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证明毛主席的伟大:他们曾和主席手足情深,为何后来渐行渐远

 中医360 2023-03-14 发布于山东
GIF

文|香洁知识局

编辑|香洁知识局

前言

回望中国近百年历史,似乎在每一次国家的重大转折中,都有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毛主席。

在毛主席时代,涌现出了无数的先贤前辈和革命战士,这其中不乏有与毛主席情同手足的革命战友。

他们曾经与毛主席亲密无间,后来却渐行渐远、形同陌路,最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那么,那些曾经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分道扬镳的人究竟有哪些?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渐行渐远?

陈独秀

要说毛主席和陈独秀之间的渊源,还要从《新青年》开始说起了。

当时,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与此同时,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也正式面向社会出版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则是担任报刊的主笔。

那时的陈独秀对于毛泽东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偶像般的存在。在毛泽东心里,陈独秀不仅果敢勇毅,还敢于和封建旧势力作斗争,他的心里对陈独秀充满了崇拜之情。

为了能拉近和偶像的关系,在导师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虽然没能亲眼见到陈独秀,但毛泽东凭借这篇文章,在陈独秀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毕业后,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来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起了管理员一职。

对于这份工作,毛泽东非常喜欢。虽然工作内容简单,但对于从小就喜欢读书的毛泽东来说,北大图书馆无异于就是他的精神食粮。

来到图书馆工作后,毛泽东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不分白天黑夜的读书,甚至整宿整宿的住在图书馆内。

毛泽东这样废寝忘食的读书,渐渐引起了馆长李大钊的注意,李大钊对于这个如此热爱读书的青年产生了好奇。

经过一番打听,李大钊了解到,原来这个为了读书整天不睡觉的青年,就是杨昌济老师推荐过来的湖南青年毛泽东!

之后,李大钊主动约见了毛泽东。在两个人简短的交流之后,李大钊对这个爱读书的青年十分欣赏。他还曾说,即便是放眼整个北大,都找不出第二个像毛泽东这样热爱读书的人了。

之后,他向陈独秀推荐了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李大钊告诉陈独秀,毛泽东这个青年非常的优秀,思想也很进步。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毛泽东和陈独秀才算是真正有了联系。

其实早在毛主席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后,陈独秀就记住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先进青年,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见面。此次二人相见,颇有一番相见恨晚的感觉。

1920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共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后,毛泽东收到陈独秀的来信,邀请他到上海去商量建党事宜。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随即在湖南展开了建党工作。从此,毛泽东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陈独秀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存在,建党工作开展之后,两人开始共同并肩作战。

能和自己的偶像一起工作,毛主席心里自然十分开心,工作起来也格外努力。不过,这个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两人在思想上就产生了分歧。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队前往井冈山根据地,展开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策略。

对于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共产国际非常支持,他们非常欣赏毛泽东的远见。共产国际认为,毛泽东的这一策略,才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

1929年7月,张学良试图武力收回被苏联夺走的中东铁路路权。陈独秀收到这一情报后,第一时间向党中央提出建议。

陈独秀认为,以“武装保护苏联”作为游行口号并不合适,他建议把宣传矛头指向国民政府的误国政策。

之后,他在上海宣传托洛茨基思想,并再次给党中央写信,结果遭到中央的反对。不久后,因为种种原因,陈独秀被中共中央取消了在党内的所有职务。

而另一边的毛泽东在这几年里也经受了颇多的考验,甚至一度跌入低谷。但好在,他不曾向命运低头,而是在困境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终于,机会来了。

遵义会议上,在周恩来总理的强烈推荐下,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之后,毛泽东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

此时的毛泽东和陈独秀,在思想上的分歧已经越来越大,毛泽东始终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国内情况相结合,才是中国最好的出路。后来,毛泽东便也不再追随陈独秀的脚步了。

而另一边的陈独秀,于1929年被开除党籍,彻底与毛泽东分道扬镳,两人之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了。

七七事变后,毛泽东曾经邀请过陈独秀回到党内工作,但同时有一个要求,就是要陈独秀写一封检讨书。

陈独秀性格倔强,他说,重回党内是他的愿望,但检讨书却是不可能的,之后婉言拒绝了邀请。

不过虽是如此,陈独秀也是一心为了国家着想,从来没有做过对国家不利的事情。他也支持并且理解毛泽东,只是两人的心渐行渐远了。

1942年,陈独秀病逝于重庆一处简陋的民宿里。陈独秀逝世后,毛泽东曾多次关照陈独秀的后人,虽然后来两人渐行渐远,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陈独秀曾经对他的帮助。

后来,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新中国成立。历史证明,毛泽东是正确和伟大的。

胡适

除了陈独秀外,同一时期,还有一位与毛泽东亦师亦友,后来却渐行渐远的人,那就是胡适。

胡适和毛泽东,一位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引领时代;一位是新中国的领袖,开创了历史。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期间,先是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在这二人的引荐下,毛泽东又见到了胡适和邵飘萍等北大著名导师,他们在毛泽东日后的成长中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当时,毛泽东也很崇拜胡适先生,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去听胡适先生的课,与胡适一起探讨问题。

由于年纪相仿,毛泽东与胡适很快就熟识起来,对于毛泽东来说,胡适也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存在。

毛泽东的学习能力也很快,在北大的这段时间,为毛泽东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巨大的基础。

后来,因为母亲病重,毛泽东不得不离开北大回到了湖南。

在离开北大之前,毛泽东还专门去见了胡适先生,表达了自己的不舍之情,也是与胡适先生辞别。胡适对于毛泽东的离开也分外不舍,还用自己的所学所见,对毛泽东做出了指点。

可见,对于当时两人来说,彼此都有着共同的救国志向,以及深厚的革命友谊。

回到湖南后,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新思想。为此,胡适还专门写了文章赞赏他。

作为当时的大文豪,能得到胡适的点评,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殊荣了,更别说是得到胡适的亲笔赞赏了。这对于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毛泽东来说,是一个相当有力的支持和鼓励。

可即便此前两人如此要好,随着中国局势的不断发展,两人渐渐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观点,关系也逐渐变得疏离起来。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没有了日本这个外部因素的影响,国内国共两党的关系成了当前最大的问题。

毛泽东希望胡适能支持中国共产党,还专门请胡适在延安的好友向其传话问好。

为此,胡适也给予了回应,他发电报回复,说自己还是希望中国能够实行两党制。

两人的想法出现了分歧,政治思想也大相径庭,之后,毛泽东和胡适的关系逐渐走向冰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用行动和事实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胡适随着国民党一起到了台湾,之后又去了美国。

后来,曾经有记者采访毛泽东,问他作为毛泽东的老师,是怎么看待毛泽东这个人的。

面对到记者的提问,胡适愣了一下,之后对着记者说道:“我不是他的老师,以毛泽东当时的水平是考不上北大的,他只是北大的图书管理员。”

没人知道胡适当时内心究竟是什么想法,或许,他只是作为学者做出的一个不带感情的评价,又或者,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不想也不能再与毛泽东有更多的联系了。

胡适与毛泽东的这段情谊,此后也只能深埋在心底了。

萧子升

在陈独秀和胡适之前,毛泽东还有一个同窗好友,萧子升。

1910年,毛泽东离开家乡,前往湘乡的东山学堂读书。也就是在这里,他第一次认识了萧子升。

当时,毛泽东来到学校宿舍,一进门就看到萧子升收拾了一堆旧报纸,正准备当作垃圾扔掉。毛泽东没见过这种报纸,对此非常好奇,便上前询问这些都是什么。

萧子升奇怪的看着毛泽东,告诉他,这些都是报纸。听到萧子升这样说,毛泽东更好奇了,接着问:“报纸是什么?”

萧子升也没有厌烦,向毛泽东解释说,报纸可以记载新闻,如果外面发生了什么大事,就会在报纸上面刊登出来。

听到萧子升这样说,毛泽东十分激动,他拿起来报纸,请萧子升将这些本要扔掉的报纸送给自己。

之后,毛泽东仅用了一个晚上,就把那些旧报纸全都看完了一遍,这也让萧子升对他非常的敬佩。很快,两人便成为了好朋友。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萧子升考上了长沙的学校。离开前,他找到毛泽东,告诉他自己将会在长沙等他,希望他也能尽快考到长沙的学校来。

之后,毛泽东开始更加努力的学习,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本来2年才能学完的课程。之后,他顺利考入了人长沙的学校,和萧子升一起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

在湖南一师,两人同为导师杨昌济的学生,在杨昌济的指导下,毛泽东和萧子升常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两人的感情也愈加深厚。

1915年,萧子升从湖南第一师范顺利毕业,而毛泽东仍然留在这里求学。虽然两人的距离远了,但这并没有中断他们的联系。

从两人保留下来的信件中可以看到,光是1916年夏季,两人之间往来的信件就有13封。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在信中,两人经常讨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心得理念,萧子升还把自家祖传的经史子集赠给了毛泽东。

萧子升的这一行为让毛泽东大为感动,但这份礼物太贵重了,毛泽东不能贸然收下。于是,毛泽东婉拒了这份好意,并写信说明了自己不能接受这份厚礼的原因。

1917年,毛泽东和萧子升趁着暑假,到各个乡镇穷游,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跨越了很多山河,却没有感到一丝疲惫。

在这个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的年代,他们明白,中国必须要彻底觉醒才能改变目前这一困境,两人都想找寻到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

但随着时局的不断发展,两人对社会局势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见解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念。

后来,两人的观念差异愈发明显。在一次讨论中,萧子升表示,不认可牺牲少数人以成全多数人,他主张温和的革命,以教育作为工具的革命。

而毛泽东则是表示,只靠教育是不行的,主张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两人的想法完全背离。

到了1921年,两人在长沙开会讨论时,再次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当时,讨论的主题时如何改造中国。讨论会上,毛泽东很生气的让萧子升去穿长袍马褂去。

讨论到最后,两人谁也没有说服谁,众人不欢而散。后来,萧子升退出政坛,远走乌拉圭,两人便再也没有见过。

而毛泽东则是坚持自己的理念,坚持以革命救中国。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新中国在万民期待中成立,而毛泽东也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领袖。

结语

其实,回望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在毛主席时代中,有不少人都曾经反对过毛主席的思想和理念。但是,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那些人渐渐的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实事求是的说,在革命年代,一切都是未知,全靠先辈们一点一点的摸索前行,至于谁对谁错,在当时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但多年过去,历史终究证明,毛主席是正确且伟大的,他带着全国人民,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解放了全中国。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毛主席不仅带领着中国人民找打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而且,他的理论和思想,也帮助中国人民过上了富强民主的生活。

那些最后和毛主席渐行渐远的人,究竟是对是错,也只有让历史去证明了。

无论如何,对于新中国来说,毛主席都是时代的伟人。我们感谢他,在中国风雨飘摇之际,勇敢的站了出来,为新中国的发展寻找到了出路。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正确领路人。生活在新中国的阳光下,我们将永远感谢毛主席,感谢中国共产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