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痛到极致的深情”‖《柳僧》

 解语渊 2023-03-14 发布于福建

《柳僧》是我自己喜欢的一篇小说,是因为我觉得这篇小说里有一种痛到极致的深情。真正的深情必然是这样,伴随着最惨烈的疼痛,无论是这篇小说里的母亲对女儿还是女儿对母亲,还是母亲对昔日的恋人都是这种极致的深情,而反面便是最酷烈的疼痛。”——孙频·《后记:我们的疼痛》

作者丨谢丹儒

摄影丨谢丹儒

1.
还记得小时候,老师会布置一些在他们看来很正能量、很温暖,也很煽情的活动,尤其是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这类的节日的时候。
那时候,懵懵懂懂,也不知道怎么做,尤其是在农村,落后的村子。父母呢,很多人的父母都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平日里和朋友聊天也绝大多数用的是家乡话,我们那主要是“客家话”为主,因为我是江西的。就是有时候老师叫我们家长过来,他们也无法进行正常交流。因为学校的老师绝大多数都不是本地的。
当然,这些都算不得什么重点,毕竟他们的主要任务还在于教育我们。也许,是出于教育的目的,又或是这也是在教育我们成长,给我们灌输良好的思想,总之,他们在节假日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出来给我们。比如,对爸爸妈妈说“你们辛苦了”,给爸妈洗一次脚并写一篇感想,还有就是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们”。
原本,这在大城市,或是更加文明的城市,又比如西方这种国度,这是极其寻常的事儿。就是看美剧,也是经常能够看到、听到的。可我们那,在语言上似乎就没有“爱”这个“字眼”的存在。甚至,我从小到大都从未听过它们的发音,就是“你辛苦了”,更多的也是用“劳烦你了”、“给你添麻烦了”这类的代替。
总之,在家乡话里似乎说话也总是习惯性的不正面去表达。而是要绕上一个又一个的圈。有时甚至委婉得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在表达的是什么了。比如,我们用普通话可能很轻易的就能将“对不起”说出口,然而,用家乡话却更多的是用“不好意思”去代替,甚至这么多年我都还不知道究竟该怎样用家乡话说“对不起”这三个字。当然,“谢谢”也是一样。
所以,几乎可以这么说,从小到大,我既没有真诚的道谢、道歉,也不曾真正的说过“我爱你”,“你们辛苦了”之类的话。
当然,这些感激和歉意是能够意识到的,只不过,我们处理它的方式,更多的往往是用行动去弥补语言上的不足,真心诚意的表达谢意、歉意,用实际的好处去代替这些。
所以,不难想象,那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对我来说,甚至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何等的别扭。还好就是老师对于这些作业本身似乎并没有那么的放在心上,我们也是这样。能蒙混过关最好,即使不能,那也没关系,反正父母也听不懂,不知道。
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独特的文明符号,独特的一个环境,形成了“爱的教育”的缺失,而我们也都习惯了这种保守的、委婉的表达。反而是那种开放的、直接的表达,被认为是羞耻的,不礼貌的。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我们那的男人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木讷和本分的性格,而女人则呈现出一种偏向于保守,或是不够感性的迟钝感。
当然,这一切都是小时候的记忆和印象,并不能代表什么。尤其是,近几年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跟着发生了转变,自然而然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另一种世故圆滑。
可能也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读《柳僧》的时候倍感亲切,亲近。很轻易的就勾起了许多的往事:关于故乡的,关于父母的,也从故事中很轻易的从倪慧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曾经的,以及当下未曾觉察到,潜藏在骨子里的自己的影子。
2.
这些年来,没少看到或听到对“原生家庭”的控诉。而这些控诉无不是在说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不幸,缺爱、物质、自卑等等。形象的说,就像是我们用手指指着那一个个的罪魁祸首——我们的父母。
父母大多数是不会去看这些的。看不懂是一回事。另一方面则是我们长大了,他们更多的也将注意力放在了我们的婚姻、事业、健康上面。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各种养生的文章链接不停的发到手机上、朋友圈,甚至60s的语音特别强调。
我的父母自然不会发这些给我,因为他们自己都看不懂。但是,他们也会用别的形式,比如打电话的形式各种不同的明示暗示,旁敲侧击,以退为进、欲擒故纵。他们简直恨不得将“三十六计”通通用上,关键是,背后的原因竟然是,“我们这是为了你好”。
我想,很多人大概都听说过这句,也有人将此理解为“以爱之名”的绑架,或是道德束缚之类的。其实,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这就是爱,这就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才处处的替我们着想,为我们的事业操心,为我们的家庭操心,为我们的健康操心。
这是他们的责任,他们的义务,他们的使命,甚至是他们活下去的动力,也是他们的关心和爱。反正,我父母就是这样,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可能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等他们明白过来其中的爱,或重要,或表达的好意、“心意”时,他们自然也就嫁接到了自己身上,然后以这样的方式爱我们。
所以,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等你们自己为人父母了,你们就懂了。”
可惜的是,这种爱被安上了以爱之名的“罪名”。而我们也对此深以为然,将过往的种种不幸,以及当下的不幸,统统归结于这种爱,这种罪孽。嫌弃和抱怨,甚至仇恨。
现在当然不同以往。以前,父母结婚往往是“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婚姻”,还结婚年纪都偏小,结婚得特别的早。有的十五六岁就结婚了,十七八岁就生小孩了。而且他们的主要任务都是围绕着怎样活下去而奔波着,整日忙碌,什么恋爱、感情,哪里比得过一顿好吃的来得幸福呢?至于小孩就更是如此了,能养活小孩已然不易,何况好几个小孩都需要养活。而女性在这段婚姻中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相夫教子”,忙里忙外,家里的农活、家庭、小孩,甚至老人都需要照顾到。
至于说生小孩的目的,是为了繁衍后代,还是为了养儿防老,又或是为了名声,总之,很少有人说是出于爱。因为他们没有那条件,也因为他们连“爱”是什么都尚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也是,他们没得选,又或者说不敢。世人的目光远比想象的可怕多了,尤其是在封闭的环境、落后的文明之下。
小孩子就更是如此,他们也没得选,生而为人,我们都没得选择。出身没得选,原生家庭也没得选。但,这是否说就能真正的将这一切怪罪于我们父母呢?我们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呢?
尤其是,在当下的文明,我们都已长大,父母对我们的管教说到底是不放心我们。若我们真正能够独立,能够将生活的重担承担下来,我想,还会故意刁难我们的父母终是少的。
我们对于“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样的陈词滥调,可能早已免疫了,但细想一下,谁不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呢?即使不是,终归每个人是不同的吧,不同的个体、独立的个体。他们可能确实缺乏“爱的教育”,而我们呢,自诩进入文明的文明人,我们就一定能做得比他们好吗?我们就懂得爱吗?依我看,不见得。
3.
《柳僧》这篇小说,给我的感觉很奇怪: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排斥,既害怕又忍不住去关注这么一种“人生”。它给我一种照镜子的后怕,一种如同宿命般的纠缠,毫无疑问,我害怕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害怕故事的结局,害怕那种遗憾也发生在自己身上。那是对父母,对自己,对命运,和对明天的害怕。
小说中,倪慧的父母早已去世多年,只剩下一个正逐渐走向痴呆的老母亲。而她自己,一个马上奔四的女人,一个月前她刚离婚。男人要了房子,把一辆半旧的雪铁龙留给了。
母亲逐渐走向,婚离了,房子也没了,最后连工作也丢了。虽说是主动离职,倒不如说给自己最后留一个体面。
“她所在的保险公司又加大了任务量,被一帮生鲜的小女孩衬托着挤兑着,她连着两个月没有完成任务。”
这一切就像是上天的惩罚,好像所有的坏事都集中在了这个不再年轻的女人身上。
最后,她决定在奔四的时候疯狂一次,自己开车带着母亲回老家去。回那个她从未见过的山西去。这也是老太太的心愿,她想回家想了四十年了。
原本异乡漂泊,那是身不由己。原本回老家应该是“衣锦还乡”,可对于倪慧来说,哪一个是她的家呢?
她自己的家庭,已经破碎了,离婚了。她原生的家庭,也只剩下一个可怜的老太太和她自己相依为命。家乡,说到底,那是她父母的家乡,他们的根在那儿,而她现在更像是无根之萍,只是随波逐流罢了。
母亲回到山西,自然是希望“衣锦还乡”的,即使没有,对于爱美了一辈子的她来说,也是需要装出一副“衣锦还乡”的样子的。因为,那是她的心愿,她的记忆,她的羁绊也都在那儿。她的昔日恋人在那儿。
所以,母亲花了一个月的退休金,购置了好些礼物,虽说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却也是样子还是要有的。另外,她还特意花了五百块钱买了一个男士真皮皮包。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倪慧的性格本就更像她父亲,沉默寡言,越是痛苦越是说不出一句话来。当着母亲哭是一种能力,她学不会,她已经来不及去学会了。从很小的时候,她和母亲和父亲三个人之间有一种默契,就是表达出感情似乎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他们永远不会对对方说,我是爱你的。他们都学不会。另外,就是她永远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和人交流。
母亲病了,抑郁症、失眠症,甚至逐渐走向痴呆。与此同时,还附带着肥胖,失忆,以及伴随着老而生出的许许多多的孩子般的任性和无理取闹。
就是这样的两个可怜女人,可怜的母女,相依为命,更是相互折磨。所以,这次回老家,不排除有“补偿”的意味。这也是作为女儿,所能做到的,唯一能做到的了吧?
可是,回到老家之后,又如何呢?
在那里,她们只能暂住在亲戚家,甚至为了吃几餐、住几天,还需要花钱,花钱还需要看人脸色。寄人篱下的滋味,家的温暖,以及所谓亲情,母亲的哥哥早已痴呆,他早已忘了母亲了。即使,母亲见到昔日恋人,也早已是物是人非。最后,母亲的钱包也并没有送出去。
似乎,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父亲终于是一个有故乡的魂魄。这就是“柳僧”了。
“那一棵棵古老的柳树像一群穿着黑衣的僧侣。”
“每一棵的下面都是一座坟。”
4.
无论是原来的城市湖南,还是老家山西,似乎对于这对可怜的母女来说,都没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了。
瞎活着,有时候活着,哪怕是瞎活着,也不得不继续着。
“其实只有有钱人才高尚得起来文雅得起来。”
说到底,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活着。而生活,家乡,回忆,昔日恋人,亲情、爱,这些更像是负累,是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也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和真相。但,它们是存在的,是真切的。而对于倪慧他们来说,见证这一切的似乎只有那一群裹着黑衣的“老僧侣”了。对于,他们老家的人,似乎也是如此,祖祖辈辈如此,古来如此,一直如此。
直至他们也成为其中的一个僧侣。
小说最后,他们还是决定回湖南,尽管在那儿他们也没有家。
“在湖南虽然孤零零的,这么多年都听不懂那边的话,可是我在那里毕竟不用寄人篱下,不用看人的脸色,还是死在湖南算了。”
“这么多年里我一直觉得我是湖南的客人,可是现在才知道,在这里我也是他们的客人,他们不会让我长住这里。除非像你爸那样已经死了的人。”
然而,最后他们还是长住在了山西,像她爸那样长住着。
在回湖南的路上,再次见到了母亲的昔日情人,与他一起还有两个人。只是这一次,他不是来告别的,而是为了他的瞎活,他们一家人的瞎活。
“车不错,留下,人不能留,会报警。”
就这样,一对母女的尸体被扔在了阴森的柳树林里。
“你和你爸就是一个模子里拓出来的,心好,嘴上却永远不会说出来。你们啊。我想听他一句体己话,愣是等了一辈子也没听到。”
倪慧的那句“对不起”还是没来得及说出来。
5.
其实,读完这篇小说之后的很久一段时间,我都未能释怀。
很难说,《柳僧》这篇小说具体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具体的情节也琐碎,然而,却也觉得真切。细微的真切,真切的疼痛,也是深刻的真切。
倪慧是父亲的模子里拓出来的,她的这句“对不起”既是自己想说的,同样是替父亲向她说的。
“她想,无论怎样还是要对母亲说一句对不起。替她也替已经死去的父亲,那个老实巴交的父亲活着时受的苦也许比她还多,但还是要替他向她说一声,对不起。为他从来没有来得及说出口的那句话,她明白,他仅仅是因为说不出口。”
其实,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想,在等,也想着尽力去弥补,想着讨好,想着“赎罪”。为自己的曾经犯下的过错,叛逆,为自己的偏见,为自己的说不出口,当然,远远不止这些。
说到底,这究竟是血缘关系的缘故,还是长年累月的陪伴,又或是我们长大,父母变老的轮回,不论是什么原因,于我而言,总归它是一生的羁绊。
其实,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说一句对不起,和得到一句对不起,一句体己话,真的有那么大的关系吗?可从小说《柳僧》的角度而言,这句“对不起”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内容了。
木心说:“诚觉世事可原谅,但不知去原谅谁。物是人非,那些人也早已化为烟尘,究竟该原谅谁呢?”
博尔赫斯说:“我从不谈论什么背叛和原谅,遗忘是唯一的背叛和原谅。”
而对于《柳僧》这篇小说,与其说是一个故事,倒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关注,一种记住。又像一面镜子。关注这么一些人,记录下这么一种人生、一些遗憾,以及记录下这么一种疼痛,一种深情。而这镜子,穿透时光,直通过往,照见内心,以供自视。
关于《柳僧》,我想,我不会忘记的。我会记住的,记很久很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