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燕将雏

 东营微文化_ 2023-03-14 发布于山东

摄影丨刘文明

春分第一候称“玄鸟至”,玄鸟至就是燕子来了。黄河尾闾有不少人知道世代相传的七十二物候历,五日一候,三候是一个节气,比如立春有三候,依次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渉负冰”。可能是古人注重修辞的缘故,物候的名称都有诗的韵味。
农历二月中旬是春分,这个节气刚到,燕子就从南方飞来,飞进河边人家垒窝育雏。从此,融融春光里,成双成对的燕子在河岸柳浪中衔泥掠水,河滩上耕耘的人们,时时能见到燕子那潇洒矫健的身姿,耳边常响着燕子那清丽明快的啼啭声。
河边人家的院落通风透光,是燕子栖息的自由天地,高高的宅基上几间大屋,东西两旁有偏房,前面一排篱笆,中间是个柴门,房屋的门窗上面,都有敞开的一个方框,叫做“睁眼子”,燕子就从这儿飞进飞出。每年九月九天气冷了,燕子都飞到南方去了,人们用一捆杆草堵起“睁眼子”,用白纸糊了窗棂。冬去春来,气候变暖,人们抽出草捆,撕掉窗棂上被风雪洇湿的纸片,扫净梁檩上的尘灰,等候燕子归来。
燕子飞入房中,掠进一阵清风,翅膀拍打着人的脸颊和头发,无所顾忌地上下翻飞,不住声地呢喃鸣啼,像絮絮地向人们诉说离别的思念和重逢的喜悦,又像是举行一个庆祝回归的舞会。人们眯缝了眼睛,仔细辨认燕子的身影,突然惊喜地叫出声来:“看啊,还是上年那一对!” 
燕子恋旧巢,隔了千山万水,依然能径直飞回老家,庄稼人把燕子进家看作一件很荣耀的事情,谁家有燕子垒窝,好像能证明这一家仁爱孝悌有德行,没做亏心事。没有燕子入驻的人家,在众人面前羞羞答答的,说话也像少了点底气一样。
燕子把窝垒到哪根檩条上,也透着一种神秘,有句谚语妇孺皆知:“一檩穷、二檩富、三檩开当铺。”人们深信,燕子是祥瑞的鸟儿。不能冒渎。自古以来,好像燕子与人有血缘关系似的,这样的认知,可能源于《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吧。
燕子找到旧巢,稍事修补,衔草垫窝,开始了新生活。没有旧巢的燕子分外忙碌,扑楞楞飞出去,急匆匆赶回来,轮番到河边衔泥掠草,像争分夺秒地搞一个大工程,为一个隆重的节日献礼一样。
乳白色的新巢终于建成了,看上去像一个汉白玉的浮雕。燕巢有好几种形状,有的像簸箕,有的像半边月亮,有的像细柳编织的小挎篓一样。
孵卵的燕子,好像也需要一个寂静的环境,一只静静地伏在窝里不动,另一只飞来时也不吱声。待到燕雏破壳而出,屋内才重新响起燕子的欢快叫声,两只燕子翅膀拍打着翅膀,在巢边不停地飞旋,像一对漂亮夫妻翩翩起舞一样。
燕雏喙沿嫩黄,扁平的嘴巴口裂很大,一听到振翅声,那光溜溜的身躯就抖动起来,张开大口露出粉红的口腔,吆吆地叫,好像在喊“先喂我,先喂我”。捕食回来的燕子,口里衔着几个黄绿色的小蚂蚱,攀在巢沿上竖直了身子,细心地观察一群小儿女的模样,慢慢地将食物依次放进大张着的燕雏口中。房前院内,不断闪现着燕子捕食的速疾身影,而燕雏们总是觉得填不饱肚子,在巢中不停地叫唤。
风雨天,外出捕食的燕子久久不归,一群小儿女嗷嗷待哺,蠕动着光滑的身子相互冲撞,一不留神,会有一只掉下地来。尽管屋高八尺,摔下来的小雏总是安然无恙,只是那短促的叫声让人心动。人们小心地用手把它托起,站在高凳上把它放回巢内。口衔飞虫的燕子,在雨中淋成“落汤鸡”模样,飞回来见了这种情况,忘不了在房中多兜一个圈子,向人表达自己的感激。
转眼到了炎热的夏天,第一窝燕雏翅膀硬了,飞到别处垒窝去了,又一窝燕雏破壳而出,大燕子更加忙碌。西北天上那黑压压的云团,一层盖一层地翻卷上来,很快遮蔽了整个天空,让四下里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时候的燕子大都贴着地皮飞,也有几只远出捕虫的燕子,在高空中盘旋,逆风往回返。
带着雨腥味的一阵狂风刮得天昏地暗,天上“刷”一道闪电,地动山摇的雷声就在头顶炸响,铜钱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在地上,不等回过神来,大雨就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有一只燕子在风雨中搏击,筋疲力尽,再也展不开矫健的翅膀,让大雨从高空中压下,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它衔食满嘴,坠地而亡。巢中的燕雏不知发生了变故,依然张开大嘴,吆吆不休。
风雨过后,只有一只燕子飞来。从此后,这个形单影只的燕子,为了满足胃口越来越大的儿女们,往来翻飞,项上的羽毛散乱,翅膀上的羽毛也顾不上梳理,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它失掉了亮丽的光泽,更显得孤独憔悴。
白露节气第二候是“玄鸟归”,秋收已过,田野上显得空旷寂寥。人们在满地秫秸上点火,燎去叶片,最后好捆成个儿搬运回家。这时候,一双双燕子,纷纷钻进火烟中衔秫秸灰,飞过黄河,飞往遥远的南国。人们说,今年长大的燕子,不衔上黑色的秫秸灰,是不能飞过长江的。

——选自散文集《跟着黄河走》

作者简介:

曲德胜,字任之,一九五〇年生于利津县南岭村。少小贫苦,而学文革,读书不成,务农十余载。一直喜好文学创作,写有不少散文小说,偶或见之报刊。而聪三年进北岭文化站,得闲辄读书写作。而立五年转干,参加《利津县文化志》编写,有《清代金石家李佐贤及其年表》等作品发表,不久调县政府办公室。不惑二年筹建中行利津支行,天命之年调东营。越五年内退,无所事事。疏于写作二十年,复击键码字,再雕章镂句。先后著散文集《跟着黄河走》、长篇小说《五家湾》,获黄河口文学奖。此后多年,对方志及谱牒常有研读,连续撰写《英贤辈出的李布政世家》《伟抱匡时赵长龄》等文,受各方关注,被聘为市政协文史专员、东营市作家协会顾问、《山东区域文化通览(东营卷)》副主编。自此写作不辍,多为文史随笔,作品皆存网络日志,搜新浪“微波龙鳞”博客可见。其中《“渠展之盐”说略》《鲁北沿海地区的明初移民》等文章在国内报刊发表后,对本地文史研究有一定影响。

《东营微文化》投稿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