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与情感能力进入到全球化时代,成为21世纪的核心软实力

 百花A彩虹 2023-03-13 发布于江苏
文章图片1
作者:黄忠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说到教育的“情感转向”,到底是如何转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怎么转的呢?我归纳了一下,这里有三次转向。
第一次转向,从认知到情感的转向,也就是从智商到情商的转向。第二次转向,从心理到教育的转向,从心理学领域,到了教育学领域。第三次转向,从国家到国际的转向。不仅在国家层面上,在国际层面上也在开展。
接下来我从这三个方面,详细展开。
第一次转向,从认知到情感。
大家知道在整个20世纪,是一个智商的世纪。20世纪初的时候,儿童研究就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智商就是其中一个核心的研究话题。所以20世纪初的时候,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智力测验运动,代表人物很多,其中有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叫桑代克,影响巨大。在美国历史学家拉格曼的《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一书里有一句话,非常有说服力,“桑代克的成功与杜威的失败,是影响教育研究的重大事件”。说明20世纪初的时候,对智商关注非常高,在整个20世纪也是这样一种态势。
有一个心理学家阿什(Ash,M.)研究了美国1954年到1983年教育心理学的教材,进行了很好的量化分析。他分析教材里关注的重点是什么?经过他的研究,发现教材主要关注的是智力、记忆和遗忘,在60年代和70年代达到了高峰。而情感和人格方面的研究很少,这个研究能说明20世纪的重心在智商而非情商上面。
其实“智力”这个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家对智力的理解,超越了“认知”的维度,越来越强调智力的“情感”维度,这为“情感智力”这个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心理学知识生产不断发展,也在挑战传统认为的智力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观点,越来越强调智力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品格和能力的综合表现。这种概念的不断深化与拓展为心理学的研究到教育领域的实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随着智力概念的发展,大家越来越认可一种观点,也就是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里的典型代表人物有几位。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人有九种智力,其中有种智力是个人智力,它包括内省智力和人际关系智力。1985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即语言智力、解决问题智力和实践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为情感智力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梅耶(Mayer, J.D.)等提出了“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当时把情感智力,界定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能够区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且利用这些情绪来指导自己的思维,来助力自己的行动。尽管60年代有情感智力的概念,但是没有得到认可,到90年代才得到认可。这意味着第一次的转型出现了,也就是从认知的智力走向了情感的智力。
在这个过程中,争议不断,尽管20世纪是智力的时代,但是智力是什么,仍然有争议性。认知是一元还是多元,是先天还是后天,是认知还是情感?现在还在争议。
文章图片2
第二次转向,从心理到教育。
也就是从心理学研究,到教育实践的转向。这个转向有一个桥梁式的人物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戈尔曼(Goleman,D.),他在1995年的时候,出版了一本书叫《情感智力》,中文翻译成《情商》,当年这本书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为什么它的影响力这么大呢?因为它超越了传统上的心理学对于情感智力的界定,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把情感智力归结为感知、使用和理解、管理情绪,以及利用情绪,对理性进行推理的能力,它也混合和吸纳了其他人格特征,包括坚持、热情、乐观和自信等。这种拓展起到很大的效果,也就是它把情感智力作为一个学术的概念,推向了实践的概念,从心理学领域进入到教育学领域。这在当时的中小学得到极大的反响和空前欢迎,应该说那时候的“情商”,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响亮的口号。
于是有了第二个转向,从“智力”走向了“能力”。具体体现在:从智力测验,走向了教育的实践;从关注个体,越来越关注群体;从心理学的治疗模式,转向教育的预防模式和成长模式。关于这个研究,我在《教育研究》2022年第十期上有一篇文章,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
在教育领域是如何实践的呢?这里略举几例。比如对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大家知道马克思有一个经典学说,人的劳动有两类,一种是物质劳动,一种是精神劳动。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Hochschild, A.R.) 在《心灵的整饰》这本书里指出存在第三种劳动,提出了“情绪劳动”这个概念,得到了很大的反响。所以教师的情绪劳动,也成为了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
再如教师的情感倦怠。大家知道教师职业很容易有倦怠,这个倦怠是情感方面的,比如愤怒、焦虑、压力,这也是导致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为什么老师有倦怠?就是因为绩效考核、问责、考试压力等,对教师产生很大的影响。
还有教师的情感教育,以及教师如何支持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情感发展如何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成绩等等,这些研究也很多。尤其是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颇具启发意义。也就是说,情感与认知是一个相同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现在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更是一种情感的实践。所以教师的情感实践,在课堂上特别有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情感的支持,要打造有“温度”的课堂,要体现出道德性、关系性和育人性。
文章图片3
第三次转向,从国家到国际。
从国家层面来看,尤其是发达国家,把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一个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比如说美国最为典型,2011年就开始颁布相关法案。2015年发布了专门的法案,对社会与情感学习(SEL)做出明确的规定。效果很明显,2020年的时候,美国有20个州采用了社会与情感学习的K-12学习标准,50个州采用了SEL的学前标准,英国在2005年以后,教育与技能部在中小学持续推进SEAL项目,在英格兰地区有70%的中学和90%的小学参与了该项目。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相关的政策规定,像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等,不胜枚举。中国也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2021年我国首次发布了中国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正式开启了中国情感转向的新征程。
不同的国家在社会情感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差异。有的以政府为主,有的以专业组织为主,有的以社会力量为主。比如哥伦比亚,是举全国之力来推进。还有专业组织的引领,主要指一些专业性机构,比如国际上的知名大学建立了相关研究中心,积极推进社会与情感的研究与实践。还有社会力量的推动,主要是基金会和协会的推动,像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就是以社会的力量在推进这样一项前瞻性的工作。
从发展阶段来看,1994年之前主要是学术力量在主导,1994年到2014年进入专业化时期,为什么呢?因为一些专业的团队、智库开始在推进,尤其是国际组织在推进。2014年到2021年进入标准化时期,这个时期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2021年之后,社会与情感能力进入到全球化时代,这个时期国际组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发生了一个转向,也就是从国家走向了国际。典型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儿童基金会在170多个国家推进社会与情感学习的项目。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2015年发布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报告《促进社会进步的技能:社会与情感的力量》,明确指出社会与情感能力是21世纪的核心软实力,随后在全球开展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大规模测评,并于2021年发布了全球首轮测评报告,开始在全球大力推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与实践。这标志着社会与情感能力已经超越了国家的层面,在国际上进行了大力的推行。也就是说成为了全球的政策改革运动,这种运动的目标指向,就是超越传统上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越超人力资本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而越来越强调教育促进人的社会与情感发展和幸福感方面的作用。这也非常契合当下我们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样一个核心主题,这跟我们的政策也是高度契合的。
下面用三句话总结一下,我讲的内容。
第一句,从概念发展来看,从智商到情商。概念越来越拓展。
第二句,从领域跨界来看,从心理学走向了教育学,领域越来越大。
第三句,从空间拓展来看,从国家走向了国际,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前沿话题。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的主旨演讲整理,原题为《从国际视角来看教育的情感转向》,有删减。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