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联主席”陈先发·诗歌中的问题……?

 当代诗歌评论社 2023-03-13 发布于重庆

“文联主席”陈先发·诗歌中的问题……?
作者:无枪的将军

◎评论文章引用资料来源于网络(多平台刊发), 作者系现任新华社安徽分社总编辑、副社长,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先发。

    这首《前世》著名诗人陈先发的代表作之一,我相信很多人都曾读过,也有不少人为这首诗写过不同形式的评析,说到这里,可能你会更加疑惑了,那为什么我们还会选择,这样一首“大受好评”的作品来作解构呢?
难道著名诗人陈先发的作品全是“完美无瑕”吗?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选择这首“大受好评”的作品,主要还是因为:“评论需要以文本为基准,需要百花齐放,不能片面地人云亦云”的文学批评宗旨以及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一些实质性参考。

    对于这首诗,大多数人只是从“文字的浅性层面”,进行了“粗略”的鉴赏(忽略了文本构建的底层思维),今天,我们既然重提此作品,当然也是要区别于他们。

可能,今天的解构,会被某些人不认同,但是,我们认为,无论是“著名诗人”(省文联主席),还是普通诗人(民间草根),在诗歌上二者并没有什么分别,都是因为情感而发,都是“文学艺术”的传播者,不能因为某人是“著名诗人”,我们就可以不懂装懂的说尽天下好话,认为他每一首诗都是精品,也不能因为某人是“普通诗人”,我们就认为他们的作品,就是低劣和无价值!

   首先,从《前世》“故事层面”来说,我们毋庸置疑的肯定,其是以“梁祝”故事为背景,间接地表现出了“封建社会(世俗)下的悲惨一面以及作者个人的思想境界观”

   如果从现代精神价值观来说,
这首诗实际上是“毫无意义”“需要反思”的一段感想(感慨)而已。为什么今天的解读,重点是在现代精神价值观呢?这是因为,作为官方诗人的代表,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其作品中能更多的呈现出正能量(无负面性语意)、真善美(高雅情操诗意)以及富有符合现代社会环境下的高度精神认知观、价值观作品

   虽然,“梁祝”的故事更多是对封建社会下大多数人“命运”的隐性诠释,虽然,他们也传达出了一种“不甘的抗争与反叛”精神,但是,如《前世》
诗中表述)把这样的“生命观、爱情观”以及“过度臆想诗化”的“惊悚美学”,推送给读者,(某些让人后怕的语句)真的就妥吗?

[我们不敢说“艺术”的好坏,但我们想说,无论什么艺术体,其都应该是以爱惜“生命”为原则,不要用所谓“艺术”的形式,间接误导了现代年轻人的“生命观与爱情观”。]

     借此,我们也想建议一下诗人陈先发,以后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推敲一下文本内容(尽量避免使用如本诗中那些让人后怕的文字表述),尽量不要让“过度臆想化”的所谓“惊悚美学”影响到孩子们(读者)的认知观,这不仅是一个诗者(文学传播)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父母家长的责任。

    或许,你们会觉得上面的说法太过牵强,如果你们真这样说,我们也并不想作过多的解释,毕竟对“生命”的理解,是不可能达成绝对的共识,因为,不同的个体会因为不同的认知,在不同的环境、空间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来剖析一下《前世》的思想内核:

“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
——这段开头(图中红色标注区域),我们细读了几遍,总感觉有几分让人“不适”:

第一句“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
这里的“干脆”是一个坚定的语气词,而,“蝴蝶的体内”则是一个用借喻的方式表现的意象,这句话带有“煽动”的意味,通俗解释应该是:“要走(离开),就干脆去一个别人无法找到你的地方!”

第二句“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
此处两个“不必”又呈现出的是一种
劝导式煽动语气,这里的“劝导煽动”也有着助推“抗争与反叛”的作用,而,“父母的阴谋和药汁”这里的表达就有点嘲弄伦常的味道了,把“父母”“阴谋和毒汁”以及“血都吐尽”作关联,本身就是一个失败的借喻手法,而且,还间接地凸显出了诗人笔下的冷漠、阴暗一面。(羊焉有跪乳之恩,人却无感恩之意,想想,岂不可笑至极
这段话通俗地解释应该为:“你不要再忍耐了,一切要靠自己争取,忍耐是绝对没有好的结果。”

第三句“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
“干脆”依然是一种坚定的语气词,这里表示为:“你要做,就别计较后果。”,看到这里,我们不仅有些疑惑,就算“梁祝”的爱情,不被封建世俗接纳,也没必要把“抗争和反叛”提升到与“整个人类为敌”的层次上吧?(如果,现在的孩子读到了这首诗,假如他们刚好在叛逆期,你们觉得会有影响吗?这个——我们都不敢保证!

[“艺术”是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但是,“过度的夸张”却往往会违背社会基本伦理,因此,我们也建议一下,无论是文艺(诗歌)还是其他艺术,我们不要因为艺术而艺术,我们更需要以当下社会主体思想背景来作为艺术创作的尺度,这才是文艺精神的正确导向]

“他哗地一下就脱掉了蘸墨的青袍……至……这情节确实令人惊悚:他如此轻易的/又脱掉了自己的骨头!”

    这一节大概表述的是一种不计后果地洒脱,而,这里的“惊悚”,同时也有不敢相信,不敢想象,无法想象的复杂掺杂其中,此处解释就是“他这样奋不顾身,不计后果的做(放弃生命),让我也感到了几分后怕”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借此,我们迫切地希望,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命”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因为,爱惜生命,也是对自己、父母、家人和社会的负责。

结尾:“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泪水/把左翅朝下压了压,往前一伸/说:梁兄,请了/请了——”
这里的“百感交集”事实上用得太过通俗直白,虽是对故事的一种感性化处理,但,此中也暗含诗人自身的情感,只是可惜,表现得太过明显,失去了应有的诗意;结尾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只要你奋不顾的执着奔赴,哪怕你们的结局早已注定了,那也是一种“别样”地完美和圆满……。

    这里也顺便提一下,前面的“来了”二字似乎也有暗示了他们早已注定的命运之意(这里比较贴合《前世》的命题立意),后面的“请了、请了”虽带有一种趣味性的意蕴(也有人把之称为舞台浪漫主义,我觉得,这纯粹是一种拔高作品的曲解,可能评论人是看多了越剧《梁祝》,思想跳跃了),但是,在“梁祝”的故事背景下,我们觉得“请了,请了”用在这里极为不妥,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梁祝”的结局(用生命诠释了爱情),所以,这里的“请了,请了”自然也会给人产生出一种“引导性”心理。

曾看到一篇评论如是评价:“陈先发这首《前世》是一首杰作,具有很好的故事性和审美价值,他无可挑剔达到了极致。”说实话,我并不认识这位评价的人,但我敢肯定,他真没有认真仔细的阅读文本,如果是怀着一颗“吹捧”的心去写评论,又怎么会看得到诗歌中的思想问题和瑕疵呢?

    因此,我们认为《前世》只算是一首利用古典故事(神话传说)为背景的表述体诗歌(所谓表述体指以讲述的方式呈现)。
如果,有人说《前世》还带有独特的审美性(包括古典、穿越、神话等),其实,我们也不太认同,这首诗中所谓的“独特审美性”以及所谓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其在意象上明显缺乏,只存在着诗人“由此到彼”的自我臆想式抒发,因此,才让我们看到了,其诗歌中那些具有明显“思想”问题的语句),它更多的,是对故事背景的过度化渲染以及情感的尖锐化处理

    而,观其文本的构建(故事性、结构技巧与修辞运用)就更像一篇“表述体的小小说”了,大量动词的运用(逃到、咬着、打翻、吐尽、脱掉、往前一伸、纵身一跃),虽然也提升了故事层次感(小说构建的基本知识就是小说需要画面表现得生动形象,而,诗歌则更需要语意含蓄委婉),但是,如此过度的在诗歌中强调突出动词效果,事实上,这也是《前世》“诗歌语法”中出现的一大败笔!

    新安晚报曾登有一篇署名为陈先发的文章叫《读现代诗不要求答案,去感受》,对于他的这个观点,我们依然不敢苟同,实际上,“感受”只是靠个体感觉、认知、纬度意识去自我揣摩想象,极具狭义主观性,而,文本建构的内容本身就是文本的答案,或者说是诗人为什么创作、怎样创作、创作的期望值等等的答案。

    如果我们读一首诗,真像陈先发所说,不要去追求所谓的答案,仅仅只靠自我揣摩想象一下就可以了(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有些诗歌写得玄乎其乎,让人看不懂,原来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答案存在,其实,这也是现代诗歌最可悲的地方,某些人总喜欢用讳莫如深的所谓技巧,写出一些难以让人看懂的诗歌,还美其名曰:高度,高级。),显然,这样既让诗歌失去了文本的意义,也让诗人逐渐对创作失去该有的信仰。

     一个真正的诗者,其实更希望读者可以在文本中,找寻到诗人创作的答案,只有寻觅到答案了,读者和作者之间才可能因为答案(文本内容、意象、情感、思想)产生出共鸣。

『关注中国诗歌·关注评诗论道』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軍,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歌评论社【评诗论道】主笔,独立诗评人、批评人、诗歌理论研习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