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人手札·开悟

 解语渊 2023-03-14 发布于福建

「所谓智者,从来都是宁肯相信自己创造出的谎言,也不接受别人发现的真理。」

摄影丨谢丹儒

作者丨谢丹儒

来源丨最后一米阳光

1.
时常会有这么一种感觉,我会被那突如其来的念想吓一大跳。
那时不时浮上心头的可笑的臆想和错觉:我觉得人很悲哀,可怜。
我们可能最终并没有败在利益之手,却也被自己欲望和需要所累。
「智者不入爱河」。我一遍又一遍地琢磨这句话。
说到底爱是什么呢?我曾经以为它就是一种欲望和需要,换个角度思考,也就是说我把它视为是一种本能和盲目的综合体,
本能是因为「此性非一」,盲目则进一步让「非一」,也就是不全面、无法全面客观地被看见,继而我们对此选择视而不见。
然后,我就想到——我得出「人很悲哀、可怜」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的本能直觉告诉我,是欲望。正是因为无法正视生命本身、人本身,所以看不全面。继而我们又因为需要,无论是恐惧感还是安全感的需要,在我们意识深处我们进行内化、合理化,然后把那些不利于我们思考和现实本身的种种排除出去。这背后又是什么呢?傲慢与偏见,根深蒂固的傲慢和自以为是的偏见。说白了,又落到本能上面去了。
我为什么会觉得说,我们没有败在利益之手?说到底是,我想到那个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人,他说这句话,本质而言是否犯了和我一样的错误呢?——无论是欲望还是利益,我们在审视它时,真有那么客观吗?——我们能超越本能而罔顾真实的内心,自欺欺人,好似有所图,好似有利争?或者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遵循内心,所以我们第一时间选择了一条符合内心真实想法的答案——把自己认为不利的因素归结为普遍的、本能的、自私的。
我觉得这样的思想害人不浅,就好像在说,我们都是为了利益而活,所以可以为了利益而活,甚至是应该,然后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私自利。然后,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所以无私得以有了「爱」之名,无私而伟大。
而智者呢?他不入爱河……那是否说,本质而言智者纯粹的就是利己主义者呢?无论是认知、需要、想要,他们似乎总能够找到合适的分寸,能够始终把握住自己,好似理智而清醒,如此游刃有余。
若真如此,那似乎还挺贴切的——让大家不觉得不舒服,反而还隐隐有些佩服。——毕竟,大家都做不到嘛,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为智者嘛。——所以,他的「名与实」理所当然的就高人一等了。
若是如此,这智者是否也挺悲哀和可怜呢?或者换句话讲,智者的存在本身也很可能是众人的需要咯?想想看,神的需要,神是否因人的存在继而有了神的位置呢?连神都是这样,智者呢?圣人呢?
这些,说到底都是一种需要吧!
「因不了解真相,也不想了解真相,且不能了解真相,偏偏它又存在,继而将这一切差异化归结为别的什么东西,神化、异化。这样的爱,这样的伟大,但凡智者终归是难以接受吧!如果为了这些东西而信服这些东西,虚名薄利,谁稀罕呢?」
所以,智者不入爱河,是因为这爱虚妄而从始至终不是智者所认可的爱啊!别人的爱,因别人自身需要然后赋予爱,追逐这样的爱,确实愚蠢!
因为——说到底是别人的爱,随时都可能收回啊!
2.
前段时间,在某平台上见人提及「开悟」。
我尝试着梳理了一下自己的体感并结合一些个人比较倾向的观点作了如下回答:
关于开悟,当然,可以说些通俗而实际的。那就是一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仿若回到了人刚出生时的心境,又犹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继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么一个过程到结果的那个状态或境界说到底是,「因时因地因势因事也因人而异」。
「我们必须记住,人类对于自然界中事物主次的理解,如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是基于某种虚假的智慧,是我们把自然界的事物当成人类独有的事物看待而产生的误解。所谓的优等者和劣等者在自然界实际并不存在,也没有什么主导关系和从属关系,我们只不过是乐于将头脑中的等级观念强行加诸种种自然现象,不去独立地看待真相,不去考虑它们的真实联系,而是刻板地按照它们对人类的用处大小,或者根据它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乐趣来分类。殊不知在生命的链条上,每一环都是同等重要的。
事实证明,它们缺一不可。视觉上有近大远小的原则,我们觉得某个东西『小』,可能正是因为离它的距离过远,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确评判它的价值。
对于傲慢自大的人类来说,最简单的微生物的细胞质就足够我们研究一阵的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指责某个事物微不足道呢?在细菌学中,看上去有关感染性细菌的知识最为重要,其次就是无害微生物,它们大量存在于腐烂分解状态的生物组织里面。然而,如果这些所谓劣等的真菌——它们的任务是将高等植物和动物组织中的一些有机物分解出来,使其重新回到物质大循环之中——消失了,人类也会从这个星球上消失。」
它的总结也很有意思——「从没有什么不值得聪明人劳心费力的细枝末节,只有其智力不足以彻底参详微小世界的研究者。」
不知道哪本书看来的,就这么一大段,挺有意思的。有兴趣可以找找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你很可能没看过(而我不知道你看没看过)。
而我看过为什么说不出来呢?因为我没记住,或者说为什么要记住呢?——出处什么的,谁写的什么的,重要吗?又不是与对方合作或者要拿这部分内容商用,那和对方是什么人,说了怎样的话,讲了个怎样的道理或揭露了怎样的现实,有什么关系呢?……仅供参考而已。
最终还是得回到实事求是的层面来,对吧?
说白了就是,你不懂了说了你也不懂,你懂了很可能是你觉得自己懂了,为什么呢?只是说而已,落到实处呢?你只是懂了这么一点点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而已,除此之外呢?更关键的是接下来会怎样?千变万化,谁能预测?
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去寻找自己想要找的东西。这不是目的性哈,目的性是很难持久的,或者说是短暂的。因为你达成目的之后,你可能就满足了,后面的风景也就与你无关了。而如果你发自内心认可某些东西则不同。
借用句最近看到的话来说就是——
「公正地说,人们实际上没有彻底解决过任何问题,他们反而都是被各种问题弄得头痛不已。」
关键词在哪?「彻底」。人的问题其实就恰恰出在不够彻底上。反思下自己的行为,你真正贯彻落实下来并且始终保持的习惯有几个?也就是说除了必需之外且需要学习和不断提升的本能之外的那些。
然后呢?借用句有点荒谬但可能更接近事实的话来说吧——「所谓智者,从来都是宁肯相信自己创造出的谎言,也不接受别人发现的真理。」
别想岔了,这里的关键点是「自己去发现和创造」,而不是说自己就发现不了或别人说的就是真理。实际上是,真理和谁说的,怎么说的,或者用什么表达方式均无关(真理的依据就应该是真理本身,而非其它什么别的)。更重要的是,如果它和你毫无关系,那——关你啥事?
简单举例,最经典的那句话:「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反过来想是啥?如果人生值不值得一过都是别人说了算,那还活个啥劲儿?这里只是说,你可以试试,可以作为一个参考而已。
智慧说白了是什么?——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契合。换句话说可能性和局限性的统一。再具体点就是矛盾统一之后你知道怎么去取舍。
如此一来,你还觉得开悟与否怎么怎么样么?关键是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以及怎么去成为那样的人。否则的话,总有各种声音在干扰你。「别因为没有了掌声就把自己的梦想也丢了」。
最后,送君一席话:
「缺乏对现实关注的任何学术理论,都是海市蜃楼式的理想建构——尽管梦想和希望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对现实,需要符合现实的解说,而不是背离现实的嘲弄。」
至此,「你读懂了,我很高兴。如果没懂,那就忘了它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