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振绪:继往开来 发扬交大校友传统

 壹周bao 2023-03-13 发布于河北
唐振绪 (土木 1935)

字缵伯,祖籍江苏省无锡。1911年3月29日生于南京,2003年8月23日在美国新泽西去世。1935年夏,取得了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毕业后,任黄河董庄堵口工程委员会工程师,后去陕西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参观实习灌溉工程。

1936年8月去美国留学,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水利工程、铁道工程。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和水力及运输工程博士学位,曾留校任助教,先后担任过水力设计师,中国驻美世界贸易公司工程部工程师兼联络秘书等。

1945年11月,回国后任行政院工程计划团主任工程师兼总干事,1946年担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总工程师兼设计处处长,1947年去台湾担任高雄港务局副局长,台湾省林产管理局局长,台湾省政府专门委员等职。

1948年9月返回大陆,在唐院南迁之际,受茅以升等校友举荐,出任国立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院长,为保全唐院,迎来全国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1949年7月13日,铁道部滕代远部长任命唐振绪为新唐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中,唐院办成了面向全国,又有铁路特色,既以教育为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

1950年3月1日铁道技术研究所在唐山成立,他兼任所长。唐院的研究所,也迁来北京,成为今天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唐振绪也同时来京,任铁道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名誉院长、高级工程师。他还是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交通大学校友总会会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民革中央监委会常委。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他是新中国铁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本文是1990年6月16日唐振绪院长在交通大学美洲校友总会第六届“校友海外大团圆”会上的书面发言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在交通大学美洲校友总会第六届“校友海外大团圆”会上的书面发言 

(1990年6月16日)

主席、各位学长学嫂:

我们的母校「交通大学」是举世闻名的。它之所以著名于世界,是由于它的悠久光荣历史,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和人才辈出的出色成绩 。在今日普天之下,无论“海陆空"各种交通事业,以及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中,都可以看到交大校友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华,普遍受到人们的关心和尊重。交通大学已由原来的上海、唐山(现迁成都,并设峨嵋分校,改称西南交大)、北京(改称北方交大)三校,发展成今日又有西安,又有新竹之五校。我们五校同心,是一家人,团结友爱,一片欣欣向荣的兴旺发达景象。作为「交大人」,今日又逢盛会,心中充满了万分的激动和欣慰之情,使人感到无比的幸福和高兴!

入交大校友会,为祖国振兴出力

我是1935年,在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以后曾去美国学习和工作将近十年(1936 ~ 1945)。1945年12月应邀回国,先是在资源委员会,不久调任行政院工程计划团主任工程师兼总干事,参与主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家交通水利的复兴规划工作。以后又曾去台湾工作过两年,担任高雄港务局副局长及台湾省林产管理局局长(1947 ~ 1948),以整治“台林"而驰名。现在北京,担任中国铁道科学院(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回忆我在美国期间,除在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完成硕士(1937夏)、博士(1940冬),并去麻省理工学院(M.I.T.)就读(1938暑期)以外,最后五年是在纽约城,先后担任Ebasco水利设计师(Hydraulic Designer),和世界贸易公司工程师兼联络秘书(UTC Engineer and Liaison Secretary),并主编世界工程丛刊(Universal Engineering Digest)。我在纽约城期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中国政府使用美国政府“租借法案”的拨款,一批又一批地派遣各种科学技术人员,去美国进修、考察和实习。纽约城正是集散中心。当时我和许多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和同事们,把由于抗日战争而中断已久的,原来中国留美学生创始的学术性、联谊性团体,恢复和重新建立起来了。如:中国工程师学会美洲分会(以后演变成今日之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CIE-USA)、中国科学社美洲分社、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美洲分会等。我们在公余之暇,忙于组织学术交流、出版刊物举办年会,并接待和帮助来自祖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安排在美国的各种活动。与此同时,也恢复和重建了交通大学北美洲校友会。

交通大学北美洲校友会(Chiao-Tu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in Northern America)由来已久。我在半个世纪以前,1936年9月第一次到美国求学时,即加入了这一组织。但在那一时期,留学生学业结束即返国服务,川流不息,流动频繁,因此会务时断时续。我也曾担任该会会长三年(1943 ~ 1945)。在我至今仍保存,1944年7月印行之交大北美洲校友会会员录上,列有当时会员:尹仲容、王兆振、朱兰成、钱学森、刘诒谨、刘大中、黄辉、陈棨元、陈广沅、陈良辅、魏重庆、翁兴庆、丁忱、方善桂、曹友德、潘文渊等144人。当时大家风华正茂,壮志凌云,都想为战后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此情此景,至今难忘。这一交大在美的校友组织,已在1965年7月,重新组成“交通大学美洲校友总会“,以后联合五校母校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校友,在赵曾珏、潘文渊、杨天一、沈家桢、王安、杨裕球、赵锡成等(因无记载可査,仅凭我所知,略举数人为代表)历届会长领导下,团结前进,已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力量,(早在1957年,即已开始推动成立新竹交大)为祖国、为母校,不断作出新的贡献。这使我们广大校友们为此骄傲,并对他们的努力,敬佩不已。

定“新唐院”格局,母校群英聚集

1948年9月,我又由台湾返回大陆,到了上海。在茅以升、赵祖康、侯家源等学长们的举荐和支持下,我在1949年和1950年这两年,返回唐山母校,主持校政。这正是祖国大陆发生巨大变化前后,唐山母校在它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两年。我是危难受命,义不容辞。是由教育部(部长杭立武、次长陈雪屛)聘任我于1949年1月11日在上海就任当时的国立唐山工学院院长的(时年38岁,今已79岁了)。当时唐山母校七百名师生员工携带图书、仪器,在南迁途中,分三批由天津上船,经海路到达上海。一部份师生已抵达江西萍乡,一批图书设备已运抵台湾台北(存放台大)。由于学校流亡在外,战火仍在漫延,何去何从,争论未已。而与学校“共患难,同存亡”的七百名师生员工,其中全体教师,特别是已届高龄,在全国久著盛名的罗忠忱、伍镜湖等多位老师(他们都是国宝),均携眷随校同行。连月来已困顿不堪。倘再辗转天涯海角,难免束手无援,陷入难以挽回的困境。在这风雨飘摇、经费无着、食宿无处、群情惶急的时刻,在2月I日由我主持的第一次院务会议上,我们审慎作出决定,不再前进了。只有下定决心,就地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并设法在沪复课,千方百计把学校先保全下来,先求生存,再图良策。方针既定,校友响应,群情振奋。我们接着在2月15日,在上海国际饭店三楼,召开了唐山交大校友年会,筹集到应急大米600担。2月27日,交大王之卓、同济夏坚白、浙大竺可桢等各位校长和我一起,联袂到南京,找到代总统李宗仁,争取到“三个月储粮款“。我们在上海交大王之卓校长协助下,以不影响上海交大正常工作为原则,我们在3月28日借上海交大徐家汇校址,正式复课了。在短短的三个月中,我们在校友们的帮助下,排除了各种难以想象的挫折,暂时在上海站住了脚。但不久,4月20日国共和谈判破裂,共军渡过长江。4月21日上海淞沪警备区司令部,宣布全市进入战时状态,实行了全面的军事管制。我们艰难地渡过了「四、二六」大捜捕,又千方百计应付了「紧急疏散」。终于5月27日上海战事结束,我们全校于六月下旬又北返,(因交通未恢复,路上走了八天八夜),回到唐山原校址。

以后7月13日,新的铁道部成立了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滕代远部长任命我为新唐院的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继续领导校务前进。我们决心把唐山母校办成以铁路为重点的,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在老唐院的基础上,一面健全原有的土木、建筑、采矿、冶金四个系,又新增设了机械、电机、化工三个系。并大力加强数理化共同学科。增设了五个专修科及预科。在校内还成立了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我被任命为兼所长)。但是办好学校和研究所的重要条件是师资和高级科技人才。因此在1949年8月,在百废俱兴的繁忙工作中,我挑灯夜战,亲自撰写了“新唐院近景"一文,也就是一篇“求贤榜",登载在国内外刊物上,介绍新唐院的任务和发展前景,动员海外学成的具有高水平的我国专家学者回国服务。这次"求贤"活动,硕果累累。在不到一年的期间内,从美国、英国、台湾、香港和国内各地,引进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充实增强教师队伍,和研究所的科学研究力量。如增聘了:曹建猷、任朗、史家宜、邵福、张万久、黄万里、刘福泰、孙竹生、胡刚复、赵松鹤、张正平、沈智扬、张震、余国琮、王柢、高渠淸、钱冬生、劳远昌、吴炳焜、杜庆萱、林宗彩、朱觉、袁见齐、章守华、孙训方、刘钟华、何杰、江山寿、卢焕云、张熙年、吴文泷、胡汉泉、朱淇昌、卢肇钧等等八十位教授。当时母校元老: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王绍瀛、范治纶等老师均仍健在。加之,原有的张文奇、罗河、李汶、杨耀干、汪泰葵、杨荣宝等教授。因而形成了“群英集唐山"的空前未有的兴盛局面,为我校强大的教师阵容,进一步打下了基础。每忆及此,令人神往,不禁为母校的繁荣昌盛而振臂欢呼!1950年10月,在我离开唐山调来北京的同时,研究所也迁来北京。今天在北京西郊,也已发展成令人瞩目的中国铁道科学院,拥有十个专业研究所(分设北京、成都、兰州三地)。并设有继续教育中心、研究生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环行铁道试验基地(主环长九公里)、勘察设计部,和中间实验工厂。今日之铁道科学院(在唐山创始时,只有六十人),已经是一个拥有四千多名职工(其中科技主要人员内有交大校友五百八十人),专业基本配套的铁道部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和实验中心了。

兴建国立院校,再创交大光荣

应该指出的是,在一九五二年,国家在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时,把唐山母校的冶金、采矿、建筑、化工四个系调出,支持和建立了新的国立院校。如:以张文奇教授为系主任之冶金系全体师生,迁往北京成立了北京钢铁学院。以何杰教授为系主任之采矿系全体师生,也调出成立了北京矿业学院。以刘福泰、徐中两教授为系主任之建筑系,和以余国琮教授为系主任之化工系,分别并入天津大学(即原北洋大学)。另外并再调出两个专业和一部份知名教师,支持了中国科学院、淸华大学、上海交大、北京地质学院和国防部门。还支持了铁路系统的北京、兰州、长沙三个铁路学院。唐山只留与铁道有关的土木、电机、机械三系及共同学科,并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唐山母校的精华被砍去一半,元气大伤。虽然如此,但是我们是为我国各地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并且“自力更生”的潜力还是很大的。这和我们上海交大,在一九五六年,分出一半力,为国家成立了强大的西安交通大学,同样是“交大的光荣"。以后,在一九七一年,唐山母校迁到峨嵋,在“天下名山”峨嵋山下,重建校园。现在又以雄伟的步伐,在成都建成总校,以峨嵋为分校,就是今日之西南交通大学。(详情将由西南交大代表团沈大元校长作报告,这里就不提了)。

天下交大是一家,五校同心人人夸

我今天在这个校友聚会上,叙往事,是以我亲身经历,来说明交大校友们饮水思源,对母校的热爱与帮助,是有止境的。而几所母校之间的共患难,同进步,亲密无间,互相支持的优良传统,更是无与伦比的。这是我们的“传家宝”。这正说明:“天下交大是一家,五校同心人人夸”。

敬贺这次“校友海外大团圆"成功!并祝各位成功!谢谢各位!


【摘选者简介】杨立军,1984年获浙江工业大学(原浙江工学院)电子工程学士,1987年在西南交通大学经管系获取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做科研。1993年赴美留学,在纽约市的福坦莫大学(Fordham University)读社会学硕士。1995年取得学位后,在华尔街做编程工作,后承接开发密西根、德克萨斯州政府的项目,现从事电子商务方面的事业,也负责休斯顿上海、西安、西南、北京、新竹五校联合交大校友会的工作。现居住在美国休斯顿郊区。

关注我们

ID:ssyh120

《竢实扬华》——交大人有、交大人办、交大人享的公众号,宣传全球各行各业中杰出的有影响力的西南交大人,把扬名母校作为我们交大人的毕生使命。请扫描二维码共享本公众号,并把本文发到微信群、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