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相”:最终,我还是选择和世界和解

 解语渊 2023-03-14 发布于福建

终有一天,你会理解很多人,很多行为,只希望那个时候的你,还有机会去补偿,勇敢去面对,以及试着和过去和解,和世界和解。

在年幼时,我曾无数次怪罪于自己的父母,怪他们对我的管教方式,对我的严厉,对我的批评……

甚至更多的时候我还会记恨这么两个人,他们怎么如此善变呢?

怎么就不能一直对我好呢?

为什么不是让我和别人一样,将我视为掌中宝,而不是眼中钉呢?

事实就是这样,他们好像更多的是将我视为眼中钉。

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怀疑他们生下我是一种错误的决定。

因为他们不爱我,不爱我而生下我,这还不够荒唐吗?

等渐渐长大了,也渐渐的明白了,原来爱不只是一种形式,原来一直都是我不懂爱。

而我眼中的爱呀绝大多数不过是因为得不到,得不到所以觉得那可能是爱,又或许看到别的小孩能够笑的很开心,我便觉得这就是爱,快乐就是爱呀。

是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父母对我缺少爱,从而我记恨他们,怪他们,甚至我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

可能那时候的我也不知道这也许是传说中的讨好型人格,又或者这是大多数小孩子的天性?——为了生存,所以总会想办法去适应,为了生存,总能忍受特别特别多。

可是,回过头去看,我好像对他们的记恨已经不复存在了,更多的情绪也在这长期的分离中更多的转为了思念,以及祝福。

也许,人大多数时候就是这样,懂得了所以就改变了,理解了也就没那么多怨恨了,最重要的是经历会告诉我们生活的不易,以及我们在世间经历的种种最终会让我们重新开始审视那段“血缘”关系,审视自身,以及他人。

这个时候,其实我们都会重新去认识所有人,以及改变我们的态度。

这算是成长的滋味吧!——一边忘记,一边拾起,忘记不好的,拾取自己觉得更重要的。

现在,回过头去看,其实也渐渐的能看到一些事情了,就像父母常常担忧的问题,我们何尝不也是迷茫着。

至于父母和“管教”,也都是第一次而已,第一次当父母,第一次管孩子,给孩子什么呢?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我想绝大多数的父母的期望更多的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往前看吧,因为岁月让每个人都不得不去正视一些东西,正视未来。

所以,那些曾经的严厉,批评,或是部分的打骂,于我们而言,更多的何尝不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教会我们如何独立,以及教会我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

有人曾提过“巨婴”这么一个概念,好像这么说就有点贬低自己一般,而我觉得其实大多数时候绝大多数依然是“巨婴”,只是更多的人喜欢拿这个词来形容别人,似乎这样自己就不是“巨婴了,而事实是自以为是和自欺欺人的数不胜数。

回头去看一下,我们在说别人是“巨婴”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什么呢?——是强调意识吗?强调独立吗?还是强调自己的“高级”呢?

这样的“强调”和“巨婴”何其相似?

动物的本质吗?

反观如是,其实是没多大理由去记恨父母的,尤其是当我们经历了外面的种种繁华和人性,反而觉得原来真实的样子是这样的。

就像第一次恋爱,就像第一次上学,就像第一次去见喜欢的人,那时候的我们可是知道该怎么做呢?父母呢?他们何尝不是一样。

第一次为人父母,第一次爱我们,然后用他们理解的我们喜欢的方式去对我们,或者说他们用他们理解的能够“管教”我们的方式去“管教”。

这背后的“良苦用心”,也许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才会慢慢释然。

说到底,谁不是套在自己的外套下呢?以我们所理解的方式去尽可能的爱对方,只是这爱呀,不是初见乍看的喜欢,这爱呀,深沉,漫长。

所以呀,更多的时候更像是克制而非随心所欲。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越长大,父母对我们的管教越来越少的原因吧。

说到底,那时候我们没有什么想法,我们比父母更善变,那时候的我们哪里又有什么克制的能力呢?

而作为过来人的父母,他们何尝不懂?

也正是这种懂才让他们有那么一点点的自信去“管教”我们这些幼小的生命吧。

只是回顾过去,反观自己,他们是否也会迷茫呢?

毕竟谁又会对自己真的多么满意呢?谁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更多人的理解是:

这是对父母好呀,我们将来出息了对父母的作用就大了。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就像是爱情里常说的话题“她妈妈不喜欢我”,难道父母真的是为了自己吗?

如果真是如此,那为何我们独立了,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却日渐平凡了?

再就是我们,我们成长了,真正和父母有多少关系呢?

就像女儿嫁出去,究竟是父母的事还是女儿自己的事呢?

那点联系能得到多大的好处呢?

说到底,我们的余生终极是自己的!

所以,那些所谓的“自私”谁又能说不是他们过来人的经验使然,为了更爱我们而变成“自私”呢?

回过头去想,我们真的理解父母的意思吗?

还是一如小时候,思想也停留在某个层面呢?然后在这个层面上自以为是,妄自菲薄,妄下结论。

这样说来,我们和“巨婴”又有何差呢?

事实上,我们也该回头去看看,谁不是在自己的认知上去理解世界呢?

只是世界的样子对谁来说就有多熟悉呢?——大家都不过是尘世的过客,世间的一粒凡尘。

也许,我们真的该放下曾经的偏执,试着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沟通,多一些同理心。

跳脱出现在的一切,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关于我们的问题,以及站在人群中,角色里去审视周遭的一切,他们真的那么不堪吗?

也许,换作我们,也不见得能处理得更好吧!

就像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的那般: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也许,我们一直都欠父母一个道歉。


谢丹儒

2018年10月于厦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