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浈江区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3-13 发布于山东

浈江区以浈江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浈水出南雄府北大庾岭,东南流,复折而西南,经府城南,又西南经始兴县西而入韶州府界。”

春秋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粤北为百越属地的一部分。是粤北的小部分,位于南岭山间的曲江盆地之内。在战国时期,区境属楚国;秦朝属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市);赵佗立南越国后,属南越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在区境内的莲花山俗称曲红山下(今韶关东站一带)设置曲江县治后,区境随曲江县属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省郴州市)。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在桂阳郡南部分设始兴郡,郡治设在莲花山下的曲江县治内,区境随曲江县改属荆州始兴郡。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年)中期,始兴郡移属广州,曲江县治从莲花山迁往安聂邑(今武江西岸)。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始兴郡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州地置湘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区境随曲江县改属湘州始兴郡。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废湘州,复称荆州始兴郡,郡治迁往东南十里官滩(今浈江区南郊五、六公里),区境随曲江县复归荆州始兴郡。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始兴郡,三十年(453年),复归湘州始兴郡。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改始兴郡称广兴郡。南齐(479~502年)复为湘州始兴郡。梁承圣(552~555年)中置东衡州,曲江县再迁西河,区境随曲江县属东衡州始兴郡。梁末陈初,一度废东衡州,始兴郡改属衡州(州治在今英德县)。陈天嘉元年(560年)复置东衡州,并以始兴郡,区境随曲江县仍属始兴郡。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师行军总管韦洸率师于当年八九月平定岭南,废安远郡,置大庾县,设广州总管,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开皇十年(590年),平陈。废始兴郡,改为东衡州,不久又改为韶州(州、县治所回迁莲花山)。区境随曲江县先属东衡州,后属韶州。开皇十一年,废韶州,区境随曲江县并入广州。隋炀帝大业(605~618年)年间,将州改为郡,郡、县治所仍在莲花山,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南海郡。唐初改郡为州。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唐武德初年(618年),曲江县治再迁西河,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番州,区境随曲江县属番州,不久将番州改称东衡州。唐贞观元年(627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州治迁回莲花山),又置岭南道,区境随曲江县属韶州,受岭南道监察。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韶州为始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始兴郡为韶州。天宝(742~756年)间,道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区境随曲江县属岭南道韶州管辖。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刘岩发兵破韶州,州县治所迁往中州(今浈江区城内,俗称小岛),从此,州治、县治同设在中州(以后一直都是地、市、县的行政机构的驻地)。五代十国时期,区境随曲江县先属后梁韶州,后属南汉韶州。北宋初期,区境随曲江县仍属岭南东道韶州(州、县治同在中洲一地)。未久废道改州,区境随曲江县属韶州。至道三年(997年),又于州上置路(半行政半监察性质),区境随曲江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元朝以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下设道(省派出机构)、路、县三级。至元十五年(1278年)岭南平定后,区境随曲江县属海北广东道韶州路(此间又在韶州路置录事司,以管理城厢居民;一说至元二十三年置,又称新民官司)。至顺元年(1330年)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洪武元年(1368年)改韶州路为韶州府(同年罢新民官司)。洪武二年升广东道为广东行中书省;洪武八年又改称广东承宣布政使司(以下简称“广东布政司”,习惯上称“广东省”),区境随曲江县仍属韶州府清初仍称广东布政司,后称广东省,省下设道(省的派出机构)、府、县。区境随曲江县属广东省南韶连道韶州府。

194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西挥师南下进驻曲江县城(今浈江区城内的解放路至中山路),并于10日解放了曲江县全境,当天宣告成立曲江县人民政府。14日,曲江县政府设立城关区(亦称曲江县一区)。区境属曲江县城关区。1949年11月25日,撤销曲江县城关区组建韶关市人民政府后,区境改属韶关市。后来,鉴于人口少,条件不具备建市,韶关市于1950年5月5日被撤销而组建韶关镇,区境回归曲江县。1951年6月,恢复韶关市建置后,区境又从曲江县划出,归属韶关市1984年6月,区境属浈江区北江区2004年6月,撤销北江区后,其行政区域和原曲江县的犁市和花坪两镇的地域归属浈江区,直至2004年底未变。

风采楼位于区境风采路与上后街(旧名学宫街)之交叉口,建筑雄伟独特,被誉为韶关标志性古建筑。风采楼建于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韶关藉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屡经重修。风采楼上的“风采楼”三个大字是明代书法家陈白沙(献章)毛笔字的存世珍品。风采楼高22米,正方形,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占地100多平方米。北江丽影位于区境南郊北江路,景观起自北江桥头,沿北江东岸江畔向南迤逦约2.5千米。“长廊”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分作“文化源流篇”(含马坝人围猎、石峡人耕作场面、韶乐文化、禅宗文化等)、“科技贡献篇”(含宋人水法冶铜、钱币铸造、利玛窦译书、张九龄飞鸽传书等)、“传统美德篇”(含宰相风度、余靖从政六箴、文天祥过韶州等)、“民族风情篇”(含瑶山长鼓舞、芒鼠献贡、客家婚俗、珠玑寻根等)4个主题,散布在北江路西侧紧靠江堤的人行道上。“长廊”横断面最宽处约15米,最窄处5~10米,呈狭长带状分布。2004年底长廊被评入选“韶关新十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