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焦虑”:“焦虑感”是怎样产生的及如何预防?

 解语渊 2023-03-14 发布于福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脑海里出现了很多很多的负面情绪——抑郁寡欢,悲伤绝望,焦虑和恐惧等等。

我想了很多很多的办法,想要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很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一些问题依旧时不时的还是会出现在脑海里,不过幸好,我已渐渐的适应他们,并和他们能够比较平和的相处。对我来说,这已经很好了。

是的,也许一些情绪上的问题压根就无法彻底根除,因为这是人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特殊存在,且这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在保护自己(从“进化论”的角度可以看出,很多的“进化”都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换个角度说,每一种情绪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和相应的特殊意义。

而且我也很不确信,如果某方面的感知缺了或少了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幸运呢?

简单的说,有些人觉得生病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但如果这种痛苦都没了,谁知道自己究竟是正常的还是病痛的呢?如果不知道,那所谓的“对症下药”又从何谈起呢?怎样又算是恢复健康了呢?什么又是健康的呢?

所以,很多时候,也许一些情绪或将会让我们难过悲伤,甚至疼痛,但换个角度说,这何尝不是在提醒我们,给我们预警,告诉我们要注意,提醒我们做好预防措施,告知我们要及时去“处理”,避免更“恶性”的循环

所以,一些让我们难受的,换一个角度说,何尝不是在保护我们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抗压,抗伤害等等。所以,“伤害”本身,也不见得就是那么的残酷,那么无可救药

事实上,“伤痛”无可避免的,尤其是人这一生,生老病死也都是无可避免的,这是自然规律(别跟我说逆天改命哈!)。

所以,当遇到不顺心不快乐伤痛绝望等等,都不要太激动,或太惶恐,我们应该以一颗正常心去面对平和的对待。面对它,接受它,然后熟悉并改变它。这何尝不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呢?

其实很大部分的惶恐不安主要来源于陌生,或者说“恻隐之心”,或者说“人的本能”的保护。

首先,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之所以会感到迷茫、无助、惶恐不安,不过是因为第一次面对它而感觉到陌生,不知所措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凡事都有第一次,所谓“万事开头难”是有道理的。之所以“难”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缺少类似的经历,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凡事都要重头开始,对于还未准备好迎接他们的人而言,太陌生了

可是,人生对于任何人来说也只有一次呢!而且,谁又敢说一定就准备好了呢?

所以,这些问题问别人是意义不大的。他渡,自渡,最终还是一个人的战争

简单的说,那就是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的雪花,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人。

当然,也不是说请教别人就一点用都没有。最起码从别人口中我们可以对“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为我们提供一个他人的视角,他们的经验经历,都可以作为参考(但仅限于此,不能胡搬乱套,要理性客观的判断和分析,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适当的调节和运用)。

是的,未来,未知的事情太多了。没有万全之策,只要活着,就意味着惊喜和惊吓。大多数人所谓的准备好了,也不过是准备好选择逃避或面对而已。

所以,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你是选择逃避还是面对呢?

我希望你是后者,更希望你能够接受现实的一切,并试着去适应他们改变他们改变更多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也能更好更健康的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

所以,面对“焦虑”,我也希望你能够选择去面对它,接受它,并适应它,最终改变它。

说到焦虑,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紧张、压力压抑打击、痛苦、绝望、悲伤、恐惧、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等等诸多负面情绪。

从某角度说,焦虑是来自于生理心理单方面多方面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纯属个人定义,仅供参考)

简单的说,“焦虑”本身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即我们随时可能因为某些事而变得焦虑。

我在“前文”之所以讲那么一大堆,主要也是为了告诉大家,这种“情绪”(焦虑)是普遍的、常见的、广泛的,且不太稳定

首先,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应该想到,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它(焦虑),即不为此感到过度惶恐不安平常心很重要!

至于,与之一同出现的诸多症状(紧张、压抑、呼吸不畅等),我们也应该清楚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应该抱有太大压力,更不应该自我怀疑,甚至感到自卑和绝望。

我们要明白,情绪本身,就是不可控的(这是人的本能反应,就像爱)。他们的出现我们无法预知,我们所能够做的是在事情发生后,选择如何去解决问题。

所以“焦虑了”该怎么办?

除了“平常心”之外,我们还应该知道“焦虑”来自于哪方面?即“焦虑”是怎样产生的?

从“事物”的源头说起,往往更能直接有效的解决问题。

而“焦虑”这种情绪本身而言,是来自于感官的认知,最终到人体大脑(接受信息),大脑继而发出信息(指令),反之反馈到身体(当然,动物会不会焦虑呢?我不得而知)

这也就是说,最重要的还是在感知部分,所以,我们可以从信息源出发,即让更多负面的东西避免闯入我们的视野(或感知范围)

这里的感知所主要是指人体感知器官所接受的信息及处理后的信息(或称之为反馈)。

那么我们就知道,除了“正常心”的心态之外,我们可以从感知方面入手,去有效的控制“焦虑源”的一部分(焦虑的源头的一部分)。

我们都知道常见的感知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第六感官等。

也就说,“焦虑感”主要来源于外界自身刺激。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决“焦虑感”:一是自身因素;其次,外界因素。

第一,“自身因素”在这里主要体现五官感知,耳、目、鼻、嘴、身(触觉感知)。

因此,强化自身接受能力(或消化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自身出发,又可以分为身体心理两个部分。

也就是说,一方面,从身体方面,我们要有健康的体魄,即加强运动,合理的营养补充,适当的休息等等。

另一方面,从心理的角度,我们要学会适应“冲突”——刺激。一般心理因素,通常指心态、情绪等等。这方面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

其次,“外界因素”主要体现在感知的范围内的“事物”,一般指环境、人文、地理等等。

以上多方面,提醒我们解决“焦虑”,在感知方面我们尽可能的远离可能导致焦虑感”的“事物”。或者,换个角度说,即亲近让我们感觉到正能量(或触发正面情绪)“事物”。

总的来说就是:尽量不要和“负能量满满的人亲近(交际),少去让自己不舒服地方(环境),还有增强自己的免疫力(身体),抵抗力(心理),抗压能力(适应并挑战),端正态度(态度),树立健康良好的价值观(健康良好的质疑、判断和主见……)等等。

还有,“焦虑感”是否和基因或遗传有关呢?

这方面是一个新的领域,我所知道的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焦虑”,至于是否和基因或遗传有关我就不敢断言了(希望有关研究人员可以在这方面提供信息)。

如果和这个有关的话,那基因虽然不可改变(目前应该还没有可以改变的技术吧?),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它的心态,同时,通过多方面调节弱化基因方面”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前面提到的各个方面,比如心态价值观等)。

另外,“焦虑感”所引起的“焦虑症”,能否在生物科技方面有所突破呢(或医理医疗方面)?

药物进行调节,配合心理辅导进行治疗。

如果可以,这何尝不是生物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呢!

总得来说,“焦虑感”是自于单方面或多方面的一种情绪。就“情绪”而言,有触发源(病因),有感染源(恶化),当然也可以调节(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转化)。并且,从辩证法的角度而言,事物具有两面性或多面性,也就是说有弊有利。

所以,当你感到“焦虑”,或已经“焦虑”,没关系,我们试着去感受它,体验整个过程,然后寻找触发原因,从源头上去想办法,以此锻炼自身的免疫力及产生相应的抗体。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的“解读”和“理解”(比较笼统和粗略),仅供参考。


朴童

2018年01月于厦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