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鲁河的开凿与周家口的兴起 | 豫史

 豫史 2018-09-17

现在的贾鲁河指源于密县、荥阳的京、须、索等水,汇合后经郑州北,穿中牟,过尉氏、扶沟、西华,在周口市入颖水,因由元末贾鲁所豌修,故名贾鲁河。

贾鲁是元末山西高平县人,年幼即胸怀大志,聪慧过人,勤奋好学;长大成人后办事严谨,谋略过人,是历史上有名的水利专家,曾官拜荣禄大夫、集贤殿大学士、中书左丞。

金、元两代河患最多。元建国80年中,较大的水灾就有六七十次。大德年间,甚至无岁无之”①。黄河在河南境内决口更为频繁,有时可同时决口15处之多,所以河南地区受灾最重,许多州县的田地村庄被淹没,使得豫南、豫东一带一片荒凉,人烟断绝。

13445月,开封东北一带连降大雨20多天,平地水深荒凉,人烟断绝二尺多,黄水暴涨,先冲垮了曹县的白茅堤,后又冲决了金堤。河水咆哮,波浪涛天,一泻千里,鲁西南诸县皆遭水灾,人运河也遭侵民流离失所,作为当时南粮北调的漕运主干害。灾情涉及国计民生,元朝统治者们感到情况十分严重,不得不让贾鲁考察黄河,寻求治河方略。贾鲁怀着高度的责任感,不辞劳苦沿着黄河两岸往返几千里,对地理形势、河防水情反复勘察,将一些关键问题摸得十分准确,并详细地绘制了河道形势图,提出了有名的治河策略:第一,修筑黄河北岸堤防,制止洪水泛滥。第二,堵塞黄河北岸的决口,疏浚南部河道,塞疏并举,挽河水东行回到故道。

贾鲁辛苦勘察,精思设想,提出的治河策略和具体施工方案得不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治河一事一拖再拖,不见行动1349年,脱脱当丞相,立志修治黄河。他在一次治河讨论会上表示:自古以来,把河患比喻为最难治的疾病,今天我定把这个疾病根除。但参加会议的多数大臣议论纷纷,意见不唯有贾鲁坚决主张治河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脱脱支持贾鲁的意见,采纳他提的第二个治河方案,并决定由贾鲁负责实施这项工作。

13514月,元顺帝正式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调拨河北、河南民工15万、士兵两万人参与治河。贾鲁接到任务后,立即走马上任,当月破土开工,首先疏通了从黄陵岗(今河南封丘县黄岗集)经商丘哈只口到杨柳村280里被堵塞的黄河故道,其中包括不少新开的河段;其次是堵塞决口,培养堤防。贾鲁一方面本着先堵小口,后堵大口的原则堵塞了从商丘哈之口到徐州300多里地段内170多处决口方面又培修北岸250多里长的堤防。完成这些工程共花去另了5个月时间。

堵塞白茅口门(最大的决口)挽河水回归故道是整个治河工程最关键的步骤,也是最后一个战役。这个决口南北宽400 多步,水深3丈多,黄河水8/10是从这里冲溃而出,水势很大。这时正赶上秋季多雨,水势上涨,汹涌湍急,很难堵合。贾鲁经过深思熟虑,决心采用沉石船筑堤之法堵塞决口。他首先用粗麻索、竹缆把27只装满石子和杂草的大船紧紧地连在一起,在上游用铁锚及竹垣紧系诸船,并将其固定在决口方位(上方),以敲锣击鼓为号,同一时间迅速沉船,堵着决口,又立即在沉船上方加高草埽,最后在决口处下两丈高的大埽压着,终于使决口合拢。

贾鲁治河不是普遍施工,而是分段治理。他所疏浚的东段河道(以上所述的治理工程)古代称为贾鲁河,现今已废弃湮没,成为历史的遗迹。今之贾鲁河是当初贾鲁治河的同时对南段河道治理的产物。原来河南省西部京()、须()、索() 等几条小河,古代称为济渎(黄河的分支),有时北注黄河,有时成为汴河的上源。元代黄河夺汴()、蔡(),宋代的汴水、蔡河淤塞。而这些河水多注入黄河。有时也向东南方向漫流,使河南因水系不畅,沼泽很多。贾鲁既要挽河(黄河)东流,自然须把那些小河注入黄河的河口堵塞,免得使黄水倒灌成灾;同时又为那些河水别谋出路,免得积涝侵蚀黄河的堤角,造成河堤内溃。于是他利用宋时的汴水上游和西蔡河的些故道加以疏浚挑挖,辟为一条新河。始通朱仙镇,后会颍水入淮,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那条水道——贾鲁河。

清初,贾鲁河对河南的漕运曾起过很大作用,它导河南西部、中部诸水畅泄颍淮,遇涝不灾,使两岸各县获得漕运之利,其上游的京水镇,须水镇都是因贾鲁河流经而形成的集镇,至于全国四大名镇(自明中叶起,与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北汉口镇合称)之一的朱仙镇,更是因为它是贾鲁河漕运终点而繁荣昌盛,负有盛名。当时朱仙镇南北长12里,东西宽5 里,人口曾达20万。在乾嘉之前,朱仙镇河段水深宽广,舟根如林,经常有3000艘来往船只停泊在这里。东南各省的丝、茶、米、糖、杂货沿贾鲁河源源而来,散销郑、汴及华北各地。从朱仙镇到开封45里,行旅客商昼夜不断,镇中货物堆积如山。由此可见,贾鲁河在南北交通中的重要地位。清中期以后,由于黄河屡次在中牟附近决口,黄水入侵贾鲁河,致使贾鲁河淤塞,水流不畅;遇涝便灾,周家口以北水道渐不通航,于是周家口日趋繁华,便取代了朱仙镇的地位。

周家口,现名周口市,在河南省东南部,位于沙河、颖河贾鲁河汇合处。三条河流以西、北方向逶迤而来,波光粼粼,形似抖动着的彩带。沙河横穿市区,其枢纽大闸横空出世,巍峨壮观;两岸大楼对峙,毗接林立。市内扩建的马路纵横交错,宽广平坦,商厦店铺货物丰盈,商业网点星罗棋布,集贸市场人群接踵擦肩,沙河两岸垂柳依依,景色秀丽,美不胜收。六座横垮贾鲁河、沙河的大桥联接着三岸交通,构成了通往豫东、豫北、豫西的交通枢纽,真不愧为豫南工商业一颗明珠。

周家口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规模,共经历了600多个春秋早在明朝初年,这里还是不毛之地,由于此地处在三河交汇处,交通便利,附近的农民为了交换生产和生活必需品,便在沙河北岸盖房建屋,形成了自然墟集(双日集),名为水宁集随着集市的逐渐兴旺,其规模不断扩大,后来延伸到淮宁(今淮阳县)境,隶属商水、淮宁二县分治。水乐年间(1403~142 ),沙河南岸子午街(今老街)一带、也发展成一个集市(单日集),由于水宁集和子午街之间有沙河相隔,货物交流不便,只得在子午街处开辟一个埠口,以沟通两地的交通。因为负责摆渡的船户姓周,便把此埠口取名为周家埠口,简称周家口。

贾鲁河由此与沙河汇流后,水深河宽,帆樯如织,舟楫可达朱仙镇,周家口成为交通枢纽,南北货物的转运之地。江、浙、皖、赣的糖、米、纸、盐、磁()、竹、丝、茶在这里堆积如山,然后销散陈州各县及开封、郑州,远者可达黄河以北诸地,其航运事业空前发展。来此定居者络绎不绝,四周的商贩亦多迁入。于是,沿河三岸形成了居民商业区,又因贸易市场分居临河三岸,形成鼎足之势,且异常繁荣,故被称为小武汉。万历年间(1573~1619),周家口已略具规模了。

清初,许多外省客商来周家口经商,附近农产品也多在这里交易,市场扩大,行业增多,原有埠口已不能满足物资转运及往来旅客的需要。于是又开辟了大小渡口,上、下济渡口,新渡口等。周家口日趋繁华,不仅东南各省货物由淮转颕,至周家口转销各地,而且附近其他地方的土特产品也荟萃于此,三河沿岸,客商云集,人流熙攘。随着外省客商在周家口定居增多,兴建同乡会馆之风渐之盛行,会馆建得巍峨高大、雄伟壮观、飞檐高翘、翼然凌空,点缀了周家口的市容风貌。由于手工业行业规模日大,各行业积极地建造庙宇。木泥业建造了鲁班庙,铜铁业建造了老君庙,皮革业建造了葛仙庙……。回族人民在聚集区建造了清真寺。周家口俨然具有市镇风貌了。

康熙九年(1670),陈州管粮的机关从州治(今淮阳县) 移设周家口。周家口地位的升迁,使其更加繁华,人口曾多达20万,鉴于此地处在水陆交通要衢,逐渐成为河南的商埠重镇,为了对这里加强管理,陈州接连升格,1724年,陈州升为

省辖州,1734年,又升陈州为陈州府。陈州府粮捕水利厅亦设在周家口,当时周家口四通八达,车船集密,盛极一时,雄踞中州,成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

然而,周家口也有它的悲惨历史。解放前,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日寇侵略,民不聊生。1938年国民党军队在郑州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1944年日寇掘开沙河大堤,使周家口连遭水灾,被大水包围8年之久。房屋倒塌,饿殍载道,周家口被搞得千疮百孔,满且疮痍。

1947年,周家口获得新生,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东风使周家口旧貌换新颜。它已不是单纯的水岸码头,而以一个崭新的工业城市屹立在豫南了。周家口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勤俭创业,从无到有兴办了机械电力、化工、轻纺、电子等工业部门。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及欧美20多个国家。工业总产值较解放前增加了20多倍。同时农业、商业也出现了可喜的局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已不像过去单依靠漕运,现在周漯铁路、许郸窄轨铁路、公路、水运纵横交错,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如今,周家口已发展成为豫南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了。

注:

①《元史尚文志》

②岑仲勉:《黄河变迁史》:至元二十三年(1286)河决汴梁路,同时决口15处。

③《元史河渠志黄河》:水平地深二丈许

④见岑仲勉《黄河变迁史》452页。

文章摘自:《河南乡土历史》,责任编辑:晓东;更多精彩,请关注豫史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