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识,明理,求精,达变——温病学习小组开篇语

 医文杂谈 2023-03-14 发布于河南

入轩岐之域,登卢扁之堂,我辈杏林人习医之宏愿也。然医能生人,亦可杀人,譬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非术精心诚者,无以入其门而得其道也。是故清代名医叶天士谆谆告诫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自《难经》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之说,仲景《伤寒论》立方垂法却详于寒而略于温,部分医家从此立论,谓伤寒病概以囊括温病,伤寒法足以疗治温病,因而重伤寒而轻温病,喜用扶阳温散,忽视甘凉清润,误诊失治而杀人者不少矣,推其因则无外乎困于所识,固守其偏而宁失其全,未窥外感热病之全貌也。后侪之学不察,但道听途说,而不考其根源,究心医理,莽然弃温病于不学,置寒热于不顾,审证而不辨病,欲执一定之法以驭百病,岂能见病知源,决断于疑似,随手而取效耶?此实则持门户之见,步下工之后尘。识之不广者,源于寡学少思也;术之不精者,责之攀援捷径也。

考温病之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内经》以降,《伤寒》、《金匮》、《病源》等或释其成因,或析其病机,或言其症候,《千金》、《外台》等散载其治疗方剂,此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然未成温病诊治之体系。殆至明清,吴有性阐发温疫“疠气”、“邪伏膜原”说,余霖提出“邪留于胃,布散十二经”说并倡用石膏重剂治疗疫疹,叶桂创卫气营血辨证以阐发温热病之病机,薛雪著《湿热论》详述外感湿热病之证治,吴瑭创温病三焦辨证而融卫气营血辨证于其中,王士雄取“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而发挥暑、湿、火三气之辨证等,至此历经两千年之曲折(战国至清代),温病学说方渐至成熟,臻于完备而自成体系。

图片

民国之后,中医院校教育兴起,各家学说研究者习称上述医家为“温病学派”,以厘定其学说师承之源流。然人之生理,精神情志,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从来浑束为一,但因六淫之邪阴阳有别,人不慎感触之,或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吸受,由表入里,自上传下,或从阴化寒、化湿,或从阳化热、化燥,变证丛生,转归殊途,而病见不同,治有迥异,前者称之为伤寒,后者称之为温病,实则病源不同也。清代医家柯韵伯力倡“六经为百病立法说”,即是立足人体结构之一隅,卫气营血、三焦、脏腑等未尝不可钤百病焉。由是观之,辨病识证必先通晓其理,钻研经典、学习温病为必由之路,如此方能融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脏腑、形体官窍等于一炉,构建中医之完整生理病理观,“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是以同心学社成立温病学习小组,旨在聚同道以研究前贤学说,广其识,明其理,求之于精,通权达变,而施用于临证以应疾病之万变也。

张帅星,

2023年3月7日,

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