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智慧,就藏在这三句话里

 醒读哲学 2023-03-13 发布于安徽

《格言联璧》有言:“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一个人欲望越大,心胸越狭窄,欲望越小,心胸越宽广。

过多的欲望,有时会让人找不到生活的本源,陷入迷惘。

成功的人,多数都在追求内心的丰盈,精简无用的欲望,因为:

素简能够养志,恬淡才能养心,静心可以生慧。

01

素简养志

醒读

王弼在《道德经注》中说:“自然之道,亦犹树也,转多转远其根,转少转得其本。”

自然的规律也像树一样,枝杈越多越远离它的根,枝杈越少,树干越粗壮。

《为学》中有一则故事:

四川偏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

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要去南海朝佛,富和尚质疑他的想法:“我一直想去南海,但苦于没有足够的物资,你一无所有,如何去南海?”

结果第二年穷和尚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到达南海,回来后把一路的感悟说给富和尚听时,他一脸羞愧。

有时,让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脚下的路,而是背负的欲望过多。

老子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低洼处才能充盈,破旧了还可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会产生迷惑。

让内心适当虚空,不要被过多的欲望填满。

欲望过多,会让人心生迷惘,忘记初衷。

素与简的人生,因为没有过多的牵绊,心志坚定,才能不迷失方向,不丢失自我。

02

恬淡养心

醒读

《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修养身心应该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总是停留在别人不愿去的地方,才能明心见性。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名相,他主张宽刑缓政,体恤民情,多次受封赏,都坚持不受。

去世前,他嘱咐儿子:“我死后如果楚王一定封你土地,就要一块儿最荒凉贫瘠吧。”

儿子遵循他的意愿,要了一块楚越之间叫“寝之丘”的土地。

后来楚国历经战乱,曾经受封肥沃土地的功臣后代大多因富贵而葬身失位,唯有孙叔敖的后人保留着那块土地,长久不失。

正因为有了淡泊名利的心,不仅协助庄王治理楚国使之走向强大,还保全了后人免于受迫害。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

过多的名利心是成长的绊脚石,心思恬淡才能志存高远。

在名利面前,多一份淡泊,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远离困扰的是非。

一个被欲望裹挟的人是不会走远的,怀一颗淡泊之心,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03

静心生慧

醒读

《道德经》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心静下来才能摒弃杂陈,看清前行的方向。过于浮躁,心被外物牵绊,人生多困惑。

王阳明早年仕途坎坷,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政,被贬至贵州龙场。

这里地处荒凉,人烟稀少,他回想以前的人生,从立志求学到官场受排挤,到如今,报国无门。

终于有一天,他悟透“心即理也”的心学宗典,认为每个人都有纯粹的心,无需外求,本性具足。

他警告世人,要克制私心,私欲太盛,会蒙蔽心智。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彻底解脱了,不再有以前的执念,而是审视内心。

心静则不乱,思想通畅,仕途就顺畅了,此后他为朝廷屡建奇功。

《道德经》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生活的清净达到极致,才能在万物生长中观察到生命的奥妙。

事物生生不息,有其生长规律,人类自身的成长也要按规律行事。

内心浮躁,就会陷入迷茫中,心被蒙尘,则私欲膨胀,做事多生阻碍。

当一个人看不见前进的方向时,一定要静下心来,去内心寻求成长的智慧。

苏轼有一首禅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欲望每个人都有,如何对待,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局。

生活简单素雅,心志才会坚定;

不与他人争利,心思才能澄明;

内心清净无为,智慧得以生长

人生路上,持一颗素雅之心,少贪念,不偏执,才能看清脚下,坚定前行。

与君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