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鲁治河与贾鲁河(上)

 黄家小3爷 2023-03-14 发布于北京

禹王台水德祠内奉祀的38位治水名人中,只有战国的史起、元代的贾鲁与清代的林则徐3人有塑像。其中贾鲁的塑像居中,可见贾鲁的历史地位多么重要。

贾鲁治河在治黄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他名字命名的贾鲁河就在古城开封西边向南奔流,至今仍然发挥着水利灌溉的作用。

贾鲁(1297年~1353年),元朝河东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人,字友恒,元代著名河防大臣,也是一位在治理黄河方面卓有成效的水利专家。幼年时,贾鲁便聪慧好学、志向远大,长大后博学多才、谋略过人。他曾担任过儒学教授、潞城县尹、户部主事,还参与过《宋史》的编修,后又担任监察御史、工部郎中、行水督监等职。他领导数十万人治理了黄河下游水患,同时疏浚了豫东地区的“小黄河”(上游称惠民渠,下游称汴水)。河南民间为感恩贾鲁,将这条河叫做“贾鲁河”。

“贾鲁治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我们正本清源,还原一个真实的贾鲁。

临危受命,提出“治河二策”

《元史·河渠志》记载,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今山东曹县西北)。六月,又北决金堤”,黄河中下游豫东、鲁西南、皖北沿河州县“皆罹水患,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汹涌的洪水奔腾而出,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县、沛县、定陶、楚丘、成武、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州县一片汪洋,乡村成为水乡泽国,庐舍漂没、禾稼不收。老弱死于沟壑,壮者流离四方,广大人民遭受了一次浩劫。

黄河决口泛滥的消息传到京城大都后,顺帝十分震惊,除督饬大臣访求治河方略外, 丞相脱脱特派工部尚书成遵、大司农秃鲁、工部郎中贾鲁等人到实地考察,查清黄河泛滥情况,提出救灾治河意见。

“自济、濮、汴梁、大名,行数千里,掘井以量地之高下,测岸以究水之浅深,遍阅史籍,博采舆论。”贾鲁和成遵等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准备工作,但得出的结论却完全相反。

成遵等人认为:“河之故道,断不可复,且言山东连歉,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众于此地,恐他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并说:“腕可断,议不可易。”

成遵等人只是告诉朝廷,河不能治,但是对于怎么解决事关政权存亡的航运、盐场等问题,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而贾鲁则“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上疏陈述对治黄形势的看法,认为河必须要治,而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

顺帝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下诏,正式启动治河工程。

贾鲁受命后,风餐露宿、日夜跋涉,往来数千里,对河南、山东及以下黄河河道的地形地貌、洪水泛滥的方向流势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向朝廷提出两个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制止洪水横流,把水灾缩小在一定范围之内;二是疏塞并举,挽河东南行,使黄河恢复故道,仍然由归德(今河南商丘)、徐州南流汇淮河入海。疏上后,因为群臣意见不一,皇帝下不了治河决心,堵口治河的事被搁置下来。贾鲁不久被调任右司郎中,改做其他工作去了。

疏塞并举复故道

至正九年(1349年)冬,脱脱重任丞相后,主张治理黄河,平息水患,力劝顺帝下治河决心。

经过一年的酝酿,至正十一年(1351年)春,在顺帝的支持下,脱脱召集群臣对治理黄河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贾鲁看到丞相的态度很坚决,符合自己的一贯主张,乃将几年前的考察情况和建议原原本本提了出来。他坚定地说:“河必当治。”脱脱听后十分赞赏,认为贾鲁恢复故道的建议和所提的措施是可行的,于是不顾工部尚书成遵的反对和阻挠,报请顺帝批准。顺帝于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下诏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调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十三路民工十五万人,发庐州等戍十八翼军二万人,开始实施历史上少有的治河工程。

贾鲁治河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整治旧河道,疏浚减水河

贾鲁深深懂得要使泛滥横流七年之久的黄河水重回已经淤高的故道,必须从整治白茅、黄陵岗以下淤积特别严重的河段开始。根据自己对河势地形的测量调查,贾鲁决定采取疏浚旧河道与开挖减水河同时并进的方法。一方面从黄陵岗起,先开20里长的新河,至刘庄接入故道;然后从刘庄起疏浚故道淤积102里,到达专固;再从专固以下开新河8里至黄固,从黄固疏浚故道51里到归德府的哈只口。所有疏浚和新开的河道都要求达到一定的宽度和深度,从而为洪水顺利通过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他又动员民工从凹里起疏浚和开挖减水河90余里,当特大洪水发生时从这里分泄一部分洪水,以保证黄河防洪的安全。

二、筑塞小口,培修堤防

在整治故道、开挖新河的同时,贾鲁还十分注意故道堤防的恢复和建设。黄河决口泛滥的7年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长期破坏,故道堤防已经残破不堪。除较大的专固缺口和凹里减水河南岸四处豁口外,从归德府哈只口至州路300多里间就有大小缺口107处之多。贾鲁根据“先堵小口,后堵大口”的原则,对这些缺口一一进行堵塞。此外,又大修了砀山以上北岸黄河大堤250余里,并在重要的缺口前修了几道重堤,建了龙尾大埽,使堤防抗御洪水的能力大大提高。

三、堵塞黄陵口,挽河回归故道

堵塞黄陵岗对岸的白茅决口是这次治河的关键性一步,贾鲁全力以赴领导了这一工程。他在口门附近组织力量修了总长26里的剌水大堤三道,用以减弱口门水流,在南北两岸分别修了“长九里百六十步”和“长十里四十一步”的截河大提,以拦截河流。同时,他还征集远至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和京畿一带的著名埽工,在口门东西筑造与大堤平行的庞大埽体。到8月29日汛期尚未过去时,大部分工程已先后竣工,故道开始通水。不过,由于口门仍然“广达四百余步,中流深三丈余”“北岸西、中剌水及截河三堤犹短”,疏浚力量不足,十分之八的水量仍走决河。此时如不设法抢堵决口,水有全部涌入决河、故道重新淤塞的可能。

面对这种局面,贾鲁乃“精思障水入故河之方”,毅然采取沉船筑堤的办法,以加强剌水和截河大堤的疏浚能力。9月7日,贾鲁在决口上首逆流排大船27艘,用大麻绳和竹缆连接,将数船紧紧系在一起,组成方舟,依次排列,一面抛大铁锚于上流,固定船位,一面用长数百丈的大绳将船拴于岸边木桩之上,不使其摆动。接着,在船舱中“略铺散草,满贮小石”,上钉合子板,板上做埽数层。然后每船选择机警能干的水工二人,手执斧凿分别立于船头船尾,听到岸上鼓鸣,一齐凿船使之下沉。待船入水后,在船上加高埽体,在船后筑草埽三道,形成一道坚强的“船堤”,逼水南注故道。最后,在口门处下二丈高的大埽“或四或五”,进行堵口。这时,口门处“流峻若自天降”,激浪喧腾,不断出现“势撼埽基,陷裂欹倾”的险情。

等到最后合龙时,洪水水势暴涨,船基撼动,“观者股栗,众议腾沸,以为难合”,贾鲁却“深色不动”。作为现场最高指挥官,此时他完美体现了“临大事而不乱”的行事风范。贾鲁对施工人员“日加奖谕,辞旨恳切,众皆感激赴工”。

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在贾鲁的领导下,至关重要的堵口合龙工作顺利完成,使黄河回归故道,东南流汇淮河入海,平息了多年水患。

宰相脱脱的行事果断和贾鲁的执行力的确让人佩服。仅用18天,在汴梁(今开封)一带集结农民工15万人,为了防止民工与盗匪勾结作乱,还从庐州(今安徽合肥)抽调军人2万维护现场秩序。在雨季到来之前,全部完成河道疏浚工作;8月,将改道的黄河水重新引回故河道:9月,漕运恢复,“舟楫通行”;10月,沿岸补筑、新修堤防全部完成。

自此,黄河自黄陵岗以东河道改在徐州汇入泗水,重新“东流入海”。

亲历整个过程的贾鲁,对治水之法深有感慨:“水土之功,视土工之功为难;中流之功,视河滨之功为难;决河口视中流又难;北岸之功视南岸为难。”为解决这四难,在治河实践中,他总结出独特的“用物之效”:“草虽至柔,柔能狎水,水渍之生泥,泥与草并,力重如碇。然维持夹辅,缆索之功实多。”古时没有钢筋水泥,只有柴草、木桩、土石、铁索、竹缆,但就是利用这些原始之物,贾鲁于风雨飘摇之际、洪水滔天之时,实现了对黄河的成功治理。

治理黄河的任务完成以后,贾鲁绘制了一幅《河平图》呈给皇帝。顺帝十分高兴,将其官升一级,授予其荣禄大夫(从一品)、集贤大学士,并命元朝大文学家欧阳玄撰《河平碑》,以表彰贾鲁此次治河功绩,并宣付史馆,载于史册,以名垂千古。贾鲁先臣三代被赐以尊号,可见褒赏的优渥。

贾鲁这次治河堵口仅仅用了六七个月,工期既短,又坚持汛期堵口,这在我国治黄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贾鲁不失为一个敢于战胜洪水、敢于技术创新的治河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