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关中”是一处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地缘板块,作为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时期最为著名的军事、政治要地,关中长时间承担着大一统王朝国都的重任。而所谓关中,意为“四关之中”,即由东面函谷关、南边武关、西侧大散关和北边萧关所拱卫起来的渭河平原地区。自古以来,坐拥关中而成就霸业的王朝有不少:秦、汉、晋、隋、唐。但在改朝换代时,像武关这样守卫京畿的雄关险隘,必然少不了战争,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武关有何特别之处,能够成为千年雄关,雄踞一方呢? “四关之中”的天府之国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清楚关中平原板块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因为武关仅是关中平原四角的一处关隘,与关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关中平原,位于秦岭与陕北黄土高原之间,是一个三面环山,西窄东宽的盆地。它西起宝鸡峡,东到濒黄河,绵延东西长约300公里,海拔400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渭河从关中腹地穿流而过,形成宽广的阶地平原。 渭河河槽地势低平,南北两侧呈不对称阶梯状增高,由河漫滩、河流阶地、黄土台原组成。关中平原因为是冲积而成,土壤内杂有大量腐殖质,十分肥沃。《史记·货殖列传》慨叹:“关中自、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所以关中平原在古代一直都是我国农耕最富庶地区之一。 关中平原宜耕宜农的同时,四周皆为天险,北面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纵横千余里,穿行困难,南边又有东西绵延400—500公里,南北宽达100—150公里,高2000-3000米的秦岭层峦叠嶂,翻越“难于上青天”,西侧则是渭河河谷两岸夹持的陇山和西秦岭高耸,水流喘急,东边则是黄河天堑。为数不多的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就是四大关隘:萧关道通河西与西域,陈仓道(散关)通汉中与川蜀,崤函道通中原,武关道则通南阳与荆楚。 关中平原的“南大门” 这意味着,武关就是关中平原的“南大门”,鉴于关中平原曾是秦国所在地,也被称为八百里秦川,而南阳盆地曾是楚国之地,所以武关在旧时也被称为“秦楚之袗要”,即秦楚的国界出入口。不过武关建置的时间要更早,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不过当时武关还被称为“少习”,这是因为武关的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的缘故。 韩愈所说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到了战国时期,拿下武关的秦国,取向东方耀武扬威之意,便将“少习”改为“武关”。这里额外补充,很多人将韩愈所说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蓝关当成了武关,其实是不对的,蓝关原称峣关,因临峣山而得名,与武关一样都是武关道上的要隘,之所以称蓝关,是因为处于西安市蓝田县城南的缘故,而武关则位于商洛市丹凤县东南34公里的东武关河的谷涧北岸,二者相距约150公里。 武关的关城周长1.5公里,土筑的城墙,略呈方形,建立在峡谷间一块较高的平地上,北靠高耸的少习山,南临湍急的武关河,山水环绕,险阻天成。只在关城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券阔,西门匾额上书“三秦要塞”,东门匾额则为“武关”,出关东行,沿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唐代王启在《武关赋》中说:“观乎地势争雄,山形互对。西连蜀汉之险,北通崤函之塞,世乱则厄守区宇,时清则流通内外。” 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中也说:“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但可惜的是,武关关城的城门、城墙、城碑等在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坏。1987年才将遗失的三块匾额征回,迄今武关城墙仅余东、西门一带夯土数堆,城内历代衙署,现已无存。 关中来往南襄的“高速公路” 由武关把持的武关道,是关中平原联系南阳盆地及荆楚平原的最便捷通道,也就是说从长安向东南可以直插通往河南和湖北境内,堪称“长南高速”(长安至南阳)。历史上,战争时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和平时,则文人墨客、大小商旅往返关中与南襄的“名利路”(源出王贞白《商山诗》云:“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 战国时期,武关既是秦、楚、韩三国的边界,也是秦国东南最重要的关隘,而武关道则是出入关中的交通要道之一。张仪曾对楚王说:若秦举兵出武关,向南征伐,楚国的北部就断绝了交通。《史记 秦本纪》记载,晋献公假途伐虢后,被俘虏的百里奚被当作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他逃出来“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宛便是南阳古称,后被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终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成为秦国的第一位名相。 后来到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破楚都,伍子胥掘出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楚大夫申包胥跑去秦国求援,走的就是武关道,而秦国出兵救援楚国走的也是武关道。所以整个战国时期,雄心东出的秦国格外重视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函谷关,另外一处便是武关。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也是从咸阳出发,出武关,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再浮江而下,临浙江的吴越之地,在会稽山祭祀大禹,完成整个东巡路程。 此后不管是刘邦入武关定关中,还是东晋的桓温伐前秦、刘裕伐后秦,东魏高欢打西魏,西魏出兵攻江陵,亦或是郭子仪招亡卒使吐蕃夜遁、黄巢转战中原、元末红巾军攻陕西...皆是途经武关道。但到了元明清时期,武关道的军事价值锐减,只是作为运粮通道,供西北戍边使用。如今,尽管312国道南阳至蓝田段还是沿着武关古道修建,但G40沪陕高速已绕过武关,沿汉江的支流丹江东进南阳。 今日多落寞,曾经多辉煌 可以说,今日的武关有多落寞,曾经的武关道就有多辉煌,这其中的根源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息息相关。从周至清,历朝历代的国都大致呈现先自西向东,然后南北向转移,先是咸阳和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即长安,从西周至唐),然后沿黄河东下到同样是十三朝古都的洛阳(从夏至后晋)、八朝古都的开封。之后随着元朝统一全国,为了靠近蒙古草原,国都被迁至北京(时称大都),之后明初又建都南京,然后朱棣及后来入关的满清,都城一直定在北京。 同时,随着北方频繁的战乱,以及关中平原的开发殆尽,安史之乱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到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随着北宋灭亡,宋皇室及将相臣僚等大批中原族人南渡,南宋在临安(今杭州)定都,经济重心最终转移到南方,自此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中国的经济核心。随之而来的便是关中及中原萧条,而本因关中而兴的武关道,不可避免地走向沉寂。 如今,见证了两千多年无数刀光剑影和文人墨客的武关早已不复往日喧嚣,武关古道也已由荒草淹没,只有巍然不动的少习山和潺潺奔流的武关河水,仍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等待下一刻的复兴,但那又会在什么时候呢? 备注:本文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