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中没有颜如玉

 1425手机 2023-03-13 发布于广东

全文5000字,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文末有惊喜。

图片

最近,合肥一所大学火了,一学生上台抢教授的话筒。两种不同价值观激烈碰撞:教授号召大家为了交配权而读书,同学号召大家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经济下行的特殊时期,一个事件能够发酵,一定是让大众产生了共鸣。即: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否还有助益?

读书是件很个人的事,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生态位看它,会有不同的结果。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授为了交配权而读书,都没问题。

由于延续上千年的科举原因,读书在我国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出人头地。

现代社会读书出头的机会越来越模糊,读书更多是一项个人爱好而已,有些人爱好打麻将,有的人喜欢钓鱼、有的人喜欢泡妞。

读书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好处,麻将钓鱼和泡妞都是不断地重复一件事,没有获得新知的机会。而读书会确实会多少提升一点你的格局。

但格局归格局,你不能把读书当成一件逼格很高的装饰,读书只承担改造自我的功能。

我经常听人说某某读书很厉害,读成了书呆子。一个人会思考,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变成书呆子,只有死记硬背的人,才会变成书呆子。

读书的前提,你要学会思考,先问自己为什么?然后再通过问题去寻找答案。

一、底层的希望。

说起我为何捧起了书,还真是惭愧。身处底层的我读书就一个目的,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后来,没能收获到颜如玉和黄金屋,却带来其它无心插柳的结果。

该读书的年纪我是没有认真的,泡妞去啦。我从小成绩不错,但总觉得考试太束缚个性,那时候年轻气盛,用太大的代价去和命运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进入社会以后,现实开始一次次捶打、纠正我。在试了不知道第几份工作以后的一个深夜,我睡在工棚里,跳蚤在不停咬我,旁边有人打鼾,门外还有一条狗陪我失眠。

我开始怕了,难道我一辈子就这样过了?我看不到任何希望,周围一片泥泞,旁边还有工友睡在一起,我没有翻身的机会了。不行,我得做些什么?

人只有在经历底层的绝望以后,才会明白知耻奋勇。可当时我一无所有,我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唯一的希望就是书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带着强烈地改变命运的欲望,我开始挑书了。

一开始看书,我的目的性极强,我就是要发财。至于怎么发?我也不知道,像一只无头苍蝇,至少让自己看到希望,于是我决定从大部头开始啃。

武林秘籍你懂吧?看了就能神功护体、笑傲群雄。于是我开启了修炼内功心法之路。

实际上书只是给人一种希望,生命出现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人在最无助的时候,书不仅给你带来的是希望,更是一种安宁,前提你得静下心来看吧。

二、一千零一卷。

既然目的性很强,我就在想:要啃就啃大部头,人类文明那么多经典,我先挑来看着。

我的第一本大部头是经济学巨著,老实说,当时并没有看懂,在那个居住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工友们整天想的都是女人,满口的黄段子,我捧着一本书那画面简直不忍直视。

第一本大部头实际上就是一份希望,感觉它啥用处。但,它在那个躁动不安的年纪给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支撑我看下去,给我建立自信。至少可以装个X,你看我读过xxx,意想不到的是读书这个爱好,喜欢看书的种子已经种下。

老实说,我当时恰好在最年轻最愤世嫉俗的时候,读到这种书,真是恰到好处,看得我热血沸腾,至少,那个时候我也很恨资本家,原来它是如此剥削我。

看完第一本书以后我发财了吗?并没有,生活还是那样,我依然在底层。于是我决定啃第二本,第二本要加大剂量。三千里外觅封侯,我得看票大的。

于是我买了《资治通鉴》,据说教员一生看了十七遍,邓退休后只看两本书,一本是它,另一本是《聊斋志异》。我果断一起买啦。

文言文我不是很懂,我就看一遍原文再看一遍译文。当时就图个乐,某某历史人物怎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得出怎样的结果,如果是我会怎么选,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太多人把一手好牌给打烂。

我和很多自媒体作者不一样,他们真是从小就开始积累,简直就是移动书橱,什么典故、书里的数据随随便便信手捏来。而我,毫不掩饰地告诉你,我进了社会才开始恶补的。

你要问我看了那么多书有啥收获,我只能心虚地反问你一句:请问你从小吃的肉,都吸收了吗?为何你长了这么大?老实说,并没有什么卵用,除了偶尔用来装c。

但是慢慢的,强迫自己也会上瘾的,我感觉每个月不买个十几本书,整个人就不自在,厕所、床头、公司办公桌,各扔一本。就像毛姆说的,书成了他的避风港,用来逃避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

就这样,陆陆续续,夜以继日,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看了1000多本书,只用了四年时间。看得都是些非常经典的入门级书,有的也很晦涩,毕竟隔了那么久,当时的语法和现在不一样。如果现在你再让我啃,我是完全没有精力、毅力。

很庆幸自己趁年轻啃了人类的知识精华。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20年前,其次是现在。人的一生啃大部头最好的时机是15~23岁。太早你记不得、看不懂,太迟你没精力啦。

大学4年是普通人看书的最佳时机。

三、知识焦虑。

到底是罗胖带来了知识焦虑,还是发展到了一定时期,人们不自觉的焦虑,产生一波波的知识付费韭菜?

你还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关注的罗辑思维吗?又是什么时候取关的,或者,还在得到上整天刷着免费、付费的文章。

不要紧,全中国爱好阅读的人群也就1%~2%,罗胖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已。13年又恰好是我开启读书计划的时期,于是和罗胖以及《得到》不期而遇。

我承认那时候我也是一窝绿油油的韭菜,前前后后在罗胖那里花了2000块钱的样子,买各种书籍和学习资料包。罗胖绝对是个营销顶级高手。那时候真的是赶车、上厕所、睡觉前都在看,拼命地看。

后来我才听说他是在贩卖知识焦虑,搞得我越来越焦虑,于是在看了四年以后我停下来了。我想休息一下,并且思考一下这四年到底得到了什么?

当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当抖音和快手用户增长达到饱和状态以后,那些喜欢阅读的人依然会喜欢阅读。同样,每年新进社会的人依然有一部分迫切地需要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有什么不好,至少能给底层上进的青年一些希望,也许并不会有什么用,但他就是一颗种子,会生根发芽的。且,慢慢地,随着认知升级,你会摒弃越来越不适合你的知识渠道,然后自己拼命去找更有用的知识。

我发现自己并不比喜欢偷偷刷抖音美腿小姐姐的二狗高尚多少。您喜欢,您随意。书籍、知识,最终是要引导你走向现实功利性的,否则读成一个书呆子,活在象牙塔里走不出来,还不是落人笑柄?

马云很忙,他从来不读书。高晓松给他推了5本书,一年到头也没读完。从功利的结果看,高晓松知识分子世家,读的书是马云的成百上千倍。但是,在具体的做事过程中,高晓松肯定不如马云,否则就连那点知识分子的骨气也被高晓松给丢了。

发狠的四年,看了1000多本书,我依然是云里雾里,感觉总差点什么,又说不出来,直到我遇到另外一个人。

四、任督二脉。

读书少容易愤怒,读书多容易困惑。

图片

比起金庸的武侠小说,男主掉进山洞学了九阳神功、独孤九剑以后就能独步江湖,我更喜欢周星驰的《功夫》。我明明学了如来神掌,想去惩恶扬善,却被狠狠揍了一顿。

17年的时候,有人给我推了欧教授的文集,我刚看了几篇,我感觉大不一样,然后花了一个月时间看完。现在回想起来,我碰到了自己的火云邪神,他帮我打通了任督二脉。

之前我看的书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什么出名看什么,亚马逊经典100,我至少买了80本。总之,好多学科我都买了几本经典的、入门级的来看。但看完以后,我无法将他们串起来。

都说知识是通的,可是我却无法融会贯通,依然处在绝望之谷。

图片

但我的知识框架已经搭建好了,4年的夜以继日并没有浪费。骨架是有了,就是没有血肉,我需要一个契机,需要名师帮我注入血与肉。

非常凑巧,也是运气,看了欧教授的九阳真经。

很多人看不懂欧教授,或者看了一些皮毛。因为他们没有搭建自己的框架体系。拿着九阴白骨爪就出去闯荡江湖,结果就是东施效颦。

还是以写文章举例,写文章不就是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嘛。如果你没有框架打底,没有知识量的积累,你很难把控整个文章的结构。

后台很多说我文笔不错,引人入胜。我看很多朋友也在写,可就是阅读量上不去。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我在写作以前做的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写作以前,我看了本书就想去和人分享,还经常写一些短篇。甚而有人以为我有病,叫我去看心理医生。如今,你看到金句频出,见解深刻,也不是我的自创,无非就是借鉴了经典书籍而已。

欧教授对我最大的帮助,是他更加深刻的思考底层逻辑,帮我把以前看书遇到的很多困惑给串起来了,我大概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思考,去解决我的困惑。

所谓打破一切,怀疑一切,追寻更底层的t-1逻辑?不就是你需要远超常人的知识积累嘛。欧教授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你去除伪知识,筛选出有用的逻辑和框架。

现如今我依然在学习,不过我已经很少买书了,一年也就不到10本,文章倒是一直在看(我都会分享到付费知识群)。

我依然有自己的知识盲区,但都是一些填补和扩展的工作。在框架之上,我想往哪个方向拓展一下,就会刻意去买几本来看看。每天坚持阅读文章,也能帮助我填补空隙。

五、结语。

图片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既有用也没用。

这话得两说,无论你用演绎法还是归纳法,实际上都是从经验到实践。你始终是借力用力,用自己的经验或者别人的经验,然后去推导世界的一个过程。思考、怀疑、辩驳都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

也就是说从你生到死都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小爸妈告诉你烧红的铁是烫的摸不得,你非要去摸,就是不相信权威、不相信经验,非要自己去试。这有什么错呢?总要自己去试一下,扩展认知很难受,然后再不断修正自己的路径。

父母、老师、社会、书籍,都只是帮助你减少试错的过程。毕竟人生短短几十年,时间有限,每个人都必须走捷径,每样东西都自己去试,你没有那么大的承担代价的能力。

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我认为是保上限,你可能暂时用不到,但是你得提前给自己做准备。因为人生它不是一条昂扬向上的直线。它很曲折,但是指不定哪天就会蹦出一个天大的难题,走过去前面就是一马平川,没过去,大不了从头来过。

可是,你得知道该怎么选呀?这时候才是书真正的用处,因为那些人曾经一定遇到过你遇到的同样的难题。在某种环境下,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又获得了怎样的结果。书到用时方恨少。

就是说,真正有价值的时刻,不是你发现了那个新东西,而是一个新现象看在你眼里,你发现和你以前理解的不太一样,你顺着这个不一样追下去,也许就能有重大收获。

我们读书也一样。不会读书的人,是把书当作山,自己去爬山。过程中关心的是,这座山我爬了多少。但会读书的人呢,是把自己当做山,用书来爬自己,关心的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被这本书改变了多少?

所以看书除了兴趣爱好以外,还取决于你对人生的定位。如果你决定得过且过、随波逐流,那你还看个毛的书?直接刷抖音呀。

那么万一,一辈子也用不到了?

放心,不会。很多经典的书对于你的人生是有指导意义的,比如《物种起源》比如米塞斯、罗斯巴德,甚至,初中的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书,你真的用心看过吗?

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就说一句,随着不断的积累,我发现它们对我的人生大有裨益,且我们深刻感知到那种进步。人总是不会做对自己毫无益处的事情。

六、最后的话。

唠叨了这么多,还是希望读者朋友们闲暇时间捧起书本。胡适不就说过:闲暇定终身,看一个人多大成就,就看他闲暇时间在干什么?你没事刷个抖音,你就能获得大长腿小姐姐,我是不信的。

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读书可以增进你对世界的理解,同时也会降低他人对你的容忍。

——————————————

番外:

我一般不推书单的,每个人应该自己去搭建知识框架,然后融会贯通。不过有些读者还是喜欢书单,把书单留在文末吧:

推几本入门级的好书吧:

1、《自私的基因》,人不过是基因的奴隶,不过看穿生活,依然热爱生活,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无非就是生存和延续,我很乐意接受上天的安排,上天安排的嘛,上天最大。

2、《物种起源》,了解时间对于生命的意义,在时间的长河里,大自然如此冷酷无情。此书与道教的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在思想上相得益彰。

3、《国富论》,惊为天人的开天辟地之作,全文没有什么废话,看完你才发现,经济学是最特么忽悠人的,市面上90%的经济学理论都错得离谱,如果看了错误的书特别是经济学错误的观点,比不看书的文盲带来的危害还要大。

后来,传承了亚当斯密的人就是门格儿、米赛斯、罗斯巴德等少数派。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一派经济学家就是非主流的小众团体。

他们才是传承者、守夜人。但是他们的大部头很晦涩,如果你有精力可以一读。

4、《欧神文集》……此处省略一千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