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舟山路、長陽路、昆明路【圖文】

 還舊樓主. 2013-05-26
 
    舟山路
 
    舟山路是虹口区东南部的一条街道,南北走向,南起霍山路,北至岳州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于1907年以前。长1043米,宽10米到12.8米。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附近街区曾受到严重破坏。随后数万欧洲犹太难民逃避迫害来到上海,聚集在提篮桥地区,建造了一些欧洲风格的红砖尖顶房屋,开设众多的小型服装、面包等商店,号称“小维也纳”。

扫街之62---上海舟山路、长阳路、昆明路
舟山路54弄1~22号犹太难民聚居区
 
    19世纪中叶以后,上海成了大批犹太人的定居地。最早来到上海的是塞法迪犹太人;接着是俄国犹太人;最后是为数众多的来自纳粹统治下欧洲的犹太难民。到上世纪40年代初,在沪犹太人总数已近4万人,形成了远东最大的犹太社团。

扫街之62---上海舟山路、长阳路、昆明路
舟山路54弄1~22号(正面)
 
    通过“犹太国际委员会”、“联合国难民救济所”等各种救济社团的协助与安置,犹太难民们在虹口有了栖身之地,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学校、交响乐团、饭店、宗教场所和商业活动。这些犹太人大多有一技之长,律师、医生、工程师、教师、各种手艺师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充分显示了犹太民族“适者生存”的优点。他们开设的小型服装、面包、冷饮、旧货业等商店,经营得还不错。

扫街之62---上海舟山路、长阳路、昆明路
舟山路54弄1~22号(背面)

    舟山路是一条很普通的街道,路不宽,地理位置很一般,挤在几条大马路中间,平平淡淡毫不起眼。1937~1941年,从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国的大批犹太难民先后从西伯利亚辗转逃到日本神户,因日本政府不允许有一个犹太难民留在日本,想去美国、加拿大的犹太难民先后来到了上海,当时上海是世界上惟一不拒绝犹太人的大都市。1937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犹太难民近4万余人,是当时加拿大、印度等国接收的犹太难民人数的总和。

扫街之62---上海舟山路、长阳路、昆明路
舟山路59号犹太难民聚居区,建于1910年

    舟山路是当年犹太难民隔离区中最繁华的街道,至今,它仍然保有传统犹太建筑。它的特色建筑是红色外墙砖块,狭窄的拱门,高耸的屋顶,数栋建筑连为一体,类似于现代的联体别墅。

扫街之62---上海舟山路、长阳路、昆明路
舟山路59号三楼阁卡特政府财政部长曾在此居住

    犹太人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13岁随全家从柏林逃难至上海,曾在舟山路59号居住过。1979年访华时专程去看望该处并和老邻居叙旧。当时有谁会想到,那个曾在此地居住的犹太男孩,后来去了美国,最终当上了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呢?如今再看看舟山路一侧哥特风格的楼房,真得感叹人生如梦啊!
 
舟山路犹太人居住过的联排式房屋

    二战时期由于纳粹反犹太人,世界上不少国家对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无需签证即可进入上海,成为犹太难民的逃生地
1933年到1941年,大批从希特勒屠刀下逃生的欧洲犹太人远涉重洋来到上海,其总人数近4万,他们与上海人一起生活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被称为“上海犹太人”。除其中上万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2.5万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做避居地。
 
    长阳路
 
    长阳路原名华德路(取自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的“洋枪队”首领华德),1901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辟筑,初由提篮桥至高郎桥。1937年抗战爆发,公共租界北区、东区沦陷。抗战期间华德路更名为长阳路。1942年日军开辟犹太人隔离区,长阳路西段是犹太人主要活动的场所之一。60年代、90年代又陆续东向延伸至隆昌路、内江路。长阳路跨虹口、杨浦两区,西起海门路,东至内江路,全长4500米。 

长阳路62号犹太人摩西会堂
 
    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长阳路,由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兴造。为纪念历史上的犹太民族英雄摩西,故名。该堂为一所正统的供俄罗斯和中欧犹太人使用的会堂,犹太难民曾在这里为自己的悲惨遭遇而痛哭祈祷。以俄罗斯犹太人为主建立的上海犹太宗教公会是当时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长期设在堂内。犹太复国青年组织总部亦曾设在此处。三楼设有图片展览厅。三层的房子,红砖斜尖顶,白色的窗棂上有蓝色的拱纹。左侧是通楼上的,正前方进去是礼拜堂。

长阳路62号犹太摩西会堂(建于1927年)
 
    原为一幢三层楼民居,1927年由俄罗斯的犹太人投资建造,是当年上海较有名的四所犹太会堂之一。它真正的出名是中以建交后,一批批的犹太人从各国来到这里,回忆在法西斯当道的岁月里的艰辛,凭吊自己的死难同胞。参观者中,有普通人,也有高官。以推行中东和平而遭刺杀的拉宾总理,1993年10月14日到摩西会堂参观。1998年夏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色列前总统赫佐克、以色列外长佩雷斯等政要都曾到访过这里。现正式挂的牌子是“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

长阳路138弄第一难民中心(华德路收容所)介绍

    1939年1月正式启用,最大的一座在长阳路138弄(原万国商团白俄队营房)内,收容人数逾千。设了很大的厨房,每天供应难民的早中晚三餐,中心还附设一个难民医院和一个产科医院。全市共有7个收容所为犹太难民提供援助。

长阳路138弄第一难民中心旧址,1939年改建、沪上最大的难民收容中心

    最初一两年里,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仍保持自由,在这些难民的护照上都印有"J"字犹太人标记。1943年2月18日,日本当局命令所有1937年后抵沪的犹太难民迁入提篮桥一带的"无国籍难民隔离区"。这个隔离区约包含有15个街区。犹太人进入这个隔离区后,得到通行证后才能外出,通行证的正面写着外出的时间,背面划定了通行的范围。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与隔离区犹太人杂居在一起的上海市民给予了他们无私的帮助。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3日,虹口犹太人隔离区正式撤消。战争结束了,犹太难民重新获得了安全和自由。

长阳路147号提篮桥监狱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原名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德路监狱,1901年破土动工,1903年建成。现存建筑物均为1917~1935年间所建造。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编号,监狱四周有5米多高的围墙,内部除普通监室外,另建有“橡皮监”(防暴监房)、“风波亭”(禁闭室)、“室内刑场”(绞刑房)和室外刑场等特种设施。监狱主要关押是上海公共租界内判处徒刑的中国籍犯人(开始均收押男犯,从1904年起兼收女犯,1906年停止,1943年8月恢复收押女犯。从1935年9月起关押外国籍犯人)。最多达8000多人,号称“远东第一监狱”。提篮桥监狱自启用以来,到1949年5月间,先后经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日本人、汪伪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管理。王孝和烈士在监狱刑场英勇就义。


长阳路147号提篮桥监狱大门,王孝和牺牲在此监狱

     监狱初期由英国人统治,看守主要是印度人。不少中国近、现代著名人物,其中有章太炎、邹容(1905年4月暴死狱中)、任弼时、张爱萍、曹荻秋等。王孝和1948年9月30日就义于狱中。目前在狱内建有“王孝和烈士就义处”。上海解放前三天,监狱地下党支部夺取枪支,控制监狱。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员接管监狱。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监狱,担任警戒看押任务。上海解放后,监狱由市军管会派员接管,1949年9月21日,正式成立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出任解放后第一任监狱长。1951年5月,监狱由法院划归上海市公安局领导,同年8月改名为上海市监狱。1954年10月起,提篮桥监狱向外国来宾开放参观,是新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监狱之一。1983年7月划归司法系统领导。1995年6月改名为上海市提篮桥监狱。1999年12月,在提蓝桥监狱内建起了反映百年以来上海监狱和现状的“上海监狱陈列馆”。

   昆明路

 
昆明路73号下海庙
 
    下海庙俗称“夏海庙”、“义王庙"。始创于l736~1795年清乾隆年间,当时仅有房屋九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1796~1820年嘉庆年间荒塌,由心意师太重修,此后作为一所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1854年又购地八亩多,逐步扩建,相传心意师太至98岁高龄时,交法成师太继任主持,陆续增建前殿等二十余间房屋殿舍。l895年由法成的徒弟福星师太继任,1899年又增建后殿等十余间房屋,直至宣统三年。此后,先后由福根、觉莲继任。抗战初期下海庙房屋被日军炮火全部焚毁。1941年起,由觉莲募资重新修建,至解放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据传居民、船民进庙烧香,常常提篮而过桥,故名提篮桥。因庙宇近海,沿海百姓崇拜护海神妈祖,也以天妃娘娘及其它地方神一起奉神祀在庙中。


昆明路73号下海庙大雄宝殿

    下海庙建筑面积约为1800多平方米。环境清净幽雅。有三殿:前殿、后殿和东殿。前殿的大雄宝殿,正中供一佛二弟子:正中供释迦牟尼佛,东观音,西地藏菩萨;后殿供奉西方三圣,千手观音等像;东殿奉有天妃娘娘等像,此外还有斋堂等附属用房。有比丘尼十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