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没有来书院门了,今日办完事,正好有时间,就沿书院门的青石板走走。 路两边,高大的槐树后面,红漆格子门半开着,大大小小的湖笔从门檐上面垂下来,后面是一张怡然自得的脸,表情似曾相识。 青石板的路面紧贴着鞋底,松动的地方发出清脆的乌乌声。泼墨山水挂在城墙的青砖墙上,斑驳的阳光洒在上面,随风轻轻抖动。 走在仿古的街道,各式牌匾楹联,琳琅满目的书画墨迹,规格齐全的文房四宝,品种繁多的民间工艺赏之不尽。 在这里,名人字画与业余作者竞相生辉,这里既有现声泼墨的作品,又有传世的精品展出;既有街头地摊,铺排出售,又有高雅之堂陈列标价。人物、山水、花鸟,应有尽有,书法作品争奇斗艳,凡爱好者人人皆可作画,也可卖画。 时光缓缓流过,像少年的爱情一样,热情纯粹,纯真快乐。一本书、一个院、一扇门、两个人,有古意,有诗意,浪漫而又温暖。 “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碑林博物馆、关中书院、宝庆寺华塔、于右任故居,青一色仿古建筑,青石铺砌的街道,古文化街书院门今日浓郁的文化色彩,映出了西安厚重的文化重量,书院门就这样飘散这历史的醇香。 千古茁壮着的碑林,既有古意又有诗意,碑石就像古琴上的弦撑。上边镂刻的很有讲究的碑文,就像古琴上洋溢出来的音子。 走在书院门,仿佛走近山水,与市嚣远;与异石古木近,与尘埃纷扰远;与钟鼎彝器书画古玩近,与世俗玩好远。这个方城的风流儒雅,博物好古之士往往留恋于此。书院门全称是仿古一条街,尽管有伤痕,但在今日之市井中,也算卓然不群了。 好多年前,儿子还在上小学,每周末带儿子到碑林少年宫学书法,我都会领着儿子一起走在这青石板上。 儿子当年书法学了近六年,拿到了六级证书,曾经在《长安报》上还登了两幅条款。 小妹的儿子受我孩子的影响也学习书法,坚持了二十多年的磨练,书法已写得不错!我儿子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因为要弹钢琴,学习任务又重,孩子不得不放弃了书法练习,实在可惜! 不过练习书法的六年,给他初中、高中办黑板报打下了基础,高中三年的班级黑板报都是他办的。大学毕业后在临汾学习时,他给培训班办的报刊受到培训部的表扬。 儿子在书院门学习书法过去二十年了,但当年的往事历历在目,儿子蹦蹦跳跳的身影如在昨日。不知当年教授儿子书法的王老师可身体健康? 我就喜欢书院门浸透墨香的路,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的气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