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心学史(先秦篇)

 易海圣峰 2023-03-14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先秦心学

先秦是中国心学的形成期,许多重要的心学概念都是出自这个时期,以儒家的孔孟荀三子为代表人物。除了几个重要的心学大家,道、墨、法等派别的著作,大都有些关于修心、攻心的言论,这也说明当时人们对内心的探索和认识已经有不少成果。

伏 羲

图片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认识自然和制造工具是两大基础。传说,伏羲正是中华文明摆脱蒙昧的象征。

伏羲,风姓,作为中华人文氏族,除了始画八卦,还有教民结绳,结网罟捕鱼兽,养牺牲充庖厨,制九针祛病魔,俪皮制定嫁娶礼仪,创制琴瑟等巨大功绩。文字和历法,也是源自八卦。《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蒙昧时期,人们对自然万物认识甚少,身处黑暗,危机四伏,内心充满纠结与不安。伏羲通过画八卦总结出自然规律,并把天地万物分为八大类,让自然事物能够被人心所把握,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后世的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伏羲的贡献,人们的内心随着生活安定下来,也随着文明逐渐摆脱蒙昧。

尧 舜

图片

尧舜,唐尧和虞舜的并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后世儒者的精神偶像,甚至成为圣人的代称。《易·系辞下》提及:“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唐尧心怀天下,在乱世中团结亲族,统一华夏诸族,有完善政治、治理水患、制定历法等大功绩。舜帝年轻时就因坚守孝道而闻名,在位期间任贤使能,百业兴旺,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誉为心学之源,也是道统心传,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这十六个字就是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天下百姓的重担、华夏文明的火种,系于一心,根本在于精神内核。

【后世评论】

《史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告子章句下》:“人皆可以为尧舜”

姬 昌

图片

姬昌,即周文王,商末周族领袖,实行仁政,被后世视为继尧舜禹之后的圣人、有德君王的楷模。周文王被困羑里城七年,期间推演《周易》出六十四卦,初步形成《周易》。《周易》是一部圣人顺应阴阳相生相克规律,说明变化义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经典,对于儒家宇宙观的构建、宋代理学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王守仁龙场悟道前也是效法周文王在龙场研究《周易》,从而获得三才之道的启发。

【后世评论】
《孟子·离娄章句下》:“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湛若水:“纯一不已,文王与天为一也,先天之学也。君子法之以自强不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后天之学也。先天者成象之谓,后天者效法之谓。”(《湛甘泉先生文集·新论》)
王守仁:“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意。望道未见,乃是真见。”(《传习录·陆澄录》)

孔 子

图片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论语》是儒家主要经典之一。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其中有积极和消极两条道德准则。积极的道德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的道德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心”字出现过六次,其中出自孔子之口有四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尧曰》)从这四段话可知,在孔子看来,从个人修养到治国理政,根本都在于一个“心”字。“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天下之民归心”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王守仁高徒王畿曾在《阳明先生年谱序》中指出:“(阳明)其说虽出于孟某氏,而端绪实原于孔子。”孔子说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盖有不知而作,我无是也”,是指“良知”没有具体知识而无所不知,从而与知识见闻之知不同。

【后世评论】
王充:“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论衡·本性篇》)
程颢:“至如孔子同,道如日月之明。”(《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陈献章:“惟我先圣孔子,道高如天,德厚如地,教化无穷如四时。”(《陈献章集卷一·襄阳府先圣庙记》)
王守仁:“吾夫子之道始之于存养慎独之微,而终于化育参赞之;行之于日用常行之间,而达之于国家天下之远。”(《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一》)
罗素:“中国之文化基于孔子之学说。”(《东西幸福观念论》)
井上靖:“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孔子》)

孟 子

图片

介绍心学的很多资料中,有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王守仁心学晚年主讲的“良知”二字,就是源自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授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与孔子并称“孔孟”。为了推行儒家的治国理念,孟子曾游说各国诸侯,直到六十多岁回到邹国之后就不再出游,专心教育和著述。被游说的国君表面上尊敬孟子,然而都没接受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天生有“四端”。四端即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没有这四种心,不能算作人,人应该把四端扩充,“四端”说不仅是孟子心学的核心,还作为思想源泉不断被后世儒者加以发挥。
据统计,《孟子》关于“心”的使用多达126次,除了“四心”说,还提出“心力”、“正心”、“尽心”、“养心”、“衡心”、“不动心”等概念。从本体到工夫,孟子对心的解读具有开创性,内容还十分丰富。

【孟子心学名言选】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庄 子

图片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一般被人们与老子并称“老庄”,不过有一种说法,说他其实是“一个不太正经的儒者”,无论怎样,庄子的心学在中国心学史上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后世人能够在庄子心学中获得放松、慰藉,以及艺术灵感。庄子早年就名声在外,不过由于崇尚自由,仅担任过宋国的地方漆园吏,曾拒绝过楚威王之聘。
与孔孟心学明显不一样,庄子心学关注的不是道德伦理,而是心灵境界,名为“逍遥”。我的精神逍遥于天地间,即游心。他有坐忘和心斋两大工夫。坐忘,指以静坐的姿态,忘却自己的形体与感官,摆脱肉体束缚,而使内心与大道融通为一。心斋,即内心的斋戒,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荀 子

图片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晚年著述授徒,清人汪中在《荀卿子通论》说到:“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荀子是和孟子并列的战国时期儒家两大学派代表,被人们并称为“孟荀”。王守仁认为:“孟子说性,直从源头上说来,亦是说个大概如此;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两位大儒一主性善一主性恶,教人向善却是一致的。荀子说性、教人向善,则是归于养心。《荀子》说心比《孟子》更多,提出“奸心”、“利心”、“诈心”、“民心”、“善心”、“圣心备”、“用心一”等概念,涉及心的运用和扭曲。

【荀子心学名言选】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
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于虑亦然。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
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曰: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见;其物也杂博,其情之至也不贰。
心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主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