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虹口欢迎您(二)

 我的图书馆1m7r 2023-03-13 发布于上海

游记


虹口欢迎您

(二)

文、图/墨吟

图1:虹口欢迎您


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对面,长阳路147号,便是上海人皆知的赫赫有名的上海市提篮桥监狱,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提篮桥监狱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始建于1901年,1903年启用,边启用边扩建,至1935年建成现在的规模。监狱以英国伦敦本顿维尔监狱为蓝本,并参考美国监狱布局,两排囚室背靠背,以镂空铁栅取代密闭木门,可谓独树一帜。当时被命名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但上海人仍然叫它“提篮桥牢监”,或者叫它“外国牢监”,“提篮桥”也成为监狱的代名词。

监狱共有四至六层十幢监房楼,以及炊场、办公楼、医务所等,配有“橡皮监”(防暴监房)、“风波亭”(禁闭室)、绞刑房(室内刑场)和室外刑场等设施,号称远东第一监狱。从高空往下看,监房呈“十”字形,提醒驾机者不得轰炸。抗战期间,日寇多次轰炸虹口、闸北,滥杀无辜平民。当时监狱对附近居民开放,每逢拉响防空警报,提篮桥居民皆扶老携幼,去监狱地下室避难,这大概是旧中国监狱为民众所做的唯一一件好事。

监狱自启用至上海解放前夕,经历了工部局、汪伪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管理的三个阶段。

工部局阶段由英国人管理,狱卒都是印度人。在公共租界,交通警和守大门的也都是印度人,头上裹着红布,上海人蔑视地称他们为“红头阿三”。这个阶段,关押的大多是对殖民统治不满的中国人,其中章太炎被判刑三年,邹容被判刑两年,因受虐致病,于1905年4月3日惨死狱中。可见提篮桥监狱是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产物。

1943年8月,汪伪政府接管监狱,改名为“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这个阶段关押的大多是抗日爱国人士。令人发指的是,汪伪政府受日寇指使,抽调500余名犯人,去浙江嵊泗为日军修筑工事,因劳役繁重和残酷虐待,犯人伤亡惨重,致使50多人双目失明。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监狱,监狱名称不变。这个阶段关押的主要是日本战犯、汪伪汉奸和共产党人。

1946年初盟军在狱内设立军事法庭,审判47名日本战犯和罪大恶极的汉奸。判决后,日本第三十四军参谋长镝木正隆少将等5名日本战犯于绞刑房执行绞刑,曾任张作霖顾问的伊达顺之助、杭州日本宪兵队情报主任芝原平三郎、宁波日本宪兵队分队长大场金次等14名日本战犯于监狱刑场执行枪决,日伪维新政府行政院院长梁鸿志、汪伪浙江省省长傅式悦、汪伪副总警监苏成德等多名汉奸也依法执行枪决。为此,上海市政府将关押、审判、执行处列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

上海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监狱,改名“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1951年8月改名“上海市监狱”,1995年6月更名为上海市提篮桥监狱。

图11:上海市提篮桥监狱


图12:上海市提篮桥监狱监房楼


【墨吟按】不久前,提篮桥监狱已整体搬迁至青浦区青东农场监狱片区,原建筑被保留,拟改建为监狱主题博物馆和商用、社区图书馆等,届时将成为北外滩“海上方舟”文化新地标。

从提篮桥监狱折返往西走,百步之遥,转入海门路昆明路口,便是下海庙。

下海庙俗称“夏海庙”和”义王庙”,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是上海最早的寺庙,其来历得从上海开埠说起。

1955年11月,毛主席到上海视察,游览黄浦江时突然发问:“除了上海,你们还知道有个下海吗?”陪同的上海人尽皆哑然。毛主席斩钉截铁说:“应该有的。”于是专家们开始四处寻找,终于在虹口发现了一座下海庙。

原来从宋代开始,为疏通吴淞江(苏州河),在两岸每隔五里地开通一条水道,称为“浦”,沿江共开通18条“浦”。其中南岸有个“浦”,因靠近上游,叫上海浦,北岸有个“浦”,因靠近下游,叫下海浦。下海浦流经现今虹口海门路地段,还建了一座小桥。到了清乾隆年间,这一带全是渔村,渔民为祈求神灵保佑,就建了一个小庙,名下海庙,出海前都手提装着香烛的篮子,过桥去庙里烧香拜佛,提篮桥由此而得名。

后来,上海浦填平建镇,就叫上海。下海浦拆桥筑路,就叫海门路,提篮桥作为地名保留下来。

下海庙多次重建、扩建,主持师太代代相传。抗战初期,日寇轰炸虹口,下海庙全部焚毁。1941年,觉莲师太募资重建,直至上海解放。文革期间,下海庙关闭搁置。1990年虹口区政府与上海市佛教协会联手筹建恢复,2012年再次整修扩建,对外开放,入庙需购门票。

图13:下海庙


从海门路走到周家嘴路,继续往东,在溧阳路沙泾路口,有一幢很奇特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呈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引人注目,它就是1933老场坊。

这是1933年由余洪记营造厂承建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宰牲场,上海人称“杀牛公司”。人们只见牛群一头头被拖入楼内,一车车牛肉驶出楼外,谁也不知道楼房内部的秘密。

如今,这幢建筑被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锦江国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慧眼识中,投资整修,以“1933老场坊”命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原来,这幢建筑外方内圆,设计精巧,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融会贯通,屠宰工艺流畅精密,次序分明,光影和空间变幻无穷,宛如一座迷宫。据说,相同的宰牲场全世界只有三座,其他两座早已毁于战火,1933老场坊是现存唯一完好的建筑。

图14:1933老场坊


从溧阳路往南,走到东长治路再往西,经过商丘路,就到了海员医院。

海员医院原为雷士德工学院,系根据英国慈善家亨利·雷士德遗嘱,用雷士德基金会部分基金建造,由德和洋行设计,久泰锦记营造厂承建,于1936年竣工,呈装饰艺术派风格。工学院招收学生以华人为主,校训是“苦心志,劳筋骨”(孟子语),培养了一批优秀建筑师,于1944年停办。抗战胜利后改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解放后改为海运局职工医院,1955年1月更名为上海海员医院。前不久,虹口区政府决定迁出海员医院,对该建筑进行整修,恢复原貌。

15:雷士德工学院旧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