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最有名的十五首七绝,构思新奇,风格独特,每首都值得背诵

 自然田野 2023-03-14 发布于云南
原创2023-03-13 13:58·慢慢失忆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作于唐大中五年(851)秋,诗人时为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诗中描写了夜雨淅沥中巴山蜀水的萧瑟秋景,表现了诗人独居异地的凄楚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关于此诗的对象,一种说法是写给诗人已故的妻子王氏,因王氏去世后几个月诗人才得知死讯,故作“夜雨寄内”;另一种说法认为,长安在巴蜀北方,故此诗是写给诗人远在长安的朋友。

这是一首寄情于景的思乡诗,诗人以诗代信,通过描绘巴蜀之地绵绵不绝的秋雨表达了对妻子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你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但我还没办法确定日子。此时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已经涨满了整个池塘。前两句转述妻子的信件,盼望诗人早日归家。然而诗人归期不定,只能借深夜淅淅沥沥的秋雨表达自己的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无奈而令人悲伤。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和你一起在窗边剪烛长谈。等到那时,我再和你聊聊这巴山的绵绵夜雨吧。后两句为诗人想象的虚景,通过憧憬与亲人团聚的幸福画面,直抒胸臆表达不尽的相思之情,仿佛只有寄托将来的团聚,才能缓解现在的痛苦与哀愁。

全诗语言质朴,情真意切,虚实结合,反复出现的“巴山夜雨”烘托了诗人思乡心切的心境,夜雨连绵不绝也象征着诗人的愁绪久久不能平息,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妻子王氏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秋病故。是年秋冬之际,李商隐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前后凡五年。大中十年(856)冬,柳仲郢被命入朝,李商隐随柳氏返京。第二年春上抵达长安。

这首七绝是诗人悼亡妻子所作,借景抒情,抒发对妻子的深情思念,情感真挚,意境凄凉。

前两句“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赋予荷叶以生命力,当其萌芽时“春恨生”,当其衰亡时“秋恨成”,生与枯、“春恨生”与“秋恨成”形成两组对比,诗人通过荷叶生和荷叶枯喻指人生变化无常、生死由天,奠定了全诗哀伤忧愁的感情基调,也含蓄流露出诗人对妻子的无尽感怀。

“深知身在情长在”包含诗人与亡妻伉俪情深,我在,故我们的爱情长存,直抒心中情谊,足见诗人用情至深。“怅望江头江水声”,末句以眺望江景收束全诗,怅然若失的诗人见江水川流不息,回想起与发妻的相处时光如流水般飞逝而去,寓情于景,加深了痛失爱妻的悲伤愁绪。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表面是写嫦娥在月中的寂寞生活,实则借此表达诗人自己的伤感之情。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暗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猜测嫦娥大概会后悔偷吃了长生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寂寥清冷的碧海青天。“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此诗为李商隐所作七言小诗,借助司霜之女神青女与月中仙子嫦娥斗美比洁的假想,抒发个人怀抱。

“初闻征雁已无蝉”,开篇点明时令,刚能听到南飞大雁的鸣叫,蝉声已没不可闻,可知此时已是深秋。“百尺楼高水接天”,点明地点,是在高楼上赏月,楼上眺望水天相接,美不胜收。诗人写时写景,却意不在此,诗中主题是“霜月”,引出“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是传说中的霜神,素娥是传说中的月神,诗人借青女、素娥容颜互较,而喻霜、月之美不相上下。在寒夜之中,诗人在高楼上赏得“婵娟”之美,霜之冷与月之明交融,传达出清远高洁的气氛,霜月景色显得干净清新,不落俗套。

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前两句写环境背景,后两句想象、议论,自出机杼,别见新奇。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会昌二年(842)冬至会昌五年(845)冬这三年期间,李商隐因母丧而去官闲居永乐。在闲居期间,李商隐的生活十分地寂寞颓废,整日栽花植树,游山玩水,终日与酒为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咏诵花木景观的诗歌。

这首赏花诗别具一格,不循常理,通过描写醉酒独眠及深夜独醒的情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首句紧扣“醉”字来写,诗人既被醇香的美酒所醉,又为美丽的鲜花陶醉,作者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的醉态流露出一种陶醉满足之意。“不觉”二字,正传神地描绘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而不自知的情态。“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下两句写酒醒后夜半赏花,更显出对花之爱,同时与白天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客散酒醒,夜深人静,将美好的气氛转至凄凉与孤寂。在夜色朦胧之中,红烛摇曳,将凋谢的残花映照得更加浓艳,然而,席散人去伤感顿生,更添了一份迷惘与惆怅之情。“赏残花”也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和怜惜之情。整首诗围绕着花进行,表现了诗人爱花爱酒、随性自然的性格特征。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文宗大和八年(835),李商隐表叔崔戎病故,但是他旅行在外,住在一骆姓人家,因怀念崔雍、崔衮两位表兄弟而创作了这首诗。

首句“竹坞无尘水槛清”写翠竹、清水把亭子装饰得清雅幽静,当人进入其中就直接感受到远离尘嚣的恬淡。第二句“相思迢递隔重城”说自己所在之地与崔氏兄弟二人居住的长安相隔甚远,诗人的相思之情跃然纸上。后边两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人又从自己的想象中回到眼前景物,说秋日天空中氤氲绵绵,所以霜雪也来得晚了一些,只能看到满地残破的荷花,听着深夜簌簌的雨声,这枯荷、这雨声给我们一种残败之感,这正应了古人悲秋怀人的情感,然而也幸亏还有这样的荷花、这样的冷雨让自己这样一个在异地思念友人的旅客有了一些慰藉。

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是指代人写诗赠送他人。李商隐的《代赠》有两首,这是其中之一。从李商隐的既往作品来看,“代赠”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说辞,讲述的还是他自己的故事与情感。这首诗从一个女子的角度,讲述了她思念恋人的故事,情景交融、韵味无限。

春日的黄昏,她独上高楼,想看看恋人有没有回来,却又停住了脚步,不敢向前。是什么阻断了她望情郎的脚步呢?是出现了什么意外吗?原来,这女子突然想到了玉梯已经横断,心上人根本无法前来约会,真是让人忧愁万分。

天上的月亮好像早就预知了一切,月缺而不圆,人散而未聚。“欲望还休”,将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蕉心还未打开的芭蕉与未开花蕾的丁香,象征着不能见面的男子与女子,虽然不能相会,可心意终是相通的。春风乍起,黄昏日落,一对恋人分隔两地,哀愁无边、相思无限。

诗人借女子的口气,借缺月、芭蕉、丁香,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绪。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备受后人推崇,杨万里说“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如李义山……芭蕉二句”。这首诗的后两句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营造意境的首推之作,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后来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戴望舒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从这两句生发出来的。

为有

【唐】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此诗代少妇而写闺怨。主人公是一位与丈夫新婚不久的贵族少妇,因丈夫位高权重,要早起上朝,只能“辜负香衾”而生怨意。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的同时,也形成了追求功名利禄与享受夫妻恩爱时光的对立,饱含着对世俗荣华的讽刺,语出新奇,言外有意,发人深省。

开篇“为有”二字,既带出室内环境及人物,亦关照次句。“云屏”二字介绍闺房华贵的陈设,点明女子的身份。“无限娇”暗借汉武帝金屋藏娇事,以对主人公美丽的评价代替细节描绘,渲染神秘幽深的氛围。次句点出时令,冬去春来之际,气温上升,万物复苏,主人公偏生出“怕”之意,不合常理,十分矛盾,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三、四句渐渐揭示“怨”之缘由。“无端”二字呼应首句“为有”,写出主人公始料未及的心理,嫁给高官贵婿是多少人期盼的,可主人公似乎微微透出埋怨娇嗔的心理,虽解答了第二句的部分疑惑,却又设置了新的悬念。直至结尾诗人才和盘托出,原来是因为夫婿早朝而不能享受、贪恋床上的温馨而生怨怼。全诗一波三折,波澜有致,情、景、理融为一体。

端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此诗为李商隐幕游时所作。诗人远离家乡,思念妻子,因而写下此诗,抒发孤身在外的寂寥和愁绪。

“远书归梦两悠悠”,首句写诗人独自坐在家中,心中盼望着能有远方寄来的家信,哪怕能做一场归乡的梦也好。然而家信不来,梦境难寻,屋内只有诗人寂寥的叹息声。“悠悠”二字,留下了无尽的怅惘余味。

“只有空床敌素秋”,写深夜醒来的寂寞凄凉。诗人漂泊羁旅,没有儿女承欢膝下,也没有妻子闲话家常,只有一张小床抵挡这萧瑟肃杀的寒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目光所及,由室内转向室外,描写青苔红树,借景抒情,写尽了醒来后的愁思。“雨中寥落月中愁”,秋雨阴冷连绵,树叶苔藓被雨水打湿,树叶垂蔫,苔藓湿滑,秋日迷离清冷的氛围格外浓重,传达出诗人孤寂哀伤的心境。

本诗起笔写事,落笔写景,虚实结合,层层铺陈,将寓居他乡之清苦孤寂写得深切沉郁。

初食笋呈座中

【唐】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李商隐大和七年(833)落第后东游郑州、华州一带,华州刺史崔戎送他到南山读书。次年三月,作者随崔戎至兖州幕中,掌管章奏之事。此诗当是此时之作。

本诗借咏笋以自况,抒发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之感。前两句是诗人对新生竹笋的描写与评价,鲜嫩的竹壳包裹着清新的笋心,在於陵这个地方可是比黄金还要珍贵啊!既是对北方竹笋珍贵的表述,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座主器重的感激之情。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后两句从竹笋延伸开,展开议论,在现在的帝王之都里,海陆生鲜物产丰富,人们何必为了口腹之乐而采挖即将长成参天修竹的笋芽呢?想来一棵棵嫩笋都是怀着一颗颗壮志凌云的雄心啊。诗人使用了双关的手法,“凌云一寸心”借嫩笋来比喻年少的人有高远的志向,却往往遭到种种压制和摧残,升华了全诗的主题。

全诗哀怨缠绵而深情难已,诗人以嫩笋自比,虽胸怀大志,却空有“嫩箨香苞”的美质,而没有昂扬九霄的机会。此诗写于李商隐二十岁左右,正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时期,诗中却以哀怨之情充溢,这与李商隐的多愁善感不无关系。

寄令狐郎中

【唐】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该诗是作者于武宗会昌五年(845)秋闲居洛阳时回寄给在长安的旧友令狐绹的一首诗。令狐绹当时任右司郎中,所以题称“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前二句交代了自己与令狐郎中两地分离已经很久了,表达了对令狐郎中远远寄来一纸书信的感激之情。久别远隔,两地思念,正当自己闲居多病、秋雨寂寥之际,忽得故交寄书殷勤存问,自然会格外感到友谊的温暖。“迢迢”与“一纸”的对比,显出对方情意的深长和自己接读来书时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念之情。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后二句以“梁园旧客”对比“多病相如”,转写自己如今凄凉多病的景况,“休问”二字欲言又止,大有苦不堪言的情感蕴含其中,不言感慨,而感慨更深。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咏史诗,借贾谊怀才不遇的遭遇,寄托自身沉沦下僚的悲慨。贾谊被贬,早已成为诗人抒发个人不得志的常用典故,然而李商隐却将这一常典翻新,以文帝深夜召见贾谊这一细节着手,突出“问鬼神”的可悲、可笑、可叹,讽刺意味惊心动魄。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分别从侧面和正面赞美贾谊的才学,“宣室”可见文帝对贾谊的重视,“求”“访”极尽帝王求贤若渴之态,描绘出一幅帝王礼贤下士,君臣遇合的和谐场景。第三句“可怜”情绪为之一转,然仅设置悬念,却未直接道出“可怜”的原因,反而继续承一、二句,描写文帝在深夜不自觉将膝盖前移这一细节,渲染君臣相谈甚欢的场景,引而不发,情节跌宕波折。结句正中靶心,说明“可怜”之处,解答观者困惑。“不问苍生问鬼神”精练地概括汉文帝沉迷求仙问药、不思政事的特点,这也是许多封建统治者的生动写照,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亦是如此。看似讽汉,实则刺唐;看似怜贾,实则怜己。不禁让人有历史循环的哀叹。

瑶池‬

【唐】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穆天子传》中详细地记载了周穆王游见西王母事,李商隐从这一神话中汲取灵感,前两句虚构西王母推开窗户,却听见黄竹哀歌传来的情节,暗示周穆王已亡,营造哀伤的氛围;后两句借西王母的口吻反问,通过周穆王明明有可日行三万里的八骏,却迟迟不赴昆仑之约这一不符合常理的现象,引发人的思考,不言穆王已死而其死自明。联系首句,西王母推窗的举动实际上是期盼着周穆王的到来,但期待最终落空,由此揭示求仙长生实乃虚妄。

夕阳楼‬

【唐】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登高望远,乃历代文人热衷之事,“往往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心中烦闷也往往因眼前开阔之景一扫而尽,此诗却不尽然。虽也用生动的笔墨描绘高楼独立、柳暗花明、孤鸿高飞等阔大绚丽之景,但诗人因友人萧澣被贬,自己沉沦寂寥,前路黯淡,始终满怀心事,惴惴不安。

首两句倒装,“花明柳暗”应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极目远眺之时所见。但第二句于第三句“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可见构思精巧。“上尽重城更上楼”,已经“上尽重城”却还要“更上楼”,人的意志力和期待已经被一重重的高楼消磨殆尽,诗人的身心已是疲惫不堪。登楼远眺,柳暗花明,风光上佳。可诗人却没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情壮志,反而“绕天愁”,以美衬愁,更凸显诗人内心的愁苦凄凉。

而后两句,蕴藏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诗歌的情绪由“愁”转入凄婉。“欲问”与“不知”,一问一答,或者说是作者的自问自答。朋友即将被贬远行,诗人同情他的遭遇,不禁替他担心,一句“孤鸿向何处”,流露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真挚哀伤。可转念想到自己又何尝不是那孤鸿,漂泊无依,在夕阳西下之际独自而飞,只叹一声“身世自悠悠”。

板‬桥晓‬别‬

【唐】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诗人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借用神话传说,描写恋人在板桥离别的场景,笔法细腻而多情,充满瑰丽的奇幻色彩,以虚写实,在写离别的诗作中,别具一格。程梦星曰:“义山晓别,尤见情致。”

首句“回望高城落晓河”呼应诗题“晓别”,写原先高挂城头的银河,此时渐渐下垂、渐渐暗淡,天将破晓,依稀可见汴州城高楼。诗人抓住破晓时分朦胧迷离的景象,渲染萦绕在心头久久不散的离愁。“回望”二字一出,送别之依依不舍亦流泻而出。用“落”描摹黑夜与白天交替之际,逐渐天亮的过程,语出新奇,暗含离别的哀伤。提及“银河”,不免让人想到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银河已渐落,牛郎与织女将再度分别,正如正在道别的这对恋人。曾经,他们相伴在这汴州城;如今,他们却要分离,哪能不一步三回头。

“长亭窗户压微波”写在板桥送别时所见景象,透过窗可见窗下就是慢慢流淌、微微荡漾的波光。“压”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户与水波贴近的状态,暗喻离愁别绪如这脉脉水波,分别之人深感压抑。“微波”亦可指银河之波,营造仙境式的唯美氛围,呼应起句所营造的朦胧氛围。亭子四面环水,主人公满怀愁苦,景物与人,氛围与情感,融为一体。

“水仙欲上鲤鱼去”句,用仙人琴高乘鲤而去典故,写将要离开之人,融入神话传说的意境,宛若一体。琴高乘鲤而来,亦乘鲤而去,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蕴含着对离别的洒脱与旷达。而“欲上”则寄托着旷达中的不舍与留恋。是什么放慢了仙人离开的脚步?是挂念,是不舍,是爱情。想象奇趣,又贴合眼前送别之景。

结尾“一夜芙蓉红泪多”,镜头转换至送行者,时间由“晓”至“夜”,这个夜晚可能是破晓来临的前夜,更像是恋人离去之后,独坐帘幕的今夜。当静下来的时候,陡然面临独自的处境,悲伤、失落、思念等情绪一起涌上心头之后的情绪爆发。“红泪”化用薛灵芸典故,写女子如花美貌,即对恋人的思念与深情。“红泪”最像“血泪”,暗写相思让人泣血,形象瑰丽,似仙似鬼,突出这并非寻常离别,乃“晓别”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