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航竞赛上半场结束,动力电池的认知回归理性

 新锐汽车观察 2023-03-13 发布于广东
自从踏进电动车行业起,“钢铁侠”马斯克对于动力电池的论断就没有停止过。        
整体来看,马斯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有两个:能量密度和成本。
特斯拉不是在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路上,就是在想办法降低成本的路上。      
可以说,这就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最流行的思维,它几乎代表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初15年,也几乎代表了造车新势力对于动力电池的认知。 
  
实际上,过去十几年,还有一种和特斯拉、比亚迪和其他造车新势力不太一样的认知,来源于传统车企。它就是日产的安全论。当大多数新能源车企在高速狂奔时,日产行走得有些寂寞。         
在日产看来,能量密度和成本都要为电池的安全让位。         
讲电池安全太缺少话题,导致日产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洪流中,被同行的噱头淹没了。尽管日产是全球最早推出纯电动车的车企之一,但它的名气却远不及特斯拉。殊不知,其量产第一代纯电动车聆风时,特斯拉也还只有一款纯电动跑车。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对待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态度,可能就是车企造车的价值观。电动车时代,对待“心脏”电池的态度,也可以说是新能源车企的价值观。         
日产和特斯拉深层次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此。  
01.续航和安全谁更重要?        
过去几年,在纯电续航里程的竞赛中,不乏有车企搞出了最高1000多公里的纯电动续航车型。         
纯电高续航,似乎成为新能源造车的绝对正确。        
市场上有意无意形成了,高续航的纯电动就不会有里程焦虑,续航越高,焦虑越少。特斯拉曾经在里程竞赛中,率先推出续航超800公里的车型,有些造车新势力在后来超过特斯拉,续航越做越高。         
不过,市场很快证实,这种看法极其片面。         
这就好比“水桶理论”,动力电池只要有一块短板,其他的板再长都没有用。续航里程再长,只要在安全、密度、成本等多个维度里,有一个项短了,就是灾难。       
在我长期的观察中,只有一家车企在过去十几年里没有跟特斯拉的风,大讲特讲高续航里程。它就是日产,在国内的合资车企是东风日产。        
         
所以,在聆风之后,当东风日产推出新一代产品艾睿雅时,我们可以看到,其搭载90度电的车型,官方续航里程为623公里。         
这在行业里,显然是保守的。       
比亚迪海豹搭载82.5度电的车型,CLTC工况纯电续航里程标到了700公里;其他造车新势力,续航里程也和比亚迪差不多。         
实际上,续航里程达到700、800公里,以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的发展水平,并没有什么难度。为什么东风日产的艾睿雅,没有过分强调续航里程?         
做电池研发的人都知道,无论是提高电池包的整体能量密度,还是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都面临或多或少的安全难题,密度越高,可能的安全问题就越多。         
东风日产正是在这样的认知下,将安全放在续航里程之前来考虑,造出了艾睿雅。         
有人可能会说,续航里程高的新能源车不一定不安全,续航里程低的车也不一定安全。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就好比有人说胖的人不一定不健康,瘦的人也不一定就健康。
我们只说大概率事件以及同等条件下,不过度强调续航里程,确实可以提升安全性能。
日产电池的安全性,是有数据证实的,“行驶210亿公里电池0重大安全事故”。       
至少到现在为止,除了日产敢这么说,包括特斯拉、比亚迪,没有任何一家车企敢有这样的底气。         
续航和安全其实不能一概说谁更重要,只有长短板谁更齐才更有意义。但如果两者一定要选一个,我相信理性的市场一定会选安全。            
02.结构改进是主流         
从电池的材料电芯来看,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都进入了极限,可突破的空间不大。         
所以,作为车企,采购谁家的电芯,并不会出现巨大的能量密度上的变化。车企能做的,只有在电芯的形状,以及电池包的结构上进行优化。
比如特斯拉,从最开始采用1865电池,到后来的2170电池,再到4680电池。通过改变电芯形状,采用CTC方案来提升电池包的性能。         
比亚迪、广汽埃安以及宁德时代,分别采用刀片电池、弹匣电池、麒麟电池来优化电池包结构。         
电池包的性能,包括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的参数提升,东风日产本质上,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提升艾睿雅的电池结构。      
比如其电池采用一体式铝制电池方舱,采用六道强化铝柱横梁、25mm厚度双层高强度壳体,可提升电池包耐挤压碰撞强度,保护内部的电芯和模组。         
特斯拉的4680圆柱形电池,相对于国内车企采用的扁形电池,并没有排列密度优势,但特斯拉更多依赖电池管理算法优势。   
东风日产的优势和特斯拉类似,其采用的是日产自研的全工况电池精准管理系统,对200多项数据,最短10毫秒的实时监测,智能调整电池工作状态。         
同时,电池的安全问题主要源于热失控,日产采用干湿分离集成液态热管理系统,能根据环境变化智能控温,让电池处于最佳状态。         
这是电池管理系统的技术难点,很多车企研发多年,但很难做到稳定。  
由于日产对于这套系统的自信,ARIYA艾睿雅还可以通过电池管理系统中的PTC加热器,用电池的热量,实现空调快速加热。         
日系车对能源的利用,可以说是相当有心得。         
动力电池技术本身具有相当高的门槛,东风日产为了验证电池的安全性,进行下坠、沉水、冷冻、火烧、碰撞等重重试炼,试验高达111项,涵盖了机械安全试验、环境安全试验、电气安全试验等多种类型。要掌握技术,需要车企有大量的资金、长时间的投入。         
难怪很多车企,直接外采电池厂的电池包装到汽车上。这样可以省去很多研发、验证成本,但未来可能导致核心技术缺失。毕竟,动力电池类似于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没有研发能力,就可能丧失主动权。

新锐汽车观察已入驻:

|今日头条号|企鹅号|车家号|一点号|

|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雪球|ZAKER|

您的转发、留言和点在看

都是我们写下去的动力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