚潮润了褪色的僧衣。”(《圣安寺归来》)另外,不管在哪篇文章里,佳词丽句叠出,有的还极赋想像力。如“打开窗,扑进些细细碎碎却清晰的凉意……那些长长短短的记忆,在暮色的夜雨里,默默忧伤,心底思念密密匝匝,绵绵长长”(《慢下来的时光》)等等。

这些,依愚之见,均是开在心底的蒲公英。蒲公英虽是一度的萎黄,却始终不屈地显露挣扎之态。这不仅是一种顽强生命的体现,也是春的希望,只要嗳风一吹,那些由白色冠毛结成绒球里的种子,就会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生命,经久不绝,永远流传!

作者简介:

史春华,中学语文教师。

图片:作者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