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有一种“哭灵人”,他们与死者非亲非故,一场丧事却要磕头400

 昵称29787755 2023-03-14 发布于福建
河南有一种“哭灵人”,他们与死者非亲非故,一场丧事却要磕头400次,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其实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
 
哭灵人这个行业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周朝开始,丧事就有了一整套完整且详细的流程,哭丧就成为了丧葬文化的重要部分。
 
古人认为哭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表达亲人去世的哀伤,表达活着的人对他们的缅怀。
 
哭丧贯穿整个葬礼,尤其是在出殡的时候,要求哭得越大声越好,因为旁人听到通天彻地的哭丧声,会认为这家人非常孝顺,若是哭丧声小,则会被认为这家人不孝,在古代社会被认为不孝可是一件大事。
 
正常人的哀恸情绪不会延续好几天还能大哭出声,并且身体素质的原因可能到了出殡时眼泪已经哭干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老祖宗的智慧就体现在这里,他们让哭丧成为了一种职业,因为并不是请来的人家中办丧事,所以将这一职业命名为哭灵人。
 
当时的人为了追求孝顺的美名,非常愿意花钱请哭灵人来为亡者哭丧,这些哭灵人不仅会哭得真情实意,在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死去时,还会用唱的形式描述他们的事迹,颇有让他们在荣耀中安息的做法。
 
所以从周朝开始,请哭灵人哭丧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哭灵人这一职业也就此流传至今。然而哭灵人既然与丧事沾边,自然会被其他人视为“不吉利”,哭灵人的社会地位一直都堪忧,洛阳偃师的武会霞正是如此。
 
自从武会霞成为哭灵人后,受了不少白眼,有一次她正在客户家中大哭,将死去的老人当成自己的母亲,嘴里念叨着一些老人的生平。回到家后,她就被迎面而来的母亲一顿骂。
 
“我又不是真的死了,你哭成这样做什么?你是在咒我死吗!”原来母亲抽空去了现场,看到了武会霞的哭丧,心中非常气愤,明明她活得好好的,为什么武会霞哭得像她死了一样!
 
武会霞只好和母亲解释如果自己不哭得真情实感一些,看起来非常的假,那样客户会不满意的。但母亲并不听武会霞解释,武会霞只好长叹一声去休息了。
 
除了母亲的不理解,亲戚朋友更是会专门来骂她“赚死人钱”,不少村里人也躲着她,在背后对她评头论足。
 
武会霞心中也苦,如果不是家中缺钱,她怎么会去当哭灵人。她原本只是普通的务农人,然而家中有四老要赡养,婆婆又瘫痪了,三个孩子还要上学,一大家子的经济压力都在武会霞夫妻二人身上,单靠务农赚来的钱根本不够。
 
机缘巧合下,武会霞了解到哭灵人这一职业,但那时的她并不了解中国的丧葬文化,她来当哭灵人只是因为能赚钱。
 
哭的丧事多了后,武会霞渐渐了解到哭灵人并不是跪在那里哭那么简单,感同身受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所以她在哭丧前需要客户说一些亡者的事情来让自己共情。随着武会霞哭得越来越好,她在哭灵人这一行当中也小有名气,不少人会专门指定她去哭丧。
 
武会霞这时候才专门去了解哭灵人的过往,她意识到这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这群一直被世俗用异样眼光打量的哭灵人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一个个亡者送行。
 
古代的哭灵人不仅会哭会喊,有的还会歌颂亡者的功绩,让生者记住亡者的贡献,这种就是常说的挽歌,那些会唱挽歌的哭灵人也往往更受欢迎。
 
如果放到现代,挽歌肯定不那么流行,但是唱哭这种形式还是能够使用的,为此武会霞专门想了一种新的哭丧方式——“歌仔戏”,它融合了挽歌的内涵,形式上又更让现在的人能够接受。
 
这种形式一出就受到了欢迎,周围人也渐渐意识到哭灵人只不过是一种职业,它与其他职业没有任何区别,渐渐地对武会霞的负面讨论和谩骂也消失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丧事则是亡者留在世上的最后一个仪式。
 
哭灵人的存在似乎也是一种为亡者的送行,人死如灯灭,但哭声能够让来悼念的人想起,亡者曾经的伟大或者平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