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塞张善口碑》看明代北方水利纠纷的解决模式

 文化龙乡 2023-07-15 发布于河南

王国民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从《塞张善口碑》看明代北方水利纠纷的解决模式

王国民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明嘉靖初,贾鲁河在下游扶沟县张善决口。水患波及扶沟、西华、淮阳、周家口等地,不但造成了豫东地区的社会动荡,也间接影响到贾鲁河的航运。明万历二十二年,刘如宠任开封知府,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由地方官府主导,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沟通和互利双赢的方案、有力的保障措施等,妥善解决了张善口纠纷,减少了洪涝灾害,促进了贾鲁河下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迎来了贾鲁河航运的新时代。

《塞张善口碑》;贾鲁河;水利纠纷;刘如宠

贾鲁河位于河南省东部,“在元时名为郑水,土人名为贾鲁河者也。南至周家口,与颍水合流。”[1]337清光绪《祥符县志》记载:元末,贾鲁“南自郑州疏汴,历中牟、祥符西南境之朱仙镇,经吕家潭①至周家口(今周口市川汇区),会沙、涡、汝、颍诸水,以达于淮,其河既汴、蔡之分派(支流)也。因贾鲁治之,随以名河。”[2]从河南省荥阳市至中牟县为贾鲁河上游,从中牟县经朱仙镇,向东南至尉氏县为贾鲁河中游,从扶沟县吕潭镇至周家口入颍河为贾鲁河下游。本文以贾鲁河下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塞张善口碑》的整理,探讨明代河南地方官府对水利纠纷的解决模式及历史影响。

一、《塞张善口碑》

《塞张善口碑》是明代开封府知府刘如宠所立,碑文记录了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堵塞张善口②的过程。清乾隆《西华县志·艺文志》有全文收录,现将碑文节选整理如下:

二、张善口水利纠纷的由来

明嘉靖初,贾鲁河在张善决口,豫东平原的扶沟、西华、淮阳、周家口等多地受灾,西华最重。扶沟、西华民众对堵塞决口的认知不同,讼案久拖不决,持续近百年。

第一,蔡河淤塞与贾鲁河下游新河道的开通。元末至明成化前,贾鲁河下游流经蔡河故道,东南至西华县,在淮阳蔡口镇(今河南项城县北)入颍河。元末明初的贾鲁河下游,有蔡河、惠民河、小黄河、沙水等不同的称呼。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引黄河水入蔡河,“以通陈颍之漕。宋时,导闵水合于蔡,为惠民河,陈蔡之粟,自此入汴”。后周引黄河水入蔡河,大体沿沙水的故道。宋代在沙水故道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蔡河,是东京的四大运渠之一。《大清一统志》记载:“元贾鲁所开河,在仪封县黄陵冈南,故道湮没。今所云贾鲁河,盖即宋时蔡河故道也。”[3]“由开封南流,经通许西、尉氏东,经白潭下入扶沟县境,又经岳家桥、董家桥、吕家潭,下接唐以前沙水故道,经刘河沿、刘店、百子岗、丁岗、曹家,下入西华县境。”[4]271-272

元末开通贾鲁河的目的是为了分流侵占汴河的黄河水,但由于黄河水含沙多,“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六斗泥”[5]1697,导致贾鲁河河床抬升,河道淤塞,决口不断。明中期后,贾鲁河虽然不以黄河为水源,但黄河频繁决堤南泛,河水沿贾鲁河南下,贾鲁河下游河道还是经常淤塞、决口。“贾鲁河自尉氏流入扶沟县后,有太沟河、白沙河等河流汇入。县境内水势很大,在县东北的吕家潭汇集为潭。潭水靠贾鲁河宣泄,每至汛期,常泛滥成灾。加之自明代以后,黄河常常泛滥改道,贾鲁河河身淤塞,航运受阻。”[4]272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八年(1375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永乐六年(1408年)、永乐九年(1411年)、宣德三年(1428年)、正统九年(1444年)、正统十三年(1448年)、景泰四年(1453年)都曾发生严重的水患。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孙家渡口(今郑州西北)决口,河水沿贾鲁河南下,蔡河淤塞。“黄河在荥泽决口,抵祥符、扶沟、尉氏、通许、洧川、临颍、郾城、陈州、西华、太康、项城等县,没田数十万顷。”[6]11水患曾导致西华县县城被淹,不得不另筑新城。“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黄河决口,大水入境,西华迁县治以避。”“成化八年(1474),知县卢睿修筑县城。周五里多,高二丈五尺,壕深与阔均两丈五尺。”[7]16-17

明成化至清末,贾鲁河开通新河道,经西华县直达周家口。明正统年间的蔡河淤塞,给贾鲁河下游地区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了发挥贾鲁河的航运功能,也为了分泄洪水,扶沟县在张善口开通新河道。双洎河原名洧水,发源于河南新密县,在孟亭(今扶沟县孟亭村)进入扶沟县后,又汇入马家河,经陆桥、宋桥等地入西华县境。“初惠民河至吕家潭入蔡河故道东南,直达西华,系元贾鲁奏准浚筑,故名贾鲁河。后蔡河湮淤汜滥为患,明成化中,知县李增自吕家潭南张善口另疏新河,迤逦西南至县东北五里张会桥与双洎河合流,又南经韩家桥右会双洎河水”,“经陆桥、宋桥、焦桥、周桥,至县南35里的晋桥入西华县,下经周家口汇沙河。吕家潭以下的故道仍存,起分泄洪水的作用。”[4]273“又东南过西华县,环城三面,又东南经华家口入县镜,又东南至赵牛口,又东南经李方口,又南至周家口入沙河合颍。”[8]

由于双洎河流程较远,流量较大,是贾鲁河下游的重要水源,为通航奠定良好基础。“周家口商货皆由此通汴”,直到清末,贾鲁河下游河道未变。1938年,为阻止日军南下,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堤,后经疏浚,开成贾鲁河新河道,也就是今天的贾鲁河河道,旧道湮废。

第二,张善口水利纠纷的出现。 明世宗嘉靖年间,贾鲁河下游水患不断。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八年(1539年),西华县大水,淹没小麦,出现人相食。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黄河决堤,黄河水经贾鲁河南下,西华百姓多溺死。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黄河在原武决口,黄河水经贾鲁河、颍水至项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黄河溃溢,扶沟“河决扶沟民张善地。一水涓涓,延漫八十余里,直灌西华城,出其北。……日夜东下,河之水十五注西华民田中,西华人几狎游鱼鳖间矣。”⑤

西华人认为贾鲁河在张善决口,天灾固然有,人祸更重要。“西华人数言苦扶沟傍近民往往私决”,“顾以是独怏怏归咎扶沟盗决”。西华人认为扶沟“以邻为壑”“私掘乱挖”是导致决口的重要原因,多次前往地方官府申诉,要求堵塞决口。为了应对灾难,西华人曾越境修堵,“辇石、负土入扶境之内三十里来杜河于张善口。”但遭到扶沟人阻止,不许掘决口附近之土,纠纷始起。

扶沟人从地形、水系、历史传统三个方面阐述了张善决口不能堵塞。扶沟地势低洼,自古就是多水患的地区,蔡河故道可以起到分泄洪水的作用。“惠民河源出郑州,双洎河源出新密县,自大河以南,新郑禹州以北,南北二百里,东西数百里之水,俱注入二水,而皆由韩家桥宣洩南下,故惠、洎之势日合而扶沟之势日危,赖蔡河稍微分流,而华人犹为土坝塞之,此扶沟所以多水患也。”[8]

同时,蔡河是一条千年古河,曾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水道,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尊重,不应堵塞。“夫其蔡河也,其来久矣,岳武穆屯兵朱仙镇而夹蔡河为阵者,蔡河之上游也。罗敷、谢金以死而委身河流者,蔡河之下流也。千百年之古河,未闻有议塞者。”“我所恃亡困于水,惟是赖此口傍决泄暴水备非常,亦勿塞之为便耳。”“此河一塞而扶之民其鱼矣。夫蔡入扶之境,浸淫街溢,抵于张善口之北者,汇为吕家潭,滂濞泱奔,势若滔天。然而非一蔡河之水也,有大沟河、小黄河、双洎河、白沙河总汇为潭而独赖蔡河以洩之。”[8]

西华、扶沟行政归属不同,增加了诉讼和调解的难度。明代,扶沟属开封府管辖,西华、淮阳、周家口隶属开封府下辖的陈州府。双方从自身利益出发,言之凿凿,难以辩驳。“数十年来舍其啬事,奔走公门,誓众盟神,醵钱聚谷,抑首胥,徒日费数金,饥寒暑不避。”[9]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问题还没有解决。“争之甚力,有司者莫能难,以故议久不决。”

三、张善口水利纠纷的解决模式

张善口水利纠纷的解决,以实地勘验为基础,以官府主导、士绅民众多元参与为主体,以说服调解为形式,以双赢互利的方案为根本,以刻石立碑为法律保障。这一颇具特色的张善口水利纠纷解决模式被清初张华称为“多利之道”。

第一,官府主导,士绅民众多元参与,实地勘查,寻求问题的根源。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黄河决堤泛滥,黄河以南开封、归德、汝州等州府,一片汪洋。“大雨数旬,平地水深三尺,麦禾既已朽烂,秋苗亦复残伤,且河决堤溃,冲舍漂庐,沃野变为江湖,陆地通行舟楫。水天无际,雨树含愁,民乃既无充腹之资,又鲜安身之地。”[10]527-528

水灾对贾鲁河下游各县的影响巨大。扶沟县,出现“人相食”的惨象。西华县,“县城四隅,积水成湖,僻巷水深二、三尺,人在街市网鱼”。王锡民说:“万历癸巳,洪水泛滥十倍往昔,四十里之田庐,上者如浮沤,下者随游鱼。元元(百姓)死徙,一境几墟。”[9]“西华人救死扶伤,群走中台丞、御史台暨监司,叩头请命,惟使君生活。”

空前的灾害,引起了明朝各级官吏的高度重视,展开了积极的救灾活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刘如宠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豫东平原的救灾工作全面展开。刘如宠亲自勘验地势,了解灾害的原因,主持扶沟、西华两县士绅座谈,探求解决的方案。“武昌应沙刘公守开封台,使者下讼牒于监司,监司下使君,使君檄杨陈州、刘扶沟、田西华、赵鄢陵躬行而周视。”“昼既定,即身自从杨陈州、田西华行视河北”,亲自了解张善口决口的情况。

刘如宠考察后认为,豫东平原“土壤有平旷,地势无崎岖”,水流速度慢,河床淤垫,加之土质松散,河堤极易溃决。扶沟县是贾鲁河下游溃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正德七年(1512年)双洎河决口栗家口,扶沟北面的曹台、晋岗、龙窝坡一望无际,禾黍之物尽淹。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黄河水漫溢,扶沟县西北50里半截河决口3处,贾鲁河决口多处。决溢的黄河水沿贾鲁河南下,致使贾鲁河下游河道险情不断。地方政府虽曾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加固堤岸,但决口还是在多地发生。

除了黄河南泛之外,明代贾鲁河下游地区,暴雨较多,水灾不断。嘉靖二年(1523年),扶沟、西华、淮阳霪雨伤稼。嘉靖十六年(1537年)至十八年(1539年),西华、扶沟、商水、淮阳等地连续3年大水,淹麦,岁大饥,人相食。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扶沟、西华霪雨50余日。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正月,西华、扶沟、商水、项城雨冰,“野禽冻,民竟取之”。万历九年(1581年),淮阳、扶沟等地大水,民饥,疫。万历十一年(1583年)夏,扶沟、淮阳霪雨3月,沙河、贾鲁河、双洎河泛涨,庐舍倾,麦禾多淹。万历十五年(1587年)扶沟大水。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夏,扶沟、西华、淮阳、项城等霪雨弥月,无麦;秋,复大水,无禾。沙河、颍河、贾鲁河堤决横流,四野成河,百姓食树皮草根,饿殍满沟壑。

西华县的地形地势加重了灾害。“西华独不然,今其所羡溢地,譬犹釜中。中洼下而外高”,“河所从来高,高张善口即羡溢,其势必湍悍,日夜东下”,在如此区域内,即使黄河不发生决口之事,若连日多雨,也会积水成湖,引发内涝;若是碰上数十年一遇的大水年份,灾害便难以避免了。

官府主导,可以抛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立场,也使调解具有政府和国家意志。多元参与,可以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在人、财、物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第二,倡导邻里合作,反对以邻为壑。豫东平原地势平坦,土地沃野,交通发达。“陈为伏羲故都,郡北仰伏羲陵寝,郡南邻先师厄台,而镇之东偏旧有关圣帝君祠,致祭春秋,仰思忠义。”[11]94扶沟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区域,民风敦厚,邻里相携。扶沟县发现的明代《太祖高皇帝圣旨》碑文记载:“乡里之人,居住相近,田土相邻,朝夕相见。若能彼此和睦,交相敬让,则喜庆必相贺,急难必相帮,贫危必相扶,持婚丧必相资助,有急必相借贷。虽则异姓,有若一家,出入自无疑忌,作事未有不成。若不相和睦,则尔为尔,我为我,孤立无助,嫌疑滋生,诸事难成,惟敬让则久相处。故教尔以和睦乡里者,欲尔兴仁兴让,以成善俗也。”⑥

刘如宠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批评了扶沟人“以邻为壑”的错误做法,要求善待邻里,相互帮扶,共渡难关。“夫扶沟处势高,即卒有水无害,此决口所漂没西华田多或至四千顷,今六年矣。尔比邻之不恤,直将以西华为壑,不大自追悔,乃喋喋反言吾兹塞若有所病于尔,何说也?”“俱吾属,吾譬则若等父,而若等吾子弟,吾何私之与有?”

张善口南去四十里皆扶沟境,也为水患之地,堵上决口不只是为西华的便利,也有扶沟的便利。“且张善口南去可四十里,不皆尔扶沟地邪?设令水暴作尔扶沟旁近地,亦宁不患苦水啮?塞之岂独谓西华便,即尔扶沟亦宁有不大利便者哉?大都在扶沟,害不切身而日抱杞忧,害既及人而自甘秦越。”

刘如宠也批评了西华人面对水患只知道堵住上游决口,而不思虑怎样减轻水患的错误做法。“不意蔡河下流至西华境上者又淤塞不得入沙河。夫疏通之不出十里而即入故道为安流矣。”“在西华,知害之及于己而不求己之去其害,知急塞上之流而不广求下之泄。扶沟虽强,而实强狃于求必然之计;西华非弱,而实自弱于无自治之方。”

刘如宠的公平对待、关爱理解、不偏不袒的做法得到了民众的理解支持。“且所贵为法在平,要以两利而俱存之,乃是假令我所规画(谋划)于此,两者县或有利有不利,又或徒取快一时而终不足令长守,斯皆非完计。”“于是扶沟人大感悟,皆爽然自失曰:'太守幸加惠百姓甚盛,吾等所不及,吾侪小人不知其便。’至是皆叩头再三谢。”

第三,制定互利双赢的解决方案。具体的堵塞方案是“令水工以足按张善口所决水浅”,“度地势筑堤”。“其塞之第令及河岸即止,终不使与扶沟所筑堤等齐,如此则西华便,于扶沟亦无不便。”此堤筑成后,河水循贾鲁河南下至周家口入沙河,水畅船通。“即一旦有暴水雨两俱受其败,此天数耳。”

方案由西华县具体实施,扶沟县协助。“于是以鸠工运土石,属西华令自为计也。”“兹口塞,或此有利彼有害,彼扶沟令宁能为石人矣。扶沟令唯唯听命恐后。则是此两邑之偶俱全利,而偶俱无全害,不愈益章明较著哉。”

同时,疏滞西华境内的河道。西华地势平坦,“中洼下而外高”,大水大灾,小水小灾,出路在于疏滞,引水出境。“西华城北二里许即有河,水力缓,乡令肯多为策滞之宜亦易耳,西华独不然。”“此河(贾鲁河)上受郑、尉水,中受双洎河水,北受李家沟、冯家沟、官清沟、朱家沟四水,又城东西华桥一(以)东不能畅流南下,盈溢之患势所难免,是提防固亟(急迫)而疏滤之道不可不讲。”[9]

第四,多重措施保障。加强对堵塞过程的管理。“以董治属扶沟、鄢陵防阻挠也。……令旁近居民若徐满、若王坚、若张明、若张惟一、若张春,此五人旦暮相护,盖恐他日或阴相破坏,虑西华相距远,猝不能自解救也。作治凡旬月,而毕势幸完。”“责居民徐满等世守之”,勒令近处居民不得私自毁坏所修堤坝。“扶沟不得复驾口于西华,可并长守之世世矣。”[9]

堵塞后刻石立碑。“勒为碑,置塞决口旁,垂后世。”“吾独虑数十百年后,或一日有异议,易毁败然。皇天后土,实式临之,赖两河之灵,必不使有他,吾即去不忧矣。窃又闻之,君子之举事也,仁则能任公则有功。缺斯二者,必不能切痌瘝(痛苦)而肩钜任、排异议而底成功,敢以是为后之当事者告。”碑刻既具有预防的积极作用,还是今后处理水利纠纷的依据。

四、余论

清初诗人张华在《张单行》中,记载了明万历年间堵塞张善口的情况。“明嘉靖初,河决张单口,民罹昏垫者数十年。至万历癸巳始奉檄堵塞,无害于扶沟而有益于华,诚多利之道也。”[9]张华所说的“多利之道”的“多利”是什么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张善口纠纷的解决,促进了贾鲁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安定了社会。“安民不疲劳,救水勿论西华,地四千顷以上近业垦为田。”“昔也,汪洋;今也,平成;昔也,菹茹;今也,黍麦。微使君吾侪小人,犹然鱼鳖。”[9]

张善口纠纷的解决,保障了贾鲁河水运畅通。明万历至清中期,贾鲁河上商旅奔驰,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明神宗实录》载:“今自正阳关至朱仙镇,舟楫通行,略无阻滞”。[12]《扶沟县志》记载:“(贾鲁河)出境绕西华三面,下至周家口入沙河,下达淮安,江南商货皆由此桥通汴。每岁荒,江淮之粟籍以转输,百姓赖之。”[3]《西华县续志》记载:“(贾鲁河)上通新郑下达周口,在县境长六十五里,上游新郑长葛禹密等县,大枣条香煤炭石灰,下游由周口南来之竹木杂货及本境之五谷均由此运输。”[13]

张善口纠纷的解决,密切了官民关系,提升了政府形象。西华人为刘如宠建生祠,赞颂其功德。其文曰:“万历癸巳,洪水泛滥十倍往昔,四十里之田庐,上者如浮沤,下者随游鱼。……武昌应沙刘公守开封台,使者下讼牒于监司,监司下使君,使君檄杨陈州、刘扶沟、田西华、赵鄢陵躬行而周视。……度地势筑堤,责居民徐满等世守之,伐石著言。……建祠,尸祝曰:愿使君司舟楫万方万寿无疆,允祚孔良。……使君有言曰:'民之利病,吾之痌瘝,有其可举安得不举,有其可废安得不废,两地举安吾心足矣,使君覆帱两邑均平齐一,犹之鳲鸠(布谷鸟)在桑,两邑蓋七子也。’语曰:'小人何知有其德,则茹吾知茹德云耳。’侯名如宠,湖广武昌人万历庚辰进士。”[9]

注释:

①吕家潭,今扶沟县吕谭镇,本文采用吕谭镇。

②张善口,有的文献也叫做张单口,今扶沟县白潭乡贾鲁河南岸,本文采用张善口。《周口历史文化通览·历史卷》中记载:“张单口位于扶沟县东北15里贾鲁河南岸。”

③小黄河:贾鲁河。因其水混浊色黄,又名小黄河。清乾隆《商水县志·舆地志》记载:“小黄河古称汴河,元贾鲁疏浚又名贾鲁河,发源于汜水,由朱仙镇而下至吕家潭与双洎河并。”

④ 癸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明人王锡民在《开封太守刘公生祠碑记》中记载:“万历癸巳,洪水泛滥十倍往昔,四十里之田庐,上者如浮沤,下者随游鱼。元元死徙,一境几墟。”

⑤清乾隆《西华县志·艺文志·塞张善口碑》,下文凡无注者,皆引自该碑文。

⑥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刻制的《太祖高皇帝圣旨》,现存于扶沟县文物管理所。

[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

[2]〔清〕沈传义.祥符县志[Z].光绪24年(1898年)增刻本.

[3]〔清〕穆彰阿,潘锡恩.大清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秦永军,李立全.周口文物考古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5]〔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周口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周口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7]西华县史志编篡委员会.西华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8]〔清〕王德瑛.扶沟县志[Z].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9]〔清〕宋洵.西华县志[Z].乾隆十九年(1764年)增刻本.

[10]〔清〕田文镜,孙灏.河南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38册.

[11]许檀.清代河南山东等省商人会馆碑刻资料选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12]明神宗实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潘龙光,张嘉谋.西华县续志·艺文志第十二[M].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38.

(责任编辑 刘成贺)

On the Ways to Solve the Irrigation Dispute in the North of the Ming Dynasty fromZhangshankouTabletInscription

WANG Guo-m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466000, China)

Jialu River overflew the banks in the lower reach Zhangshankou Fugou county and caused serious flooding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iajing of the Ming dynasty, which not only resulted in the social turmoil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Henan province, but also had an indirect influence on the marine transportation in Jialu River. In the 22th year of Wanli period of Ming dynasty, Liu Ruchong appointed as the magistrate of a prefecture in Kaifeng,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properly resolved the Zhanshankou irrigation dispute, reduced the flood disaster,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lower reach of Jialu River and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Jialu River shipping through meticulous communication, mutually beneficial solutions and effective measures.

ZhangshankouTabletInscription; Jialu River; irrigation dispute; Liu Ruchong

2015-09-13

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周家口镇研究”(2014BLS004)

王国民(1964—),男,河南商水人,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周口地方史。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6.021

K248.3

A

1008-3715(2015)06-010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